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辰翁词对其词体观的实践

2020-03-02苏映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词论词序词体

苏映华

摘 要:刘辰翁是南宋著名的词人,既存词丰富,又提出了进步的词体观念:一是豪放词独立于婉约词自成一派,二是牵俗入雅,三是词应寄托深切内涵。《须溪词》体现出词人独特的词体观念,贯彻于词人不同阶段词的创作中,因此刘辰翁在词坛中有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刘辰翁;词体观;《须溪词》;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115-04

引言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散文家、词人、诗人。刘辰翁是宋末元初极具影响的学者,一生著述丰富,现存词358首(含补遗)、诗203首,文249篇,且有各种诗文批点,现存三十余种,内容囊括经、史、子、集各个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刘辰翁的许多作品也已经散佚,对于词论只留存下一篇《辛稼轩词序》,它与范开的《稼轩词序》、刘克庄的《稼轩集序》三篇词论被称为宋代辛派词论的代表作,其提出并在《须溪词》中实践了自己的词体观,对后世影响极大。目前,学术界对刘辰翁的词体观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篇,即毛雨先的《一篇系统研究豪放派的重要词论——评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从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的文本出发,对苏辛豪放派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刘辰翁的《辛稼轩词序》有许多超过前辈的地方,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单芳的《刘辰翁“特以意高下”的词体观》认为,刘辰翁词论中有对词“别是一家”的反拨,也有雅俗兼容,以意为先,这两点表达出刘辰翁的词体观及创作原则。其他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的是刘辰翁的词作。本文论述了刘辰翁的词体观、刘辰翁词论在词作中的体现,以及刘辰翁词作的影响与地位。

一、刘辰翁的词体观

刘辰翁现存诗歌203首、文249篇、词358首,因此可见刘辰翁对于诗、文、词重视的程度一致,而后人对其词作的评价极高。清代词人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中评论须溪词曰:“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的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1]况周颐的评点直指须溪词有稼轩和东坡的优点,风格苍劲自然、深婉跌宕,又寄慨遥深。刘辰翁不仅在词作上造诣较高,在词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一)推崇“苏辛”的豪放词

传统的词论家认为,只有严声律、重情致,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起来,才符合词的当行本色[2]。如李清照的《词论》,对词在音律、形式上的特点都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认为词经过百年的发展,有它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方式,“词别是一家”强调词的独立于诗的独特审美要求。

词自唐五代到北宋,都未打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此后“苏辛”豪放词派的兴起,打破了词的传统规模,开拓了词的新内容。而刘辰翁的《辛稼轩词序》对传统词论有一定的反拨。在《辛稼轩词序》中: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异于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知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故词至此亦足矣。然陈同父效之,则与左太冲入群媪,相似亦无面而返。嗟乎!以稼轩为坡公少子,岂不痛快灵杰可爱哉!而愁髻龋齿作折腰步者,阉然笑之[3]952。

刘辰翁认为苏轼的词,“以诗、文为词”,囊括天地奇观,开拓了词的内容,与“群儿雌声学语”“愁髻龋齿作折腰步者”是不同的。在词论中,刘辰翁进一步证明了“苏辛”是和婉约派不同的流派,即“以稼轩为坡公少子,岂不痛快灵杰可爱哉”,与范开提出的“非有意于学坡”是不同的,恰恰相反的是辛弃疾从苏轼的诗词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4]。“苏辛”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艺术流派,而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明确表现出了这一点。

刘辰翁的《辛稼轩词序》中反对“而愁髻龋齿作折腰步者”,可见其审美取向是欣赏东坡、稼轩词的豪放酣畅,尊重豪放词不同于香软柔美的婉约词的存在,这是刘辰翁对苏辛豪放词的推崇。

(二)提高词的言志地位

词在初起时,多被当作言情的诗体加以应用,多局限于男欢女爱的范围,文人词最为明显。北宋继承了这种传统,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当成一种习惯,创作时便根据抒发的情感、题材内容加以选择,严肃的论道言志作品即是当作诗文来写。若是想要抒发内心要眇之情时,便会选择词这一题材。

