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言的反抗

2017-06-09李竹君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种族

李竹君

[摘 要]围绕东西方的权利关系及婚姻家庭的伦理主线,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在其处女作《无声告白》中一方面表达了跨族婚姻中存在的隐性歧视,另一方面揭示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不完备的多元文化融合。不同于黑白种族之间历史性的矛盾,却又着实存在的不同族裔间的现实冲突,从一个亟待解决的家庭危机逐渐深入到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无声告白;东西方;种族

伍绮诗(Celeste Ng)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一个白人社区,“与众不同”的自身特点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催生了她第一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的问世。其实早在英文原书被企鹅出版社在美国正式出版之前,评论界对样书已经好评如潮,亚马逊网站更是把《无声告白》评选为2014年最佳图书。该书不仅在2015年打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前十名,发行中文、荷兰语、意大利语等译本,更是获得马萨诸塞图书奖、俄亥俄图书奖等提名,又荣获APALA(美国亚太裔劳工联盟)颁发的2014-2015年度文学奖。凭借这一力作名声大噪的伍绮诗仿佛也在一夜之间被文学界、图书界和新闻媒体界所熟知。

书中涉及移民、跨族婚姻、家庭教育和婚外恋等话题,以一个女孩生命的终结为开端,顺序和倒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组命运多舛的社会生命。小说背景设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俄亥俄州小镇上一个中产阶级的跨族婚姻家庭。父亲詹姆斯·李是华人,哈佛毕业的高材生却难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母亲玛丽琳是美国白人,天生渴望与众不同,不顾母亲反对和詹姆斯结婚,把未完成的个人理想注入到大女儿莉迪亚身上。莉迪亚排行老二,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更是唯一一个继承母亲蓝眼睛的混血儿,因年少时母亲离家出走的阴影而对母亲言听计从。莉迪亚的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相当于家庭中的隐形人,习惯了父母的忽视而保持在各自的位置,多以沉默来维持家庭平衡。莉迪亚的突然死亡牵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家庭关系开始失衡,看似一户寻常人家的悲欢离合,故事背后是伦理道德和情感观念表达的重要方面。

一、无声胜有声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小说以一个死亡事件开场,从名字可以看出死者是一名女性,然而“莉迪亚”、“他们”是谁?或者“莉迪亚”是为何而死?我们都不得而知。伍琦诗在开篇抓住读者的思绪,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死亡悲剧的原委,而后作者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层层展开,越接近真相却越觉得现实的可怕。

众所周知,自然规律下的死者是不具备说话能力的,然而警方案件或医学角度看,尸体不会撒谎,而一个死亡事件揭示的真相往往更令人心惊肉跳。全文采取顺序、倒叙相结合的方式,把我们带入一个全知全感的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叙述了三代人的命运;叙述视角更是在不同人物身上来回切换,把整个故事切割成一个又一个的片段,相互交错。

从整个社会背景来说,詹姆斯的身份认同感和话语权是缺失的,玛丽琳想当医生的个人理想在当时更被视为无稽之谈,这样两个人组成一个在白人区生活的家庭,注定要遭遇不平凡。两人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更是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错误的表达了爱,莉迪亚是学校仅有的两个东方学生之一,另一个就是她的哥哥内斯,他们无法融入主流学生群体,只能彼此依靠,而父母独宠莉迪亚又让内斯缺失家庭归属感,小妹妹汉娜更是自觉躲在角落里拒绝发出自己的声音。看似和谐的一个家庭,每个人却扮演着独立个体,生活中自我的缺失使他们有所保留,没有说出口的心里话变成断送莉迪亚性命的刀子。莉迪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用极端的方式发出自己最后的声音,看似无声,实则声声真切,字字戳心。

