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念与理性:弥尔顿《失乐园》中关于人性的解读与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2020-03-02沈小青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夏娃

沈小青

摘  要:约翰·弥尔顿最具盛名的作品——《失乐园》,无论从语言上还是思想上来说,都是英文史诗的巅峰。源于《圣经》,《失乐园》被定义为一部宗教史诗,穿插两条主线:其一是撒旦,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反叛上帝,是英雄与恶魔的结合;另一条是关于人类历史的进程。本文旨在揭示人性的本质、罪恶的根源,并探索《失乐园》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启发意义。弥尔顿试图调解信念与理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弥尔顿认为《圣经》中人类的墮落是其自由意志的选择,因此必须接受应有的结果。人的重生是从善到恶,再由恶到善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弥尔顿尝试诉诸理性来证明信仰立场的合理性,从而使两者达成和解。

关键词:失乐园;信念;理性;“自由意志”;人性;人类历史进程;原罪;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2

一.简介

《失乐园》有关人类的天性,反叛以及善与恶,这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内心世界和意愿有关。既是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哲学作品,是人类所知的最原始的故事,也是关于世界最初的故事,即人类的历史以及日常工作和救赎。本书着眼于天使和人类的堕落这两大主题:诱使稳定秩序的打破以及童话般天堂的毁灭,迷失而坠入邪恶深渊的撒旦由于对尊严和权威的痴迷而反叛上帝,最终被逐出天堂;过分自大和傲慢的人类的不服从与欲望导致其痛苦的历史进程。撒旦的雄心壮志欲取代上帝与夏娃不合理地追求非凡的知识和力量的行为不断地警示人类。理性的重要性由此突显。

二.撒旦形象的双重性

2.1满怀信念的撒旦——抗争和英勇性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心中都有各自的撒旦。读者不再是文本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文本创作中积极的参与者。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是不同的。甚至对于同一个读者来说,不同阶段阅读同一作品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最具争议的人物——撒旦,其双重形象引起了广泛热议。亲撒旦主义者力挺其是不屈不挠的英雄,英勇反抗上帝的暴政;而反撒旦主义者则认为他是不折不扣的魔鬼,诱使人类违背上帝旨意,破坏秩序。由于撒旦形象的复杂性与多维性,双方观点有失偏颇。撒旦两面性主义者则描述其为精明、迷茫、多变、复杂矛盾、自信具有反叛精神的撒旦。

在《失乐园》卷Ⅰ的描写中,地狱之火上鼓舞人心的誓言展现了撒旦的坚定的信念与立场。撒旦的英勇,不屈服,强大的领导与执行能力以及强大的信念将其塑造成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伟大英雄。撒旦的话语“与其在天堂里做奴隶,不如在地狱里称王。”(PLⅠ: 263)显示了他伟大的信念与决心。与上帝交锋落败之后,撒旦善用语言,成功地巩固了领导地位,鼓舞激励落败的军队。叛逆,充满斗志,追求自由,敢于面对权威而不是盲目服从的伟大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他的信念是带领堕落的天使重建天堂,而天堂将早于上帝创造的那个天堂,无私而伟岸。“即使我无法在抵抗中得到释放,我也会感到幸福和满足,除非是摧毁本身,我已无其他快乐可言”。 (PL Ⅸ: 478-479)

2.2过度骄傲和缺乏理性的撒旦——堕落与邪恶性

撒旦怨恨上帝将继承之位传于其子,于是不遗余力地想要推翻上帝。如果说撒旦一开始被视为充满理想和信念的英雄,其后的傲慢、嫉妒、私欲完全摧毁了他,使他堕落成为一个彻底的恶魔。一方面,他嫉妒人类在伊甸园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想方设法破坏。另一方面,他为人类的纯真无邪感到遗憾,在被上帝打入地狱后,肆意通过报复以掩饰内心的嫉妒、恐惧、羞愧与懊悔。背叛上帝,入地狱唤起了撒旦内心深入报复的欲望。在与上帝作战三天之后,徒劳无功,最终彻底的失败。无法得以救赎之后,撒旦决心继续行恶。此时此刻,他已经完全沦为复仇的奴隶。

