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经济体制的发展

2020-03-02闫慧琴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创新发展

闫慧琴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七十华诞,这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而为之奋斗,而奋斗的重点在于经济发展,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的主题词已经无法涵盖当前历史时期的新的历史使命,在今后发展的30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是:“创新发展”创新能够使潜在的利益得以实现,创新是发展的源泉,要想使经济持续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

关键词:经济体制;发展;创新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从新中国宣告成立时的1949年到实施改革开放的1978年,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曲折,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等种种问题,但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客服困难,在挫折中成长,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的工业化体系,独立完整的制作正式起航。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一历史时期一直发展到1978年底。第二阶段就是从1978年底到2008年底,我们开始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迈入了小康,并向富裕过度,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结构产生巨大的改变。就农村居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针对于农民的伟大创举,对我国的农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止去年年底农村公路里程已达405万公里。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09到2038年底,中国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这三个阶段是政治和经济相互发展相互作用的依赖机制,回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的市场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在第三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經济体,并且成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外贸易的总额逐步攀升到了世界第一位。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制定世界贸易规则,更好的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为突出,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民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的,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也是有一定的主观及客观的条件的,主观上,我们当时都普遍的认为,把计划经济看做是区分“资”或“社”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的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薄弱,现代化的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下进行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助于整合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苏联的“成功”对我国的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的确,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确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建设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但是,高度集中的市场化经济还是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于政企管控过死,权利过于的集中,平均主义严重,无法调动企业以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我们在“大跃进”中吃到了不小的苦头,从而使我们也开始对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也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于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市场经济做为一种运行形式,通过自身的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形成一种自动的市场调节力量,有以下主要的优势:第一,分配资源功能。这是市场机制在宏观方面的优势,就是推动资源在各部门间实现比较合理的配置。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资源表现为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也就是社会经济学概括的社会总劳动,只有将它们合理的配置,即“分配”个各个生产部门,整个社会才能正常的运转,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通过物价波动,向人们提供一种经营信息,推动人们将人,财,物资源向预期利润高的部门转移,从而逐步使社会资源自动的得到合理的配置。第二,推动技术进步与节约消耗功能。这是市场经济在微观方面显示的优势。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商品是按照社会必须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也就是日常说的等价交换。这就是各种商品的劳动消耗规定了一个社会标准,个别劳动消耗低于社会标准者就能获得较大利益,从而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从内部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技术,加强管理,节省社会资源,降低生产消耗。虽然市场经济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也有其不能忽视的缺陷——局限性。受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影响,市场经济存在二个方面的局限性。第一,市场经济难以完全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这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别性。在单纯市场机制调解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可能采取牺牲社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办法来增加自身利益,而且必然偏好于投资大,见效快的行业,从而使非盈利性的公共事业难以为继。第二,市场经济容易导致人们收入差别扩大。基尼系数增高,穷人越穷,富人越富。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逐步的建立起来的。尽管分配方式是好的,但是具体的执行起来,很难达到理想的分配效果,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但是,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民在一定时间内收入差距的扩大又有其客观存在的原因,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负担和家庭负担不同,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必然导致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和不同的社会成员也会导致贫富差距,其三,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使不同人在收入上拥有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脑力或者体力劳动之间,都会产生不同的收入,所以,我们只能让一部分的人先富起来,才能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但是,如果我们只追求先富的话,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因此,先富和共富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不动摇,保证居民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分配更加的注重公平,需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调节,使人们的收入差别不能过分的悬殊。国家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的个体,社会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国家对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只有将现代的市场经济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是发达的现代化市场经济。

在新的历史进程以及不断的摸索中,我国建立了更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榜样,这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及中国方案,这也恰恰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和保证,我国是党领导一切的,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以行政命令干预市场的做法又会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这样就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执行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对具有强硬的政府背景以及未被市场规则的国有企业再改革,以便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刻不容缓。如何才能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之间做出平衡,如何才能达到实现国家意志和合理分配资源的理想状态,是我国现行的迫切的需要探索以及解决的地方,例如,高铁项目,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部分,确实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短时间实现了高铁建设的发展,缓解了因为地域差异带来的交通运输压力,成为了我国的一张走出去的“世界名片”,但是,行政能力的渗透在一定的程度上,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破坏了市场自由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值得深刻反思和探索。在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同时,不断的建立起适应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问题。

(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阻碍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基本的特征就是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为我国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从而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上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报告政府工作中。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更是突破到九十万亿元,因此,我国不论是经济总体规模、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以及技术储备都已经满足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让创新成为完善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二)不同的利益诉求使多元主体在改革中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参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广大群众。从改革的历史进程看,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触碰到不同阶层,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主体对改革方向、程度、以及领域的不同需要。中國社会各个阶层都对改革拥有迫切的需要,政府、企业、和群众,难以达成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广泛认识和统一,因此很难调动各方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改革的浪潮之中来,但是随着经济改革领域的发展和深入,在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原则上,效率至上的原则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改革中获得的利益逐步开始分化,并形成不同的利益导向,不同的利益主体,必然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利益变动,以致做出不同的选择,只有通过有中央政府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做出全局性的方案,打破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对自己利益的袒护,方能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和诉求,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体制的顺利进行。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

