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围城市:豫西抗日根据地对洛工作述论

2020-03-02

关键词:豫西支队根据地

王 鑫 宏

(河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曾多次指示要注意加强城市工作。1940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敌后城市工作的通知》第1号和第2号,要求加强敌后城市工作。1941年2月17日,中共中央进一步强调要把城市工作和交通要道工作提到重要的战略位置。1944年6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指出 :“不占领大城市与交通要道,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过去人民以为从大城市与交通要道驱逐日寇的任务,似乎只有国民党才能胜任;现在必须改变这种观点,认为有些只有依靠我党才能胜任,有些主要依靠我党才能胜任,依靠国民党是无望的。”[1]158那么,抗日战争中,中共对敌后城市开展了哪些工作?影响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笔者以豫西抗日根据地在抗战末期围绕中心城市及交通要道——洛阳展开的斗争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对了解抗战后期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活动提供新的视角。

一、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44年5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由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造成河南大片国土沦陷,河南国统区的中心城市洛阳也陷入敌手。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实行“敌进我进”方针,不仅以主力向华北和华中敌人后方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作战,而且各以主力的一部分转入外线,向河南、苏浙皖边和湘粤边敌人深远后方进军,夺取战略要地。同时实施向南发展策略,即向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等地进军,开创抗日新局面,以便将来在日军退到沿海地区集结时,在南方配合全国各个战场的强大反攻,收复失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向南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对河南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对中共进入河南进行战略部署。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部署的指示》和《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对进军河南做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意识到,现在河南党的组织与中央已断绝联系,中央无法派人前去指导。因此,要求中共中央北方局、华中局、冀鲁豫分局应分担发动与指导河南及皖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中央决定 :“在郑州以西地区,由北方局负责;平汉路以东之豫东地区,由冀鲁豫分局负责;豫南及皖北地区,由华中局及豫鄂边区党委与淮北区党委负责。中央要求太行、太岳军区派部队南下,开辟豫西地区;冀鲁豫军区派部加强与发展水东地区(水东地区指的是花园口决堤导致的新黄河以东地区);新四军第5师派部北上,开辟豫南和豫中地区;新四军第4师主力西进,恢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打通与水东地区的联系。”[2]691-692中央强调,“我军发展河南,要善于插入敌顽之间的空隙地区,在敌伪区及其边沿去建立抗战秩序”[3]428。

在中央的部署下,1944年9月,中共中央派皮定均、徐子荣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到豫西,由此拉开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序幕。在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同时,中共在河南的基层组织逐渐恢复。1945年2月,在中央的部署下,王树声、戴季英率河南军区、中共河南区党委到豫西。此前,毛泽东分别接见了河南区党委和军区领导,并做了重要指示。毛泽东指出 :“你们这次南下的战略任务,是要深入河南敌后,以嵩山为依托,在三点(郑州、洛阳、许昌)两线(陇海和平汉铁路线)之间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紧紧咬住敌人,牵制‘三点两线’之敌西进,保卫祖国大西北,沟通陕北和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战略联系,发展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4]67

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河南军区、中共河南区党委先后到达豫西,直接促使中共豫西基层组织的恢复以及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最盛时期,豫西地区先后建立了6个专署和26个县委[5]。豫西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活动地域,西到渑池、洛宁一带,东至黄河以南平汉路西侧,南括嵩县、伊阳、宝丰诸县,北越陇海路隔黄河与太岳、太行根据地相邻,总面积达5万余平方华里[6]。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进一步打通了华中、华北和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战略联系,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这是中共在抗日战争后期的重要战略之举,对坚持和发展中原抗战、控制中原战略要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为后来八路军、新四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形势[8]。

