APP下载

天麻环境习性分析及栽培方法探究

2020-03-02余彬情杨玲张启鑫田佳昕万文勇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农业种植种植技术

余彬情 杨玲 张启鑫 田佳昕 万文勇

摘 要 当前,农业技术的发展已得到广泛重视,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各类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产量都有所提升。但是药用植物的栽培研究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对这一类植物进行研究,不仅能推动农业发展,对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基于此,对天麻的环境习性和栽培方法展开具体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天麻栽培;种植技术;农业种植

中图分类号:S5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2.027

我国有着悠久的天麻栽种传统,而天麻也是一味名贵药材,营养丰富且药用价值高,常用于入药或泡酒,我国许多古代医书中都有关于天麻可以“延年益寿”的记载。对天麻的环境习性和栽培方法进行分析,不仅是出于提高中药材产量的需求,更是出于帮助种植农户脱贫致富的需要。通过增加对天麻特性的了解,可以帮助农户提高天麻的产量,进而在保证中药材供应的同时,实现种植户脱贫致富的目标。

1 天麻种植情况概述

1.1 天麻性状

天麻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境内的腐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在1 m上下,有时也能达到2 m,茎笔直不曲,无根无叶,根据种类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花呈总状花序分布于茎上(通常为30~50朵),有白色、蓝绿色、淡黄等颜色,萼片与花瓣共生,成熟后结蒴果,长约2 cm,椭圆形。其根状茎较为肥厚,肉质,是入药的主要部分,常为椭圆形或哑铃形,长度在10 cm左右,直径在5 cm左右,其上有较为密集的节。天麻成熟期为5—7月[1]。

1.2 环境习性及分布地域

天麻主要产自亚洲,分布范围遍布我国各地,包括东北、西南以及长江与黄河流域。由此可见,其生长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并不大。在生长习性上,天麻并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无根无叶,只能吸收蜜环菌作为营养来源。因此,栽种天麻必须准备好大量的优质蜜环菌,然后再选择优质的天麻种共同栽培。在生长环境上,天麻的最佳生长环境是10~30 ℃。其中,最为合适的温度为20 ℃以上而不超过25 ℃,土质方面以沙质土为最优选项,土壤含水量不能高于55%,土壤pH值需偏酸性(5~6),最佳空气湿度在80%左右。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天麻一般能保持较为良好的生长状态。

就地域而言,天麻在我国分布较广,既包括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又包括中南地区如湖北、湖南等,西南地区如西藏、云南、四川等、东北地区如吉林、辽宁,西北地区如甘肃等省份。此外,天麻还生长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朝鲜,以及南亚印度、尼泊尔、不丹,甚至北至西伯利亚。由此可见,天麻的分布受地域与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南北方均可种植。在野外,天麻常生长于树林边缘,或者树林中的稀疏之处,或灌木丛的边缘,较为适宜的生长海拔为400~3 200 m[2]。

1.3 品种

天麻在漫長的演变中也产生了不少变种,主要包含以下5种。

1.3.1 红天麻(原变型)

红天麻因产区土质而得名,这一变型植株通常更为高大,一般在2 m上下,因而其根状茎也较寻常大,最大可重达1 000 g,含水量达80%以上,呈现哑铃状。花果期也有所不同,提前至4—5月,茎和花均带有橙红色。该类天麻产区为黄河及长江流域各个省份,属于优质高产的品种,生长力与适应性均十分优秀,得到广泛栽培,每平米产量可超出10 kg[3]。

1.3.2 绿天麻(变型)

植株相较前者而言较小,一般不高于1.5 m,其根状茎个体重量可达600 g,有70%含水量,形状为倒椭圆形,但根茎上有较多的节和鳞片状鞘。花果期为6—7月,主要产区为东北与西南各省,但是该类品种并未得到广泛栽培,野外也不多见。

1.3.3 乌天麻(变型)

该变型有着较大的植株,块状茎同样以椭圆形为主,但长度可以达到15 cm,块茎上同样有较密的节,个体最重可达800 g,有着60%~70%含水量,在6—7月成熟。此类变型分布于云南、贵州两省,在产量和适应性上属于优良品种,主要在云南种植[4]。

1.3.4 松天麻(变型)

植株一般高于1 m,块状茎同样是长椭圆形状,个体可达500 g,含水量在80%左右。松天麻(变型)是云南西北部常生于松栋林下的植株,但该变种存在固有缺陷,即折干率过低,因此未用于农业栽培。

1.3.5 黄天麻(变型)

此变型在植株高度与块状茎形状上与松天麻相似,最大个体能达500 g,拥有80%的含水量,产自贵州、云南、湖北、河南,常生长于树林边缘,栽培并不广泛,仅西南地区偶尔得见。