南宋时期,词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因国家的灭亡和词坛的风气影响,内容开始由富艳婉丽之作转变为多写亡国之思、思乡之情,词风也转变为慷慨悲凉、凄凉黍离之感、爱国豪放。随着词作的大量衍生,词人开始愈加重视音律的推敲,“深加锤炼,字字推敲”,风格上也更注重骚雅空灵之感。

刘辰翁的《辛稼轩词序》中:

《敕勒》之歌拙矣,“風吹草低”之句,与“大风起”语高下相应,知间者少。顾稼轩胸中今古止用资为词,非不能诗,不事此耳。斯人北来,喑呜鸷悍,欲何为者,而谗摈销沮,白发横生,亦如刘越石陷绝失望,花时中酒,托之陶写,淋漓慷慨,此意何可复道,而或者以流连光景、志业之,终恨之,岂可向痴人说梦哉!

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世儒不知哀乐善刺人,及其自为,乃与陈若山等。嗟哉!伟然二丈夫,无异吾怀此久矣,因宜春张清则取《稼轩词》刻之,复用吾请。清则少游杭浙,有奇志逸气,必能仿佛为此词者[3]952。

辛弃疾是爱国主义词人,22岁便率军杀敌,在南渡后主张北伐,收复失地,安定中原,但因朝廷腐朽,壮志未酬,最后带着忧愤去世。

词论中“谗摈销沮”“白发横生”写出辛弃疾在面对朝廷的猜疑和排挤时,心生愤慨,由此把心绪都写入词中,明卓人月的《古今词统》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刘辰翁认为,辛弃疾将词作为陶写壮志的工具,是令人钦佩的,词不仅可作为一种“妇人孺子间”即抒写花前月之情,亦可作为抒发“奇志逸气”的大丈夫的词,内容应是多样化的,这是将词提高到言志的地位。

从《辛稼轩词序》中,由“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到“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便可知刘辰翁所展现的词体观是词也应该和诗文一样,作为言志载道的工具,这是刘辰翁词论最重要的观点,也是与传统词论家不同的。而刘辰翁的词体观形成的原因则是多样的,大体可从时代和自身两方面来说。

(三)词体观形成的原因

在仅存的一篇《辛稼轩词序》中可见其词体观,刘辰翁词体观的形成有两大原因。

1.深刻的时代影响

刘辰翁为南宋末的词人,南宋王朝的覆灭对刘辰翁的词体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绍兴八年(公元1138),靖康之变后,南宋定都临安府,金国几度南征都无法消灭南宋,南宋也几次北伐无法消灭金国。此时位于北部的蒙古汗国暗自积蓄力量,开始崛起。金国与蒙古汗国都对南宋虎视眈眈,而后南宋联合蒙古汗国一举攻陷了蔡州城,金国灭亡。

但此时南宋面对着一个更大的威胁——蒙古汗国,金灭亡后,南宋希望乘胜追击收复三京,平定中原,蒙古大军却以此为借口,讨伐南宋。从端平元年起,南宋与蒙古就战争不断。

在面临强大外敌的情况下,南宋积重难返的政治弊端并没有得到改变,而是愈加显露。后期,统治者日趋昏庸,任用奸臣贾似道为相,整日沉迷酒色,荒淫无度。南宋皇帝及依附贾似道的朝臣们寻欢作乐、不思进取,使南宋朝廷情况愈加恶化,最终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南宋走向灭亡。

2.人格的影响

景定三年(公元1262),当时奸相贾似道专权,刘辰翁直言贾似道的恶行。刘辰翁在廷试对策中触怒贾似道,可见其生性耿直,如其在《二乐斋记》中写的“乐莫乐于无愧怍,而王天下不与焉”[5],也正是刘辰翁坚持的道德标准。