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下外国市场的购买力下降,造成我国的出口订单减少,利润降低,经营困难,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企业的生存,直接重创了我的外贸出口。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冒头,也使得我国乃至世界贸易格局有着新的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巨大的挑战。国际的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虽然使我国的外需减弱,但是,也给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带来机遇,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和出口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结构,从吃,穿,住,为主转向住,行为主升级,立足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我国完全有能力和有条件,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四)产业结构制约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在60%以上,个别的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全国三个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0.2,46.8,43.0,中国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过大,缺乏自主研发的产品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受发达国家产业布局影响严重。中国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对此,因依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发展管理机制,摒弃旧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的机制,引进各种人才,建立人才培新机制,为市场,为各个产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8年广东省GDP以9.73万亿的总量继续排在全国第一位,这也是广东省连续30年GDP总量蝉联全国第一,大约是西部10省的GDP总和,是最低的西藏1400亿元的69.5倍,是中部江西的4.4倍,是北部辽宁的3.8倍,更是山西省的5.8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任然严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对此,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六)经济结构发展方式问题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在发展,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变化条件,如成本上升,尤其是经济危机后期,国际金融结构及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另外,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正在改变生产格局以及消费格局,受到冲击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的问题更加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所占比重过高,消费尤其是国内消费比重过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居民消费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得到同步提高,由此,既影响经济质量又阻碍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除此之外,產生的结构急需调整,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情况基本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技术含量不高,这种情况无法适应国际高科技技术竞争,基于此,十九大提出“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在新的历史进程以及不断的摸索中,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体系,而改革的取向就是要建立起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体制。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考。进一步的思考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造。

(一)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经济环境。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尤其是对经济领域的法律体系的完善,营造与当前时代相适应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商业环境,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其正常运行是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之所以运行良好,一方面就是因为市场承认追逐个体利益的冲动,调动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市场本身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促使人们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发展下去,从而调节整个经济的供求平衡,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如果市场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为其保障,为了生存及利益就会做出违背公平,违背道德等行为,从而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所以,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作用,而不是插手过多的具体事务,更多的是要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约束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建立与现代市场体系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

随着民众财富的增加和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比例越来越高,日益的催生着民众的平等意识和效率意识,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出高效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如果现在的政府体系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需要,那么经济主体便会在政府主体之外找寻发展机会,容易导致“低下经济”的繁荣容易引发市场的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若要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向着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建立民意表达机制,及时的反馈市场主体的需求,从而做出针对性的服务,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开始实行行政体制改革,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水平和效率,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监管能力。摆正政府的位置,做出服务者的态度,这恰恰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

(三)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的有效激励。

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的基石,完善产权制度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其核心就是产权保护。完善产权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制度就要着力于——加强产权保护。以公平为核心原则,依法保护各种所以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公有制财产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同样不可侵犯,要加强对于各类产权的司法保护,依法查处各类的侵权行为,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的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今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尤为重要,不仅要严格依法保护,还要在产权有效激励上实现突破,实现以增加知识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现对科技工作人员实施股权,期权,以及分红的奖励,从而使得知识产权起到对科技创新的成果长期激励。

(四)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加快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点,我国的现代市场体系已经取得长远的发展,但是与商品和服务市场相比,要素市场的建设还是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之一。首先,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依法保障平等就业,劳动力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完善劳动就业制度入手,打破城乡,地域,行业,身份,性别各个方面的歧视,积极顺应新兴产业和新型用工方式的发展,是原本有能力在城镇就业的和生活的常住居民实现市民化,增加其归属感,实现劳动的自由流通。其次,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的所有权,严格管控用地规划,完善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实现与城市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再次,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规范发展股票市场,有序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以及衍生物市场,提高金融融资比重,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水平。

(五)‘民本式结合,而不是‘官本式结合。

以浙江为例,近几年,浙江省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等方面,高于全国十几个百分点,显示了浙江经济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从经济表象上分析,无非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创造奇迹,其实,浙江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远非个体经济或者是私营经济所能概括。正是这种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通过股份制,以股份合作制的加入,大部分都成为具有一定公有成分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种含有公有成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既不同于原来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又不同于改革初期的个体、私营经济。具体到某个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则是一部分带有民间资本的公有成份,与纯粹民间资本的非公有成份的结合。尽管这一部分公有成份中,可能是国有和集体的参股以及其他社会资本投入而形成,但它的主体部分是民间资本。可以把这种社会投资以民间资本为主,经营方式以民营为主,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称为民本经济。它与通过行政方式、官员意志配置资源的官办经济(如计划经济)相对应,即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成份。伴随着社会化、股份化的发展,这种民间资本已转化为社会资本,它可能成为或正在成为一种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六)推动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企业真正成为自助创新主体,即使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也是典型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日本、韩国等发展惊艳来看,企业要真正成为知识和技术的主要生产者,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在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之初,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够,技术水平落后,往往乐于走引进模仿的道路,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更无意参与技术外溢性强、研发难度大、降级效益短期难以实现的基础研究。因此,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与激励。一方面,要积极出台减免税,融资贷款等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要主动承担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责任,带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企业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技术积累之后,政府要制定可持续创新的配置政策,利用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提供外部条件,推动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创新主体。

参考文献:

[1]冯桂菊.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探析.<<理论观察>>.2013

[2]穆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导报>>.2017

[3]陈文科.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湖北日报.2003

[4]张高丽.以经济体制改革力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日报.2013

[5]陈文科.抓住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谈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竞争结合.<<学习月刊>>.2003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创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