二、身份的缺失

詹姆斯的美国身份是父母顶替别人刷盘子得来的,他因父母不体面的工作而深感自卑,自己的亚裔身份又时刻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并没有从思想上赢得真正的解放,姑且不论黑白种族矛盾怎样,《独立宣言》强调的美国公民人人平等也不能说得到真正实现。詹姆斯是美国社会中少数族裔人群的代表之一,在父母和社会中都无法找到身份认同感的他,注定不能过上平凡生活。融入主流社会的渴望推着他把不懈努力,然而考入哈佛并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也没有摆脱异族身份带来的隐性歧视。直到遇见玛丽琳,一名白人女性的主动追求,让詹姆斯暂时忘记了自我怀疑和自卑感,感受到和其他白人男性一样的征服感,天一度以为二人的结合是自己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一步。

令詹姆斯没有想到的是,玛丽琳也是一个得不到认可,内心充满渴望的“异类”。玛丽琳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多丽丝在高中担任家政课老师,一生围绕家庭生活的母亲却没有成功维系一个家庭,这让玛丽琳觉得十分可笑,她看不起母亲的一生,母亲也不支持玛丽琳所谓的梦想。成为一名女医生的梦想在她考入哈佛之后更具可能性,老师和同学却没人肯定她的努力,与詹姆斯的相遇更是彻底打乱了她的计划。玛丽琳被差异所吸引,出于爱也出于私心,因为两个人在一起足够显眼,更何况和詹姆斯的结合是对母亲教育的彻底反叛。缺乏沟通和支持的母女关系一直到婚后,甚至母亲过世都没有得到改善,而且玛丽琳也如母亲预料的一样经历婚后身份和自我认同的危机,但她青春期的最初愿望暂时得以实现。

莉迪亚和内斯踏入校园生活,部分接触了社会环境和身份问题,莉迪亚的格格不入并不是根本客觀的,刚入学的她也曾不止一次收到小伙伴的邀请,却因对母亲的依赖一次次拒绝赴约,后来就没有人愿意找莉迪亚玩了,所以莉迪亚社会身份的缺失更多源于自身。故事当中三个孩子的身份需求都更倾向于家庭,莉迪亚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内斯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妹妹汉娜则是安于现状不敢扰乱已有的生活环境,孩子之间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默契,内斯甚至成为帮助莉迪亚避开外界的帮手,在父母还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孩子们已经自主把自己和主流群体隔离开来,家庭生活也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幸福美满,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莉迪亚和内斯的意识和自我在觉醒,给他们的心理和身份认同感带来巨大冲击。

三、心理冲击和选择分析

莉迪亚再也无法对母亲言听计从了,课业难度的增加使她越来越难以承受母亲的美好期许,甚至冒险在测试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每完成一次母亲的期待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关注和压力,以往的言听计从可能是莉迪亚对自己最大的否定,到了自我意识觉醒的青春期,莉迪亚才发现生活令人窒息的本质面目。然而,现实最大的转变是哥哥内斯被哈佛录取即将离开家庭生活,以往兄妹俩互相支撑的精神慰藉即将崩塌,急于寻求个人自由和航天员梦想的内斯再也不用掩藏自己对莉迪亚的嫉妒。内斯疲于应付莉迪亚投来的求救信号而选择回避,甚至恶语相向,这意味着莉迪亚往后只能自己在水中挣扎,在学校没有朋友的莉迪亚无处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情急之下抓住了一颗救命稻草——杰克,一个从小就被内斯敌视的白人邻居家的孩子。与杰克的私交被莉迪亚看做逃避压力、自我堕落的一种方式,然而杰克对她并不像传言那般风流,两人在安静的地方聊天消磨时光。莉迪亚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本想跟杰克表达爱意,殊不知杰克爱上的是她的哥哥内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的莉迪亚回到家中情绪低落,长期的压抑使她最终选择去湖边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得知妹妹溺死湖中之后,内斯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在杰克身上,也不愿向父母吐露兄妹二人的现实生活,甚至在警察排除杰克嫌疑之后还要去跟踪、监视杰克,自己的行径被撞破之后,恼羞成怒地盘问杰克对妹妹都做过些什么。看起来内斯好像是在探求真相,其实他只是害怕承担责任,因为他自责——不论是一直以来对莉迪亚的嫉妒还是后来的讽刺挖苦。汉娜虽然还不太能理解死亡的意义,但她对家庭生活很敏感,她甚至还看到姐姐是如何在失踪当晚从家中跑出去的。她知道失去了莉迪亚的母亲就像是没有了灵魂,即使姐姐不在了,母亲的目光依旧没有在她身上停留。渴望得到关注的她在夜里无人时偷偷睡到姐姐床上,甚至还学着姐姐从窗户跑出去,想象着那天晚上姐姐是怎样一路走向死亡的,一趟不明白,又走一趟。直到后来母亲玛丽琳在莉迪亚床上发现小汉娜的存在,汉娜便再也不需要躲在桌子底下了。