二、豫西抗日根据地围绕洛阳开展的斗争

(一)建立民主政府

1944年7月,中共太行区党委决定在林县建立中共豫西地委,之后,中共豫西地委与豫西抗日先遣队一起到达登封开展活动。在中共豫西地委的领导下,1944年10月,中共洛阳县工委建立。1945年2月,中共河南(豫西)区党委从延安到登封县白栗坪后,决定将中共豫西地委改称为中共河南(豫西)一地委,隶属中共河南区党委,下辖洛阳、偃师、伊川、宜阳、登封、巩县、荥阳等县委。1945年2月,中共洛阳县工委改称中共洛阳县委,隶属于中共河南(豫西)一地委。“洛阳县委先后以东南山洛阳、偃师、伊川三县县边的五肖村,山章和北邙的洛阳、孟津、偃师三县边的宋沟为依托,开展地下斗争与公开工作相配合的革命活动”[9]108。随后,洛阳所属一些区、乡,以及洛阳与周边各县交界处纷纷建立起中共的基层组织。1945年2月,洛阳县委决定成立洛阳三区区委。三区区委成立后,以朱寨为中心开展活动。在洛南一带活动的地下党员也找到中共洛阳县委,经县委批准成立洛南区委,并指示其开展工作区域为:南自龙门,北至洛河,东接伊河,西接丰李。

在中共洛阳基层组织恢复的同时,抗日民主政权也得以建立。首先是在洛阳南北各成立一个抗日县政府。抗日民主政府是在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皮徐支队)的支持下建立的。为了避开日本重兵统治的洛阳城,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以洛阳、偃师、伊川等三县交界处的肖村一带为根据地。1944年11月,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高崖村(今属偃师)。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发动群众,配合八路军,打击日、伪争取民族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45年3月,在洛阳与宜阳交界处成立洛南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在洛阳与新安县交界处成立洛北县抗日民主政府。而原属于洛阳管辖的各区也先后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如1944年冬,在李村、庞村一带成立了洛阳县第一个抗日民主区政府,即庞公区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6月,在洛阳县李村东南的部分村和偃师县西南的肖村、南寨、西寨、山张、水泉等村,成立洛阳县偃(师)洛(阳)区抗日民主政府。随着中共洛阳基层组织的恢复以及各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洛阳周边的抗战秩序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对洛阳日、伪军的强大政治、军事攻势。

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之后,积极开展抗日活动。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洛阳附近的李家楼、金村等地设立情报点,为八路军豫西一分区司令部搜集日伪军活动的情报。洛南地下党员张健军到日伪龙门乡公所潜伏后,县委给他布置了调查龙门乡公所的人员、枪支变化情况,以及群众思想动向等任务,张健军高效、准确地完成了这些任务。洛阳三区地下党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在敌占区的小山村梁家凹,建立起秘密造枪厂。从1944年8月~1945年9月初,工人们在设备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共造步枪300余支,八音枪40余支,轻机枪8挺。这些武器除了自用,还通过洛阳地下党支援豫西南抗日根据地轻机枪3挺,步枪、手枪80余支。造枪厂不仅为三区的武装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豫西人民的抗战尽了一分力量。

中共中央指出 :“发展新区一般规律是首先着重政治宣传,争取同情。”[3]42因此,为了打击日寇、汉奸的嚣张气焰以及争取广大民众,根据地政权大力开展宣传工作,编写布告、传单,通过这种形式把我党我军的抗日政策公之于众。布告、传单的主要内容是:告诉群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华北各地八路军愈战愈强,实力雄厚,日寇已是末路;警告迷路附逆的汉奸及早悔悟改恶从善;告诉各县人民胜利在望;号召所有爱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走日本强盗,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接到命令后,洛阳县委书记韩林、县长田生命令地下党员设法把布告、传单贴进日寇盘踞的洛阳城。

此外,为扩大党的影响,加大宣传力度,地下印刷所还将《河南省抗日人民政府布告》《洛阳县民主政府布告》及各种宣传品,都按计划复制水印,分发张贴。“一时间,众说纷纭:这里有八路军,那里也有八路军。群众深受鼓舞,日本鬼子惶恐不安”[10]7。中共七大召开后,中共洛阳县委还积极向洛阳传播《论联合政府》等著作。通过以上政治宣传的开展,不仅对日本侵略者造成威胁,也激发了当地民众的爱国热情。洛阳开明士绅王飞庭、王采五等人在根据地的政治宣传下,决定成立剧团自编自演抗日节目,以此激发洛阳民众的抗日热情。