2 天麻栽培技术与方法

2.1 栽培方式的选择

天麻的主要繁殖方式有两种,分别为块茎繁殖和种子繁殖。1)采取块茎繁殖时,一般栽种季节为冬季或春季,主要栽培时间为当年10月下旬至次年4月,按照不同的时间又可分为冬栽与春栽,冬季栽种的主要优势在于接菌率高、生长快,在11月开始栽种。春季栽种时间一般为3月前后,栽培时间的选择视地区、栽培方式及天麻品种而定。此外,在高海拔地区,地理条件有所不同,栽培时间可以延长至5月。栽种前需要准备好菌材,木材选择上以阔叶树为佳。2)在进行种子繁殖时,重量在100 g以上的箭麻是获取种子的优先选择,这一方式没有固定的栽培时间,随采随栽,但一定要防止阳光照射,还需对花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应遵循一定步骤:选择最佳时间,如晴朗天气的上午10:00左右,在授粉后,用布或其他材料将果穗包住,当种子掉落时,就可进行收集。种子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活性,应及时播种[5]。

2.2 场地的选择

适宜的土地也是提升天麻产量的必备要素。1)天麻不能被太阳直射,坐南朝北的斜坡土地是种植天麻的最佳地势,土质以黄土或泥沙土为佳。因为太阳在夏至过后逐渐往南半球偏移,太阳光在此后也以斜射为主,而选择斜坡,正好能够帮助天麻躲过强烈的阳光直射,从而有助于天麻的安全生长。2)在场地的选择上,视当地土壤条件及栽培规模而定,可选择性较大,既可以是房前屋后的空地,也可以是大规模的种植大棚。尽量保留种植区域内的树木与杂草,便于遮挡阳光。土质以砂质土壤、pH值5~6为最佳。

2.3 选种

选种不应盲目追求高产品种,而应从当地环境出发选择恰当的类型,尽管天麻在我国各地区都有生长,但具体而言,仍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该地区的天麻品种。例如,在云南就应选择乌天麻与红天麻,而在高寒山区,就应该选择抗病性强的黄天麻。选择种子时,应尽量选择质量较高的种子,而不要选择带有斑点、霉菌或被感染的种子。

2.4 备材

天麻是腐生植物,在栽培时需要准备一定的菌材作为培养皿。传统方法一般使用落叶乔木作为菌材,但具体而言,不同的树木所产生的效果并不一致,培育天麻效果最佳的为尖栗树、黄白梨树以及板栗树,其次为野桃树、桐油树等。在准备菌材时,尽量避免采用过粗过老的树作为原材料,然后将准备好的木材分割为30 cm长的木段,木段不宜过粗,再用刀在木段上砍出鱼鳞状切口,切口深浅视木段而定,以1~2 cm为宜。

2.5 挖窖

在培育天麻时,一般采用深窖深埋法,但人们在应用此法的过程中,常常将窖穴挖得又宽又深,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但天麻的产量并不高,无需如此耗费精力。因此,可以对此法进行改良,如采用短窄浅窖法,顾名思义,改变过去把窖挖得又深又宽的做法,在挖窖过程中,将其改窄改浅,不仅削减了工作量,还减少了培养天麻的用材,提高天麻的产量。具体步骤为:1)规整出平台(宽约60 cm,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随之在其上挖出深6 cm的窖坑;2)铺上菌材种植,如果种植地为山沟,则可免去挖窖坑的步骤,刨松表面土层后直接铺材即可。

2.6 栽种

适宜栽种天麻的时间为2—3月。进行栽种時,将准备好的菌材放进窖坑内,新材与老材交替放置,麻种则放在两者之间,但必须充分接触老材,才能保证麻种吸收到老材上蜜环菌的养料。在麻种种下后,再在坑里铺上两层新材,用土将窖坑掩埋,尽量使土堆保持在9 cm左右,才能保证天麻不会破土而出。之后,加强管理直至天麻成熟。

2.7 管理

栽培后的管理工作是保证天麻成活的重要步骤。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1)温度管理。13~15 ℃(土表以下10 cm处)是最适宜天麻生长的温度,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越好。因此,在冬季需要注意保暖工作,夏季则主要进行降温工作。2)水分管理。天麻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土壤湿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加强对土壤水分的管理。

3 结语

天麻作为一种腐生草本植物,有块茎繁殖、种子繁殖两种不同的栽培方式,也有适宜不同地区地理条件的不同品种。因此,在栽培天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够找到最适宜当地的栽培方法,从而提升天麻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进强,周涛,郭兰萍,等.天麻-冬荪轮种模式的生态效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3):7-12.

[2] 邓年妹,黄会民,叶伟,等.大余县金边瑞香栽培与气候相关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46):376-376.

[3] 程立君,刘健君,王世敏,等.4个天麻品种种植效果对比研究[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7(18):1856-1859.

[4] 马丹,冯利辉.浅析天麻选地,培养及栽培技术研究[J].当代旅游,2018(22):258.

[5] 何海艳,王玉川,丁培超,等.天麻种植生态气候条件及增产技术[J].南方农业,2018,12(36):5-7.

(责任编辑:刘 昀)

猜你喜欢

农业种植种植技术
如何实现农业种植的预算管理
试论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农业种植方式对土壤中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浅谈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