后因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度宗咸淳元年(1265),在江万里的举荐下,出任监安府学教授。咸淳四年(1269),江万里任太平州江东转运使,刘辰翁为其幕僚,德祐元年(1275),宰相陈宜中举荐居史馆,辞而不受。十月,又授太学博士,但是元兵已快兵临临安,江西至临安的道路被阻,未能成行。不久后南宋灭亡,江万里殉国自杀,刘辰翁千里奔丧祭奠,祭文悲怆。文天祥起兵抗元,刘辰翁参与其江西幕府。南宋亡后归庐陵隐居不仕。杨升庵《刘辰翁传》载:“辰翁事母孝,慷慨立风节,见抑于时,而天下知名士,多钦其忼直。平生耽嗜文史,淹博涵深,为文祖先秦、战国、庄、老等,言帅奇逸,自成一家。”[6]556刘辰翁一生著作丰富,后人对其词评价颇高,以其为辛派词人的后劲。

刘辰翁正逢宋元易代之时,一生受奸臣的排挤,他的抱负虽没有得到相应的施展,但是他的品行却得到了当时及后世的肯定。当时的张孟浩有《寄赠须溪》诗曰:“首阳饿夫甘一死,叩马何曾罪辛已。渊明头上漉酒巾,义熙以后为全人。”[7]称赞了他的高洁品行。刘辰翁对奸佞误国非常愤恨,失败后仍坚守民族大义,不仕新朝。在宋末的词人中,刘辰翁的爱国思想反映得最直接。《四库全书总目》道他:“于宗邦沦覆之后,睠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8]这是对刘辰翁其人及其作品思想的高度评价。

同时,刘辰翁是一位熟读经、史、子、集的大学者,既有儒学的影响,又精通佛老,因此他的词作中,能涉及诸子百家、佛教典籍、前人著述等内容,并将这些融合起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刘辰翁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他的创作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间接对其诗、词、文的创作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使其作品在宋元之际自成一家。

二、刘辰翁词论在其词中的体现

对词的明确观点现存只有《辛稼轩词序》,从中可知刘辰翁对词的基本看法和要求,在须溪词中其词论得到充分的印证,刘辰翁的词体观应是从创作中得出的。

(一)“用经用史”的表现方式

《辛稼轩词序》中明确提出“用经用史”是作词应具备的特点,在须溪词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刘辰翁作为优秀的文学家,平生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能纯熟地运用唐诗、汉赋等,这表现为词作中大量的典故。

第一,刘辰翁用典极具特色,会灵活运用,将旧典、僻典、成语故事融于词中。如擅长化用熟典,将其变化出新意。《南乡子·香雪碎团团》中“天上人间一样寒冷”,化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6]14—15;《祝英台近·水后》中“是谁力挽天河,误他仙客,并失却、乘槎来路”,化用杜甫《兵车行》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6]245,词中却认为不应挽天河阻碍异乡人返乡。为表达情感,反用其意而用,令人耳目一新。又如善用僻典。《摸鱼儿·和谢李同年》中“种槐不隔鞭蛆恶,更祝二郎儿做”[6]495,寓意难明,取其艰涩之感。

第二,刘辰翁用典善于运用《论语》《世说新语》《三国志》《汉书》等, 将史汇入词中,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南乡子·乙酉九日》中“旧日诸贤携手恨,匆匆”[6]13化用《世说新语》中周侯与诸人对话之典,风景不殊,而山河却异,词人内心的抑郁之情转化至典故中,含蓄地传达着沉郁悲愤;《水调歌头·寂寂复寂寂》中“我饮呜呜起舞,我舞僛僛白发,顾影可怜生”,运用《三国志·魏书·何晏传》中“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表达出词人孤寂惆怅之感;《水调歌头·百千孙子子》中“故侯瓜,丞相柏,大夫松”,化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岁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6]430—431,用这些景物来表达淡泊功名、通达之意。

