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IM在应用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0-03-02廖一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期
关键词:应用性建设工程应用型

廖一

摘 要:本文分析了BIM在应用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介绍了BIM教学的主要任务,BIM教学措施,BIM教学研究思路,互联网+BIM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关键词:BIM;互联网;教学

随着建筑设计和工程管理的数字化的发展,催生了BIM技术的生成与成长, 其利用直观的可视三维模型,搭建了多方协同工作,信息共享的数字化平台,使工程全寿命阶段具备了可视性、协调性、模拟性及优化性,极大的推动了当今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如今BIM 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在相关领域进行地如火如荼,而高等学校在相应该方面的教育、投入、课程设置等呈现出明显的落后与不足,如体现在:缺乏能全面体现BIM思想的成熟教材,缺乏BIM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而如何更有效地实现BIM课程的教学体系转换是当前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围绕BIM的培养体系及实训系统

(1)围绕BIM核心技术(建筑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与转换),联合软件公司、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等展开BIM应用基础调查、研究工作。以行业调研数据研究为依据,找准需求方向,明确关键问题,努力参与到BIM行业标准建设中去,指定以行业为依托的,符合教学规律及我校学情的BIM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2)建立BIM践教学基地(系统),首先搭建适应学情的BIM系统实训室,实验硬件保障;其次,收集并筛选符合学情及教学规律的建筑工程案例,并实现BIM模式的转化与衔接,如利用Revit软件把现有的二维图纸全部转换成三维模型;接着根据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合理安排BIM的实训教学计划,最后,建立建筑信息系统,并进行测试,在教学中不断接受反馈并优化。而最为高校与行业对接的主要端口,在实训系统的建设中,应联合广联达、清华斯维尔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方同工建立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与行业接轨的BIM专业人才。

2.BIM教学措施

(1)围绕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为位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市场中传统类型的土建学生过多,为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土建学生在学好土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习BIM技术,培养成为跨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抢占建筑行业信息化、工业化生产转型发展制高点,是学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符合学校以“亲产业、跨学科、重应用”为办学理念,以“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定位的方针要求。

(2)建立校企生三方,产、学、研一体的合作模式。BIM作为当下相对新兴的工程模式,其教育与实践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工程企业作为BIM理念和技术的推行者与实践者,在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上均优于高校,借助企业的工程实践经验技术及项目项目,能为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资源,将极大的提升BIM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更快的与建设行业接轨,快速融入北部湾区域的建设与服务。

(3)打造多层次专业化的教学团队。通过外引内培组建涵括建筑、结构、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师资力量的BIM应用研究与教学团队,与前沿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引入一线BIM应用专家到校内教学,校内培养加企业实训,共同培养BIM专业人才。

3.BIM教学研究思路

结合BIM的发展历程以及建设行业的岗位特征,“应用性”无疑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关键词。综合考虑BIM的理念与课程培养体系,为实现BIM由基础理念到专业应用的培养,通常需要开设4-6门相关课程,而面对原本“拥挤”的课程体系而言必然是困难的。因此在明确应用性改革的前提下,应深入探讨BIM课程体系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融合,适当“模糊”课程边界,实现课程链中“柔性链接”,将BIM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衔接课程中,并集中资源与师资把我1-2门突出应用能力的BIM课程。

4.互联网+BIM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BIM 能力+ 传统能力” 融合, 形成满足适应“互联网+” 时代建设行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以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为背景, 建立符合“创新、绿色、开放、共享” 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

BIM课程可分为BIM基础应用课程、BIM 专业应用课程、BIM 综合应用课程三大类。BIM课程可通过两种模式开设:即独立开设BIM相关课程或是在既有的衔接课程中植入BIM知识与技能模块。其中结合衔接课程植入BIM知识与技能模块有多种方法:如将BIM知识模块嵌入课堂教学中;通过BIM课程开设或者移植,形成具有BIM 特色的建设工程课程体系。

4.1 互联网+BIM课程体系实施运行

随着BIM 的应用逐步与“互联网+” 融合,单纯BIM应用的项目越来越少, 更多地是将BIM 与其技术和管理集成融合创新,从而发挥更大的综合价值,例如BIM+PM、BIM+云计算、BIM+物联网等。建设工程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将“BIM 课程体系”与“互联网+”相互融合,这是BIM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与实施的关键。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BIM”的建设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基于“互联网+BIM”课程资源

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工程应用性教学中,教学资源是重要保障。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教学资源,应结合当下工程行业趋势,在符合行业规范标准的前提下,选取不同类别、不同结构、不同的工程项目,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工程情景,实现与工程实际对接,与工程项目同步。真正实现“学-作”合一的应用性教学理念。

(2)建立基于“互联网+BIM”实训基地

传统的BIM实训室建在校园,占地受限、投资不足、项目简单、缺乏训练, 校外实训基地仅仅满足见习实习或者顶岗实习, 缺乏满足独立实践的场地和项目。基于“互联网+BIM” 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是购买性能较好的电脑,配备相关BIM 软件,而是通过“互联网+BIM” 改造传统实训室, 利用VR、AR 手段再现工程项目现场情景, 利用APP、二维码进行虚实结合的技能训练, 利用互联网时时再现开标现场等, 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拓展了教学的边界,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岗位的实训环境。

(3)建立基于“互联网+BIM”教学模式

以“建筑与教育” 融合的信息技术手段, 发挥“线上和线下” 教学优势, 遵循“学生为中心” 的现代教育理念, 利用“互联网+BIM” 技术融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指导及监督的作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4)建立基于“互联网+BIM”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程体系实施的监控,是课程实施效果的分析,同时也是课程体系创新提升的依据。利用“互联网+”技术, 通过二维码、APP 等手段可以在传统的结束型评价中融入诸多的过程性评价,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均可以简单、迅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进行评价,并通过数据分析指導教师教学改进。而利用BIM 技术开发相关软件,实现模拟现场、工艺仿真、组织管理、计量分析等全课程体系知识点和技能点嵌入,真实地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掌握,实现了教学评价客观化、全程化、信息化。

5.结语

BIM作为新时代下建设工程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必将成为高校建设工程类专业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秉承为区域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宗旨,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结合BIM的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将是高校建设工程类专业在应用性改革中核心要务。

参考文献:

[1]葛斌.BIM 技术在业主方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5.

[2]方跃春.借鉴台湾学程制,打造跨专业学习共同体[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3):72—74.

猜你喜欢

应用性建设工程应用型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TD-LTE无线通信系统在核电应用性探讨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的行为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
重视学校结核病暴发的应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