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午夜之子》中的狂欢化意象

2020-03-02和昕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狂欢化

和昕

摘  要:《午夜之子》是当代印度裔英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作者在该小说中融入大量奇幻的场景,怪诞的人体以及粗俗的话语,展示出了充分的狂欢化意象,本文将从狂欢化角度分析小说中的狂欢意象,从而了解作者对当代印度民族问题和新旧文化冲突的思考。

关键词:狂欢化;午夜之子;拉什迪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1

引言:

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印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午夜之子》中成功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主人公萨里姆这一家族的变迁从而放大描绘出了20世纪印度历史变化图景,将个人历史与印度的国家历史联系在了一起,气势恢宏,包罗万象。该小说于1981年推出后夺得了当年的布克奖,备受业界肯定。

一、巴赫金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由前苏联著名思想家巴赫金提出来的,是指将民间狂欢节的庆祝形式和礼仪形式移植到文学作品中,使得文学场景具有象征意义。巴赫金的狂欢化研究成果是基于对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的深入研究而形成的,为重新解析小说提供了新的角度。暂时消失的等级关系,嬉笑打闹的插科打诨,全民性的狂欢等现象都是狂欢化理论的特征。

二、《午夜之子》中的狂欢意象

1.畸形的人体

拉什迪在《午夜之子》中呈现了许多狂欢化意象,其中怪诞的人体形象当然必不可少。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怪诞形象是狂欢文化的重要部分。人体是人类生命的载体。当狂欢到极致,人体形象便被扭曲,变得怪诞畸形。首先是主人公萨利姆从他外公阿达姆遗传的怪异的鼻子。“我外公的鼻子,鼻孔张得大大的,……在两个鼻孔之间鼻梁像凯旋门一般高高拱起……要不是有了它,有谁会相信我真是我母亲的儿子,是他的外孙?”鼻子意象,在拉伯雷的《巨人传》中一方面象征了小丑戏谑哄骗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指男性生殖器。它蕴含着生育的起始,代表着新生,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文明。另一个怪诞的人物形象是处于萨利姆对立面的湿婆。湿婆的巨大膝盖的膝盖能瞬间夹死人类,而他却一直杀其他午夜之子的成员,进行内部斗争。并且他喜欢勾引女人。“女人只要一怀上他的孩子,他便与之一刀两断。”他放弃的那些新生命却是未来印度大陆的新希望。死亡与新生的更替才是狂欢化的世界的运行规律。

2.脱冕与加冕

脱冕和加冕作为狂欢节中一个重要仪式,是小丑戴上王冠的加冕仪式和狂欢结束后的被迫退位。人们在狂欢节中的身份也是不断更新变化着的。脱冕与加冕作为狂欢化的另一特征,在小说中体现在萨利姆和湿婆这一对人物身上。萨利姆和湿婆因为一个护工的私心而被互相调包,萨利姆从一个底层家庭的孩子一跃加冕成为富商之子,但在他十岁时因伤需要输血时,身份的秘密被发现,开始被家族流放,最后陷入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这是他的脱冕过程。小说中的湿婆与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同名,象征着毁灭,是大神湿婆在现代印度的化身。他代表着印度底层的劳动人民,他本是富商之子却惨被调包成为穷人,还险些被穷人父亲打碎膝盖。这是一个富商之子的脱冕。在印度陷入混乱时刻,他助纣为虐,分裂午夜之子团队。他因战争而立功,获得名利和女人的围绕,这是他的一次加冕。

3.狂欢场所

狂歡化中的场所一般指广场。广场意味着全民性。巴赫金的一概念在文学形式中被扩大,只要是能成为各类人们相遇、交际的地方都可能成为狂欢广场。而在这些狂欢场所又发生着脱冕加冕,插科打诨等狂欢行为。典型的一处狂欢场所就是阿达姆家的客厅,在那里,萨利姆对权威人士尤其是楚飞卡尔上校进行了嘲笑,还有作者对其形象的小丑化描写。“他的脑袋跟头上戴着的帽子一样扁;他的腿像风中的芦苇一样弯曲;他的鼻子几乎碰到像上翘的下巴……”对这位掌握着国家命运的权贵人士的外形描写,就是类比了狂欢节中的小丑形象。小说中还有一个餐厅场景——“饭桌上交谈”。筵席场景是狂欢节中的重要场景之一。作者将政变这一重大政治事件放在餐桌上,用食物代替军队进行演习。将政治斗争缩小到一场游戏,体现了狂欢化。

4.狂欢语言

狂欢化的语言包括嬉笑怒骂、讽刺模拟、发誓和赌咒等。这些语言体现了人们的不同阶级、职业和文化背景。巴赫金关于狂欢语言的理论来源于他所研究的拉伯雷小说。拉伯雷从古老的社会杂语,比如民间方言和俗语中,从小丑和傻瓜身上收集语料。然后巴赫金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插科打诨式的语言来表现对权威的质疑,致使秩序被打乱,等级消失,营造出一种乌托邦式的氛围。而作者正式通过狂欢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小说中描绘了血多印度的民间习俗。比如关于印度医生的情节。一位印度医生为了让萨利姆恢复男性功能而给他胡乱吃药,最后导致了萨利姆发烧且神志不清,营造了一种狂欢节的氛围。医生本来是介于生与死之间的一个形象,这样的情节设置却给医生这一职业赋予了狂欢色彩。

三、结论

《午夜之子》这一小说文本蕴含了丰富的狂欢化意象,刻画了不同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它不仅通过这些人物展示了神秘的印度文化,又对政治进行了一定的讽刺,促使人们对印度民族问题、政治和文化问题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萨尔曼·鲁西迪. 午夜之子. 刘凯芳译.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2]李凌加. 统一与破碎[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狂欢化
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
“审丑”视角下的中俄小说研究
荒诞梦境下的狂欢与哲思
本·奥克瑞《饥饿的路》审丑研究
从某娱乐节目看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的狂欢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