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2020-03-02洪明华

课外语文·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受到广泛关注。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会思维。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承中,如今要重视对学生“批判质疑”“勇于探索”“勤于反思”“解决问题”等必备品格和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能自主地、有创意地阅读,通过多种方法和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3-0069-02

【本文著录格式】洪明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J].课外语文,2020,19(03):69-70,72.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会思维。因此,发展学生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自主地、有创意地阅读,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之一。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核心素养”与“思维”关系紧密。它要求未来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具备“批判质疑”“勇于探索”“勤于反思”“解决问题”等必备品格和能力。这些素养要点正好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

那么,首先让我们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基于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指向个体思维发展与成熟,而做出的一系列大脑反应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关键,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和品格。它不仅是一种重要品质,也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其要素包括理性、怀疑、独立、责任和思维自觉等。批判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思考与分析。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与价值观的灌输。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聚焦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个点,首先就要聚焦独立思考的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体要能独立思考,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所做的几点尝试,做一点小结。

一、凭借经典细读,形成反思意识

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思意识。反思是人类思维成熟的重要标志。早在19世纪,在西方文坛中就出现了新批评主义,该理论着眼于对文学文本自身的解读与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批评范畴。在新批评主义者看来,“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所构成的充满矛盾的和谐的结构整体”。所以新批评解读的要义就是要考察和评价文学的语言结构,通过对文本语言中的张力、悖论、冲突、含混、复义等因素的分析,来研究文本结构如何达到和谐统一。为此,新批评提出了文本“细读法”,并创造了一系列新批评的范畴,即悖论、复义、张力、对比、反讽、隐喻、象征等。

李白的诗《渡荆门送别》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诗人笔下,似乎“故乡水”很多情,其实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流水感情。再加上诗人把自身情感移植到流水身上,“故乡”二字表明诗人从家乡一路乘舟而下,恰恰是利用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利用复义,一语双关,“惶恐”“零丁”既是指地名,也是诗人艰难处境和危急关头的阐释。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乃是春天的和风,为何又说“百花残”,二者看似悖论,实则统一。结合前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方才明白面对别离,诗人的内心感受正像暮春时节即将凋零的百花,再无力争奇斗艳。再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一首词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学生在预习中提问“范仲淹为什么也流泪”,顺着这个问题,我进一步引導学生思考,在《岳阳楼记》中喊出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词人,怎么在这首词就流下眼泪了呢?针对这两处情感的矛盾冲突,我有意识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在两文的不同处境。经查阅,学生发现该词是作者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当时的北宋朝廷腐败积弱,军队在抵抗中败多胜少,致使“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出于对国家局势的担心,对将士深切的同情,终是流下感伤、无奈的眼泪。那么,这样的词作是否会削弱范仲淹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此复杂幽微的情感更增添了词作感情的真挚,使得诗人的形象更加丰满。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凭借“经典精读”,引导学生在阅读名家经典时加入自我的人生体验与思考,以批判性思维进行理性反思在经典作品的精细解读中,形成反思意识,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形成问题意识,循序渐进解读文本

批判性思维的一大特点在于敢于质疑,不随意附和、不盲从,能针对他人的言论、思维做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和解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也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对文本进行恰当而富有创意的研读,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按照批判的眼光去重新建构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感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贴文本前行,敏锐发现教材中有矛盾冲突的细节,再提出具体问题进行质疑。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优美古文。文章对承天寺月色美景作了细腻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期间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被贬谪的无限悲凉和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豁达,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感情质朴,言简义丰。但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这种感情呢?在预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初读文章后提出一到两个有疑惑的问题。然后搜集学生的预习作业,在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我发现很多富有批判意识的问题。比如原文有一句“怀民亦未寝”,学生据此提问——怀民为什么也还没睡?原文写“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学生据此又问张怀民是谁,为什么在承天寺,苏轼为什么要去找他。是啊,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初读文章后形成的最初的疑问。但恰恰是这些问题带动了对整篇短文的理解。循着这些问题,我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材料,去了解苏轼和张怀民的贬官经历。最终学生了解到此时的张怀民和苏轼同被贬官在黄州,二人又是好友,苏轼常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有了这一背景知识,就能轻松理解后文两人在庭院中一起漫步赏月的复杂况味。

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老师成为“有问题意识”的老师,学生成为“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是明代学者陈献章在《论学书》中所说。学贵有疑,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有疑问,方能有深入的思考,方能有自主的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就要善于激趣,善于激发学生在看似平常的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对比阅读,提高思辨力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区别,最要紧的还在多对比、多归纳……”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平常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指导学生深度阅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渐渐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然而有效地进行对比阅读,不仅能很好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

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蝉》一课教学为例。《蝉》是法国作家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片段选文。《昆虫记》中关于蝉的内容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歌唱、蝉的卵。本文节选自第二和第四部分。本文的学习目标在于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了解说明性小品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以及法布尔朴素而真实的写作风格,培养独立阅读《昆虫记》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然而,在备课时我想到了《伊索寓言》里也有“蝉和蚂蚁”的故事,于是我尝试着对比阅读,在阅读中发现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在教授《蝉》这一课时,我把寓言中“蝉和蚂蚁”的故事引进课堂。我问学生:通过读这两篇文章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原来蚂蚁不一定是勤劳的,蝉也未必是懒惰的。恰恰相反,蝉为了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不惜在地底下蛰伏四年甚至更长时间,蝉显得那么顽強、那么大度、那么宽容。还有一个学生提出,蝉往往冬天就已死去,所以是不可能像寓言中所说,还跑去向蚂蚁借粮食。再说,蝉也不喜欢吃蚂蚁的粮食,从科普角度来说,蝉以吃树根的汁液为主。听着学生妙语连珠的辨析,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

正是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叶障目、盲目附和、迷信权威等弊端,从而有鉴别、有选择地接受新知,形成批判性思维。

四、思辨读写,辩证思考

语文教育走到今天,始终没有走出空洞的道德说教、高蹈的人文精神、细碎的文本解读、直奔“考点”的灌输等怪圈,一方面是人文性,另一方面是工具性,往往有所失衡。批判性思维的提出,是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剂良方。批判性思维倡导追求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与创新的健全人格,还能培养学生追求事实、逻辑和情理相统一的思维技能。本人力求在日常教学中,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企图通过“思辨读写”进行尝试和实践。

譬如,我每天通过“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让学生上台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新近发生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同学和老师再依次进行点评,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在这个口语训练中,学生往往就社会的焦点、热点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免有些同学的观点和认识有失偏颇,这时,我就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进而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思考,甚至展开即时辩论,通过争辩交锋,最终形成比较富有思辨色彩的认识。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思考变得成熟,不再偏激,不再愤青。能辩证思考,不落入他人言论的陷阱,其实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途径。

在写的方面,亦是如此。无论是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还是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启发学生以公民的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的表达,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自觉。须知,理性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即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要做到这点,并不是单单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还要排除情绪、偏见等干扰,保有客观、冷静的立场和态度。而这些,也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前提。

综上,通过观看逻辑推理性小说和影片等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不错的选择,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薛婷儒.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解读[A].2014.

[2]余党绪.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