在须溪词中,一词可能用数典,极少词不用典,可见其对诗、词、文都很熟悉,无论是当时的时事还是书籍中的故事,都信手拈来。刘辰翁将自己熟悉的事物、故事、诗词化用进自己的创作中,这都符合他主张的“用经用史”,借古论今,减少词语的繁坠,使詞更加整饬。

(二)牵俗入雅的语言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强调“牵雅颂,入郑卫”,既要保持词的雅化,又要将俚俗、浅白的语言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在须溪词中此特点也较突出。

须溪词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刻画自我,营造真实氛围。如《蝶恋花·感兴》:

“过雨新荷生水气。高影参差,无谓思量睡。梦里不知轻别意。醒来竟是谁先起。去路夕阳芳草际。不论阑干,处处情怀似。记得分明羞掷蕊。自知不是天仙子。”[6]311

词作中词人在初夏时节看新荷的影子无法入眠,浑浑噩噩也不知梦见什么,醒来后又想到家乡,扶着阑干,回忆着往事。词人用口语将情感抒发,自然真挚。词作中“梦里不知轻别意”“去路夕阳芳草际”分别运用李煜和范仲淹的典故,使词作雅化。

须溪词中亦注重语言的美,雕琢自然,雅俗融合。如《摸鱼儿·酒边留童年徐云屋》: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6]509

词中抒发送别友人的离愁之感,也将世事和自身境遇融于其中,内容更深广。上片用“怎知他、春归何处?”问句开头,交代离别的时间是暮春,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为离别作铺垫。“相逢”即在遥远的异乡,但匆匆一面后又要离开,只能饮尽杯中酒来表达心情。当年识得同年徐云屋是而立之年,再重逢已经可以称当年是少年时。多年后,仍相遇在“西湖烟柳”,且是“长结”于此。“休回首”,文情顿挫,令人感慨。后化用刘禹锡的诗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下片表现诗人挽留惜别之情。借用“剪韭”卫八处士待杜甫的典故,写诗人与徐云屋的情谊。再由“更恁”口语化的词写出昨晚宴会一别,悲苦不已,显出感情之深。“临别分手”,恋恋不舍。后文两个“叹”,意脉贯通,情感深厚。词中化用诗句和故事,使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浑成。

但刘辰翁的有些词作因为过于浅白,语言不免落俗。如《鹊桥仙·寿臞山母》中“看人掷果,看人罢织。难得团栾七夕。蟠桃只在屋东头,庆西母、年开八帙”[6]121,还有《鹊桥仙·寿赵松庐》中“看来天上多辛苦,且住人间五百年”[6]167。

(三)“哀乐善刺人”的艺术手法

从《辛稼轩词序》中可见,刘辰翁强调词应“哀乐善刺人”。刘辰翁身处的时代决定其所作之词是慷慨、凄苦的,但立意高远,寄意遥深,清人谢章铤评价须溪词“词意凄婉”。

刘辰翁经历南宋灭亡,目睹元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后,在词作中将一己遭遇与国家灭亡结合起来,通过词作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感受表达出来,将郁结之情倾泻而出。如《沁园春·送春》中“看兔葵燕麦, 华清宫里, 蜂黄蝶粉, 凝碧池边”;《兰陵王·丙子送春》中“叹神游故国, 花记前度。人生流落, 顾孺子, 共夜语”;《水龙吟·寓兴和巽吾韵》中“叹一春风雨, 归来抱膝, 怀往昔、自凄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六州歌头·向来人道》:

向来人道,真个胜周公。燕然眇。浯溪小。万世功。再建隆。十五年宇宙,宫中膺。堂中伴。翻虎鼠,搏鸇雀,覆蛇龙。鹤发庞眉,憔悴空山久,来上东封。便一朝符瑞,四十万人同。说甚东风。怕西风。

甚边尘起,渔阳惨。霓裳断。广寒宫。青楼杳。朱门悄。镜湖空。里湖通。大纛高牙去,人不见,港重重。斜阳外,芳草碧,落花红。抛尽黄金无计,方知道、前此和戎。但千年传说,夜半一声铜。何面江东。[6]351—352

