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存在主义分析《无声告白》中人物的身份构建

2020-03-02刘嘉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存在主义

刘嘉琳

摘  要: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20世纪大批华人移居海外,去谋求生存的故事,在异国他乡,人物的自我价值和身份都得不到一定程度的认同,以至于她们身处异国,却找不到应有的归属感。本文借助存在主义理论深入分析《无声告白》中人物的种种不安和焦虑。

关键词:存在主义;身份构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1

一、引言

都说作家写的小说实际是自身生活经历的重现和升华。作为20世纪跟随父母移居美国的美籍华人伍绮诗,可能也是如此。她的成长经历可能也如小说中的女主角,承受着父母的期待,和同龄人的异样目光。《无声告白》这部小说将一个普通的家庭设定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左右,当时的的中国华人大量移民并与外族通婚,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注定了这个家庭的不普通。历史的演变与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新的一批人,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一种社会处境,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生长的人,并没有对生活有过多的憧憬和向往,而是内心价值观的急速改变与重建,是对于自身价值的重新衡量与定位,难的不是适应新时代,而是进行身份认同。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人们的科技水平,物质生活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个体的人也失去了归属感。因此,存在主义出现了。存在主义的各个流派观点不一,但我们普遍认同的是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的观点。萨特认为, 由于上帝的缺席,世界充滿荒诞,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自由选择中成就自我 。无论处境多么恶劣 , 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决定行为走向, 但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就像《无声告白》中莉迪亚选择了死亡。毋庸置疑的是,存在主义研究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强调个人的孤独和自由。正如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所言,每个人是作为一种神秘而孤立的存在。而《无声告白》中,所要强调的一个关键之处,“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她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因此,本文要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作品中的人物的身份构建。

二、身份焦虑与迷失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主人公对自己的身份都充满着焦虑感和迷茫感。作为这个家里的顶梁柱,父亲詹姆斯,他从小跟着父母来到美国,倍受欺凌和异样的目光。在当时白人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他作为一个外来民族的黄种人,自然饱受冷落。因此,从小他便憧憬着能融入白人社会,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摆脱本我,成为大家期待的样子。他拒绝吃中餐,而是努力吃牛排薯条,拒绝用中文和父母进行对话。他最大的努力就是娶了一位正统白人妻子。他以为他可以摆脱自己的身份,可是实际上美国社会并没有接受他。他没有得到应得的社会地位,他仍然饱受异样的目光。这让他一直处在自我身份的迷失中。而身为他妻子的白人玛丽琳,同样也有自己的焦虑与迷茫。她从小渴望成为一名医生,但却因为女性身份被迫放弃,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年少的梦想压抑着她的内心,因此,她把她全部的希望寄托给她的女儿莉迪亚,希望她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因为她不断施压,自认为给女儿最好的,却没想过是不是她最想要的,最后成为了逼迫女儿的刽子手。而作为这个家庭最受宠的女儿,莉迪亚。她从小爸爸就因为她纯正的蓝眼睛而对她宠爱有家,妈妈又对她寄予厚望。却始终找不到自我。她每天得生活都是为了讨好父母,成为他们心中的完美少年,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因为惧怕父母的分离,家庭的崩解,女孩拼尽一切努力地迎合父母,被迫放弃了自我,虽然她内心深处无比痛苦,但是被遗弃的经历无疑更痛苦,更令人无法忍受。最后这些都成为了摧毁她的原因。她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三、自我身份的认同

身份认同几乎是每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大的考验。不是谁都有合适的契机恰如其分地理解“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想要勇敢地生存下去,必须自己积极寻求自救。"放弃从外界寻找认同,真心接纳和拥抱自己,才能告别过去,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终其一生,就是在找寻真正的自己。实际上,莉迪亚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源于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种族血缘,而造成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却是父母对她的过度期许。当母亲出走以后,她不比懊悔,觉得是自己不够讨母亲的欢心,因此她加倍努力,寻求父母的满意,直到学业负担过重,压的她无法呼吸。才选择了自杀。而反观她的哥哥内斯,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价值所在,尽管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他仍然背地里追求他的梦想。因此一个人的自我身份的认同决定了他的存在。莉迪亚因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产生了偏差,她找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因此选择了死亡。

四、结论

当莉迪亚的死亡成为事实以后,大家才平静下来。莉迪亚用她的死亡来警醒这个家庭。而这种看似平静的结局并没有引起什么改变,可能不论是命运的束缚还是性格的根源,这种现象在每一个家庭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或者正在发生着。她也警醒着我们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是否是爱还是负担。我们的爱可以是期许,不能是要求。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梦想寄托给下一代,让她们成为我们缺憾人生的补偿,这样不公平。真正的关怀是父母让孩子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支持他们义无反顾。

参考文献:

[1]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

[2]杜兴雨,《无声告白》中美籍华裔族群的身份认同危机[J].新西部,2019.

[3]吴文清,《无声告白》中美国新生代华裔文化身份的困境与重构[D].中国矿业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存在主义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无言的反抗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