陷入无限悲伤和自责的詹姆斯法接受女儿再也不会回来的现实,更无法忍受待在家里的时间。他不知该如何向妻子解释为什么直至女儿下葬都不能让她看一眼,也不知该如何处理警察给出的验尸报告。作为一个男人,他自认为理所应当的承担了一切压力,可是却在别的女人身上寻找宣泄情绪的入口——跟他一样黑头发黄皮肤的助理路易莎。精神冲击下的一次错误演化为詹姆斯逃离家庭的避风港,莉迪亚生前误解的关系变成真正的婚内出轨。然而肉体和精神的逃避都只是暂时的,回到现实的詹姆斯内心更多了愧疚和压力,也在这种生活下对自己的婚姻家庭产生了动摇,丧女之痛引发的家庭矛盾使他开始怀疑最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那么他的妻子玛丽琳呢?

玛丽琳感到愤怒并且不理解警察调查的结果。为此,她试图在女儿的房间里寻找蛛丝马迹,被藏起的香烟和安全套推翻了所有的美好过往,她尝试去重新整理和女儿生活的点点滴滴,依旧坚信莉迪亚不是个坏孩子。她的家庭意识逐渐被唤醒,警察说要以自杀结案时,詹姆斯表现的失落和自责让她心痛,送去安慰时才发现丈夫已经出轨了。她本来想说是不是白人没关系,莉迪亚的死也不是因为“与众不同”,然而詹姆斯所做的一切仿佛都在告诉她母亲的预言是对的,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争吵到最后詹姆斯离开,她又回到女儿的房间里去寻找自己,元素周期表和听诊器显得毫无用处,她把书架上的书一本本的推倒,就像看着莉迪亚短暂的一生在眼前重放,直到那本红色封皮的烹饪书出现在眼前,玛丽琳才知道莉迪亚自始至终爱的都不是科学。

四、结语

激烈争吵后开车出走的詹姆斯并没有去找路易莎,而是在十年前妻子离家出走的小镇上找寻内心的答案,玛丽琳和小汉娜在家中等到了回家的詹姆斯,酩酊大醉的内斯也被菲斯克警官送回了家,他们从这一次巨大的情绪波动中发现了很多需要修补的东西,而后米德伍德镇上的李先生一家又歸于平静了。

这一家庭的混乱集中表现为理性的缺乏,为了维护家庭和谐的他们大多牺牲自我,主观臆断做出自认为是对的选择,最终只能在莉迪亚牺牲生命的情况下得到警醒。“一石激起千层浪”,莉迪亚无处言说的爱与痛都在克服恐惧的那一跳被彻底吞没,也是在那一刻她做出了以往做不到的反叛。《无声告白》描绘的虽然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放大的却是整个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不论是女权运动还是种族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伍绮诗写出了男女之间、亲子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从个人背后的伦理诉求及情感表达将其上升到人类共之的道德情感关系的探讨上,体现了更多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About Celeste,http://www.celesteng.com/about/.

[2] Celeste Ng: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The Penguin Press, 2004.

[3] [美] Celeste Ng. 无声告白[M]. 孙露译. 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4]龚淑梅.琥珀之爱——论《无声告白》里亲自命运的轮回[A]. 开封大学学报,2015.12.

[5]伏东杰.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无声告白》的心理空间解读[J]. 文学研究, 2016.07.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种族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跟踪导练(一)3
浅谈英语读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胃食管反流病在不同民族/种族之间的差异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