词作写于贾似道不战自溃导致鲁港之败,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时,上片揭露贾似道兵败前的嚣张气焰,将其欺君压臣的丑态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下片指出元兵出兵包围襄鄂,军情危机,但贾似道还纵情声色的丑陋。词人采用赋的手法,强烈谴责奸臣误国的面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他:“于宗邦沦覆之后, 眷怀麦秀, 寄托遥深, 忠爱之忱, 往往形诸笔墨, 其志亦多可取者”[9]。以此来评价须溪词是比较恰当的。

三、刘辰翁词的影响

刘辰翁在词坛上的地位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其词体观,二是其词作被历代词人收录的情况。

第一,体现刘辰翁的词体观的文章仅存《辛稼轩词序》。不过从其肯定“苏辛”词派,并跟随“苏辛”作豪放词,就能见出刘辰翁对词风的倾向。

刘辰翁的词体观具有独特性,宋元时有些传统词人还将词的正宗定为婉约,但刘辰翁就已有词可分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的观念,并表现出诗词文并重的看法,也提高了词的言志地位,这在前文中已有所展开,在此再不赘言。

第二,刘辰翁的多首词作被历代词人所选录。如元江西风林书院《名儒草堂诗余》中,收录4首刘辰翁的词作。明卓人月《古今词统》中收录6首词作。其后清沈辰垣《历代诗余》中收录了4首词作,清朱彝尊《词综》里收录了3首词作。

由此可见,刘辰翁词作被元、明、清不同时期的词人所收录,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词作已经散佚,未流传于后世,因此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元、明、清时期的词风。

他的词寄托遥深,深刻反映了宋元真实的社会面貌,表现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悲。刘辰翁的词兼“轻灵婉丽”和“沉郁顿挫”之气,在宋元之际逃避现实的文坛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的词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束语

刘辰翁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政权,在朝为官时,受奸臣的排挤,但仍坚持下来。在南宋动荡不安之时,他看着国家日渐衰亡,却无力回天。元朝发诏令希望刘辰翁回朝做官,他却毅然隐居不仕,在山中空逝岁月,可见其高洁情操和不屈的品行。

刘辰翁的经历对其推崇“苏辛”豪放词的词体观念有一定影响,且他认为词应寄托更多的情感,不止可以写“花时中酒”,也可以写家国之感。词如诗文,可以言志载道,不仅仅局限于“妇人孺子之间”。

在刘辰翁词作中,常用大量的经、史、子、集,尽可能地描写宋金时期发生的事,以文为词、以词载史,是其词的一大特色,也为后人了解宋金提供了一定的史料。寄意遥深和雅俗融合的语言,更为刘辰翁的词作增添了不少色彩。

周济道:“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已溺已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轮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树乎自树一帜矣。”(清光绪四年刻本《介存斋论词杂著》)可见刘辰翁词是极其适于周济此论点的。

刘辰翁的词体观与其词作十分契合,都具有独特性。因此,吴企明先生评论其为“苏辛词派最有光彩的殿军”“须溪词的思想价值,在同时代的词人中,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媲美”[10],是极其中肯的。

参考文献:

[1][清]况周颐.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37.

[2]单芳.论刘辰翁“特以意高下”的词学观[J].甘肃理论学刊,2008(3):122.

[3]徐汉明.辛弃疾全集校注(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4]毛雨先.一篇系统研究豪放派的重要词论——评刘辰翁《辛稼轩词序》[J].江西教育学院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44—61.

[5]李修生.全元文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630.

[6][宋]刘辰翁,撰.吴企明,校点.须溪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杨文生.杨慎诗话校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450.

[8]邓乔彬.唐宋词艺术发展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920.

[9]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辞典[K].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1040.

[10]吴企明.葑溪词话丛稿续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182.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词论词序词体
21 世纪前二十年(2001—2020)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李清照《词论》浅析
谈词论人
汉语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