三.人类历史的进程:诱惑;自知;堕落;忏悔;希望;救赎

3.1和谐

弥尔顿的伊甸园是完美的,是充满生机与活,风景秀丽、令人陶醉的乐园。亚当和夏娃每天在乐园中快乐地工作,修剪草坪并整理土地。人类不仅具有“神似”的外表,而且具有“神似”的内在美德。人类追求自由,美与知识,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3.2诱惑

上帝创造了夏娃,使其成为亚当的伴侣,除了美貌外,不如亚当。她的美是其致命的弱点——虚荣,促使她被撒旦的赞美之言迷惑与引诱,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美丽的果实是最初的诱惑,群树之中矗立着生命之树,它高雅超群,布满了果实,金光耀眼”。(PL Ⅳ: 218-220) 她对自我认知与对知识的追求促使了其对智慧果的好奇。夏娃向河里望去,看到河里的影像。“夏娃在生命中第一次醒来,她想知道看见河流并将其顺流至上游的人在哪里。”(PLⅨ:532-548)不久她发现那是她自己的。夏娃的意识觉醒激起了她对自我认知的渴望。撒旦伪装成蛇赞美夏娃的美。此时的夏娃骄傲自负与虚荣,最终误入歧途。夏娃进入梦境,撒旦在耳边低语,这预示着最终的诱惑和堕落。在撒旦的引诱下,夏娃压制许久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开始迅速膨胀,不断刺激她内心最深处的渴望——食欲。她最终违背了上帝的指令,偷吃了禁果。“她盯住果子出神,这果子仅凭外观,就足够吸引人……那时节,将近中午,果子的香气激起,她难抑的食欲,摘食的欲念,唆使她一双秀目渴望不止”(PL Ⅸ:735-743)。

3.3人类的堕落

夏娃堕落后,权衡利弊以爱的名义,决定让亚当也吃掉禁果。亚当是一个坚强而理性的人,与上帝有着非凡的联系。然而,在夏娃的劝说下,自我怀疑和愤怒触发了他理智的丧失。亚当最大的弱点是对夏娃的爱,因为夏娃的吸引力几乎是压倒性的。亚当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是其另一个弱点。强烈的求知欲是偷吃禁果的潜在诱惑。他有能力抵制智慧果的诱惑,却无法逃离对夏娃的爱。“即使上帝另造一个夏娃,从我的肋骨里取出,你的死又怎能叫我忘怀!不,不,自然的链条拖着我!你是我的肉中肉,骨中骨,是祸是福,我都不能和你分离。”(PL Ⅸ:911-916)

亚当吃了禁果后,人类完全堕落了。夏娃不够理性,无法抵挡撒旦的诱惑。而亚当对妻子的忠诚高于对上帝的忠诚。这种原始的罪恶第一次给人类带来了摧毁,使他们失去了天堂般的家园,直到耶稣来拯救人类。

3.4人类的救赎

上帝立即得知亚当、夏娃已偷吃禁果,便派儿子惩罚他们。儿子首先谴责了那条蛇,命令所有的蛇必须爬在肚子上,永远无法直立。夏娃和所有妇女都必须忍受分娩的痛苦,必须顺服于丈夫。亚当和所有人类将不得不艰苦劳作获取食物。

对于弥尔顿而言,圣子是上帝在行动中的缩影,他驱逐了撒旦和他的叛逆天使,并以公义和怜悯之心惩罚了亚当和夏娃。他自愿为人类而死,决心拯救人类,并以此复活、重获希望。亚当和夏娃为他们造成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悲伤与懊悔。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团结和爱才能在堕落中得以救赎。最终,他们的赎罪和悔改获得了上帝的宽恕。