(二)发展武装队伍

游击战争是根据地作战的主要形式,是对敌斗争的核心任务。邓小平在《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中指出 :“对敌人,为了兴奋群众,仗是要打的,主要是游击战争。”[3]422而在豫西,开展游击斗争具有一定的武装基础。在豫西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前,“洛阳、伊川、宜阳一带已有地方党员所组织的游击队进行活动”[3]522,其代表即是丰李支队。丰李支队共有260多人。1944年6月初,丰李武装支队与伪便衣队、皇协军在龙门西山多次作战,打死日伪便衣队长刘希贤和皇协军司令王永成。这些游击队的武装活动,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正因为此,“群众对我军进入河南极为欢迎”[3]522。

豫西抗日根据地在创建的过程中,与驻洛日军展开了灵活的游击战争。为开展游击战争,革命根据地以豫西抗日先遣队为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抗日武装的扩充。主要途径有:第一,吸收中共地下党组建的抗日武装。在洛阳沦陷前夕,洛阳各地的地下党员即着手组建抗日武装,并在对敌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4年7月,洛阳县第三区抗日武装大队成立。“有了武装,我们就有了对抗敌人的能力,开展斗争的胆子也就大起来”[10]5。皮徐支队进入豫西后,这些武装成为根据地武装的基础。如1944年底,洛阳第三区武装大队被扩编为洛阳县抗日武装大队。这支抗日武装活动在洛阳、孟津、偃师边界,战斗在豫西日军的心脏地区。

第二,争取土顽武装。中共中央指出,河南敌后工作要注意吸收地方武装,“对已有不反我之地方自卫武装应建立友善同情的外围关系,长期帮助耐心争取使其能自觉自愿走我军道路”[3]428-429。为争取更多力量参加抗日斗争,豫西抗日根据地做了大量统战工作。经过摸查,豫西抗日根据地认为 :“洛阳河南邑一带,封建土匪会门最复杂,武装分两派。以周昆为首,是土匪派,有一百支枪,大部是土匪,也有一小部是青年。该派打敌人,对我表示联合,对群众绑票抢劫,影响极坏。王仲伟是封建派,本人一贯毒暴,很厉害,有一百多支枪,大部为收容之散兵,内还有阴世洪一百支枪,是不脱离生产的,该派亦打敌人,故与我联系。”[11]102为争取王仲伟,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指派专人多次到王仲伟家做工作,使其走上抗日道路。抗日“队员很快发展到千余人。抗日挺进纵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12]504。洛阳六区佃庄镇酒务村驻有国民党部队,却不抗日。张自勉和郭显坤去做工作,联系该部队起义,成立了洛阳抗日武装组织——洛阳独立团。郭显坤为独立团长,受皮徐支队指挥。

第三,建立新的武装。中共中央指出,河南敌后根据地“还应放手,根据当地政治条件,去建立新的武装,以扩大我军的地方势力”[3]429。根据地积极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通过政治宣传和游击战争的开展,积极组建新的武装,并将这些武装纳入到河南(豫西)军区序列之中。这些新的抗日武装分布在洛阳周边各县。如洛阳以东有隶属于河南(豫西)军区第一军分区管辖的洛阳县独立团(1944年10月~1945年9月);洛阳南部有1944年10月在宜阳一带建立的伊洛独立团;洛阳以北有隶属于第二军分区管辖的洛(阳)孟(津)独立团。1945年5月,豫西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韩钧指示,对洛孟办事处领导的抗日武装进行整编。洛阳西北部,即洛阳、新安二县交界处,有洛(阳)北独立团,该团于1945年8月在神堂村建立,约130人。这些抗日武装活跃在洛阳四周,对驻洛日军形成了威胁。