人类的堕落是他们自由意志的选择,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人类失去了伊甸园,但找到了自我,经历了从善到恶,从恶到善的成长。人性应归因于历史及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历史的过程是无目的,为人类提供选择与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充分体现了人的本性与理性。

四.人性与人本主义

4.1对人性的理解

《失乐园》是对人性与人类原罪的深刻解读。弥尔顿认为,人类由于缺乏理性和意志薄弱而无法承受外界的吸引和诱惑,因此失去了家园。人类原罪来源于:欺骗;贪婪;诱惑;懒惰;嫉妒;贪食和情欲。自由的精神与意志是形成人类原罪的重要原因。最终,只有理性才能引领人类走向文明。弥尔顿认为,信仰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美德,是对上帝的忠诚,人类的祖先离开伊甸园后就开始真正地追求信仰。人类的堕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在善与恶的交织中,人类可以追随自我的意志进行选择。即使选择是错误的,也是最真实的表现。另一方面,人类从邪恶中知道善,在充满邪恶的世界中不断承受。从长远来看,苦难的经历以及精神上的提升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

4.2人文主义与理性选择

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在一切发生之前早已洞察一切。上帝是正义的象征,肩负着维持世界道德秩序和维护真、善与美的责任。上帝热爱他的创造并坚决捍卫人类的“自由意志”。在自由意志的指导下,人应该不依附于上帝,具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选择自由。人性膨胀的欲望与上帝的理性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亚当和夏娃是自由意志的象征,但缺乏理性,必将对自己的选择与行为负责。

没有自由,人类将永远无法给予上帝真诚和忠诚;没有自由,就没有永恒的信念;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全心全意的爱。上帝创造了自由,并赋予了人类自由的选择权。真正的自由不是强制性的。在理智的引领下,自由可以走上正确的道路,带来幸福,而违背理性则导致邪恶与毁灭。“自由意志”和理性并存,如果自由失去理智制约,将带来堕落和破坏,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五.结论

这部史诗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特征,生动地展现了信仰与理性的碰撞。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的背叛、堕落天使的反叛、大天使的警告、天堂之战、新世纪的创建、人类的诞生、原罪、上帝的惩戒、人类的悔改与救赎等都彰显了史诗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情怀。《失乐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画与人文真理,将“真实,善良与美丽”和“丑陋”交织在一起,在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彦琼. 2016《失乐园》的宗教性和人文性特色分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2卷第4期.

[2]陈雷.2017. “我把人造得公平正直”——谈《失乐园》中弥尔顿对人类堕落的再现. 外国文学评论, 第2期.

[3]张生. 2010. 从《失乐园》看弥尔顿宗教思想. 首都师范大学.

[4]許立捷. 2017.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 文学教育.

[5]常艳莉. 2005. 论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主题——人文主义[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6]齐宏伟. 2009. 论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

[7](英)弥尔顿. 2013.《失乐园》(朱维之译). 译林出版社.

[8]肖明翰. 1999.《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与再生[J].外国文学评论,第1期.

[9]赵烨. 2005.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D]. 河北师范大学.

[10]王红玫. 2014. 自由与救赎——《失乐园》中弥尔顿的神学观念. 上海师范大学.

[11]段晓芳. 2005.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基督教人文主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2]罗诗旻. 2016.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下的《失乐园》研究. 浙江大学.

[13]袁帅亚. 2014. 信仰与理性——弥尔顿《失乐园》对人类堕落的思考. 宜宾学院学报,第14卷第10期.

[14]李晓丹.2008. 论弥尔顿宗教长诗中的罪恶观. 华东师范大学.

[15]杜蓓. 2012.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观. 皋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期.

猜你喜欢

弥尔顿失乐园夏娃
温暖的衣裳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愧疚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四眼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维密天使助阵夏娃的诱惑“蜕变”大秀
国内弥尔顿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