(三)开展游击战争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得到有效的扩充为游击战争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从豫西抗日先遣队进入河南境内到日军最终投降的不到1年的时间里,与驻洛日军展开多次军事交锋。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军事行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粉碎敌人的进攻。1944年9月28日,皮徐支队抵达登封县颍阳镇李洼村时,即引起驻扎在洛阳日军的注意。日军派出600多名日伪军尾随其后,皮定均、徐子荣两位首长当机立断,决定砍掉“尾巴”,痛击日军。此次“砍尾巴”战斗大获全胜,这是皮徐支队挺进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首次战斗。1944年10月14日,由太岳军区第18团、第59团大部组成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渡过黄河,进入洛阳以西陇海路南北地区开展游击活动,牵制了驻洛日军第一一〇师团主力,有力地配合了第一支队的反“扫荡”斗争[13]325。驻洛日军为驱逐豫西独立支队,遂以第一一〇师团一部乘独立支队立足未稳之时,于1944年11~12月间纠合伪军一部,分别对嵩山区及颍阳地区进行“扫荡”,均被独立支队粉碎。1945年1月20日,皮定均司令员率支队在曹村休整。驻守登封的日军队长掘江带日军200余人及卢店、唐庄伪军300余人,包围了曹村。在皮定均的指挥下,敌军被打得七零八落,死伤累累,弃尸百余具,掘江带少数残敌,狼狈地逃回了登封城。这次战斗,共缴获日军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三八枪100余支,子弹10余箱。这是日本侵略者发动河南战役以来死亡最多、损失最惨的一次战斗。事后 :“驻洛日军大队长赶到登封城一连打了掘江几十个耳光。”[14]327

1945年农历正月十四日,王树声司令员领导的游击队驻扎东白坪村的当晚,尾追部队的日军、汉奸数千人也到达桑楼村一带。双方在三元村交战,游击队取得了最终胜利。“敌人像一群饿狼扑向东、西白坪,结果扑了空,不敢再往前进,便缩回洛阳去了”[15]814-815。当时,位于偃师县的佛光峪是嵩山抗日根据地的心脏,也是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由于佛光峪虎视洛阳与偃师,直接威胁着驻洛日军的统治,驻洛日军联队长梅协视其为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1944年12月4日,驻洛阳、偃师、登封、巩县、伊川的日伪军1 000多人,分别从不同方向进攻佛光峪,被抗日武装分别击退。梅协在逃跑中被追杀于山道。日军获悉梅协死讯后,集中2个大队兵力,在佛光镇上建立据点,以做固守。1944年1月2日,皮徐支队进军佛光峪,与敌人激战,击毙日军200余人,日军遭受重创而不敢再战,撤掉佛光峪据点退回洛阳。

另一方面则是主动出击,对驻洛日军展开进攻。豫西抗日根据地指示各游击支队与驻洛日军展开斗争。其斗争形式包括:第一,破坏敌伪军军事设施。丰李特区游击支队于1944年8月炸毁了位于龙门西山的日寇军火库,这是中共领导的游击队对日寇多次战斗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丰李特区游击支队还遵照皮定均司令指示,炸断了日寇占领洛阳后补修的洛河木桥,击毙日伪哨兵,破坏敌军的交通线等。第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其中,洛阳抗日救亡军丰李支队在洛阳城北、城西南消灭小股日军。1945年7月,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三区武装大队在三十里铺将一个排的“剿共军”包围缴械,给了“剿共军”司令梅轩严重一击。以“王仲伟为首的40多支人枪,同日寇汉奸血战,杀敌甚多”[9]109。第三,摧毁敌伪政权。1945年7月5日,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洛阳独立团王其吾部和洛孟独立团第三大队常子荣部,一举摧毁了日伪麻屯乡政府。在李村区以胡东高等地下党员率领的地下武装击毙了李村乡日伪乡长。王其五领导的县大队,击毙洛阳县匪首大队长。

通过对敌游击战争的开展,有效地震慑了驻洛日、伪军。“仅洛阳县委领导下的200多条人枪,70个党员,就给日军造成了‘城乡土八路满天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形势”[9]112。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配合了洛阳周围各县的抗日斗争。

三、结 语

豫西抗日根据地对洛阳的包围,体现了战争后期中共对城市工作的重视,以及围绕城市开展工作的基本概况。由于资料的缺失,豫西抗日根据地前期在洛阳发展党员和军队的数量、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区域的面积、歼敌总量等都无法确切得知。但到1945年9月,整个豫西抗日根据地发展到2万平方公里,在26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人口800余万,正规军3万余人,民兵及地方武装5万余人,成为中共领导的全国19个大块解放区之一。洛阳沦陷后,中共是洛阳地区对日作战的核心力量,游击战争是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中共在洛阳周边地区的活动为中共争夺城市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豫西支队根据地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支队指挥中心一体可视化指挥平台运用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多措并举铸平安——安徽省高速公路路政支队创建平安高速公路纪实
长江支队入闽67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市召开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