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楹联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研究

2020-03-02司珍珍

关键词:楹联洛阳文化

王 灿,司珍珍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1]13。楹联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洛阳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在洛阳地区形成、发展,传承至今,从未断绝。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楹联文化,洛阳的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开展楹联文化研究,洛阳无疑有很大优势。关于洛阳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文献《尚书》和《逸周书》中。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中国一词最初的意思就是指洛阳一带。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遗迹、古籍等很多,其中楹联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洛阳很多古建筑遗迹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白园、丽景门等都有楹联资源遗存,是研究洛阳楹联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是作为实物研究存在的,其余则要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洛阳所保存下来的古籍中加以考证。

近年来,洛阳虽然在作为楹联附着物的古建筑保护方面有相当建树,但是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仍需加强,对古建筑的了解程度也有待提高。楹联在洛阳当地的古建筑中随处可见,却鲜少有人予以系统研究,更遑论保护与传承。楹联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特有表现形式之一,应当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阔的发展。

当前,全国范围内的楹联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有《新媒体时代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和《楹联文化的功能和效益》[3]等多篇文章发表,从传承、应用等方面论述了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虽然有关洛阳楹联方面已有作品问世,但只是资料性汇编,有关洛阳楹联文化的综合性研究有待于进行。因此,对洛阳楹联文化的研究与发掘迫在眉睫。

一、洛阳楹联文化资源的内容及分类

洛阳楹联资源丰富多样,今结合洛阳地区的楹联资源特色对洛阳楹联资源作出以下分类。

(一)缅怀悼挽联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当对联逐渐从诗歌中独立出来,以悼亡为内容的挽联也就成了对联的一种派生物了”[4]。顾名思义,缅怀悼挽联大多是赞颂人物的事迹、品德、功绩,或表达对已逝之人的缅怀。龙门石窟东山琵琶峰上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即白园中的楹联,大多数就是以歌颂白居易生前的功绩为主。“白傅无私,搜来国恤民瘼,千载流传新乐府;青山有幸,邀得清风明月,一抔长伴老诗人”[5]26赞颂白居易为官忧民忧国、为人修身著诗的品德。寥寥数语写尽了“诗魔”白乐天的一生。

(二)名胜园林联

名胜建筑中的楹联往往能准确把握建筑本身特色,突出建筑景物,既对景物起点睛作用,又对景物类鉴赏起指引作用[6]。此类楹联主要描写建筑自身特点,大多见于景点、名胜古迹等地。龙门石窟的楹联“九朝不改青山色,百洞斧凿佛像尊”[5]23,描写龙门石窟营造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无论朝代怎么更替,石窟的营造仍然在继续,青山不会因政局的变化而失去颜色,与青山一起长存的还有那百洞中鬼斧神工的佛像。“天下第一古刹”白马寺中天王殿的“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怀”[5]16楹联,描写天王殿中供奉的佛虽“年年坐冷山门”,却“日日欢天喜地”,心怀苍生,大度宽怀,令人望而心生敬畏。

(三)行业商肆联

行业商肆联,顾名思义,即突出行业或机构特征的楹联,大多用于商行[7]。洛阳一家面馆的“惯用伊洛瀍涧四河水,细作豆黍稻麦五谷粮”[5]40楹联,言简意赅。以面馆的用水作上联,下联则用面馆的材料,上下呼应,既突出了面馆本身的特征,又使用了洛阳的地名,使人一目了然,了解洛阳的地方特色。

(四)碑帖串骊联

碑帖串骊联,即刻于石碑之上的楹联,大多用来感念先人,传颂其功绩。

洛阳九都东路凤化街口矗立着一座洛阳市朱熹文化研究会为纪念朱熹而建的石牌坊。牌坊的北面为“伊洛渊源端赖斯人汇闽海,新安苗裔终随吾道衍中州”楹联,南面为“理若江河风起绿洲吹浪去,道如日月景从青野入园来”[5]38楹联。朱子承袭二程洛学思想,著有《伊洛渊源录》,石牌坊上的楹联极尽对朱子理学成就的赞扬,却也道不尽他与洛阳的不解之缘。朱子已经逝去,但后人不会遗忘曾有那么一位理学家在南方将洛学发扬光大。

(五)杂感联

这类楹联没有特定的写作对象,因此内容比较广泛。此类楹联带有单纯的写作特色,如哲理联、咏物联、讽刺联等。洛阳市洛龙区李屯东南樱山上泰山庙的“阳世奸雄,违天害里皆由己;阴司报应,往来古今放过谁”[5]42,则以隐喻来告诫人们向善,报应不爽。

洛阳市新安县汉函谷关中“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5]103和“未话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5]104两副楹联,则是对老子的缅怀。“洛河绿沼看鱼乐,邙岭青云羡鸟飞”“邙岭几枝梅似雪,洛河千顷稼如云”“中岳远山含紫气,古亳芳草发春辉”[5]101等,则是咏物联,赞扬洛阳景色优美。古人有言“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想来也是因为洛阳景致怡人的缘故。

二、洛阳楹联文化资源的价值

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寺院庙宇、景点园林与古籍等数不胜数,洛阳楹联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蕴含的价值更是难以衡量。

首先,从文化传承方面来看,洛阳楹联价值独具。新安县的汉函谷关是一个古代的门关,是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素有“中原锁钥、两京咽喉”之称。关楼东门有两副楹联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云”“未话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紫气东来”的祥瑞之义就是自函谷关而来。关楼西门的“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楹联,虽未出现具体的人名,但它讲到老子和杨仆两个人。楹联不仅语出典故,更是讲述历史故事,雅俗共赏,为我们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其次,从现实意义来看,洛阳楹联的教育作用明显。有“天下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庙,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祖师殿前“大法西来,白马遂教称首寺;佛光东渐,宝莲从此遍中华”楹联,交代白马寺的来历以及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与传扬,言简意深,对于研究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白马寺天王殿大厅的“举目瞻仰,何必生几分惧色;回首猛醒,尚须存几分诚心”楹联,告诫人们展望未来,无须害怕;回首往事,不必后悔。在当代快节奏,“鸡汤”盛行的年代,字字珠玑、简明扼要的楹联,人人都应该认真品味、弘扬。

再次,从政治方面来看,洛阳楹联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契合。“千古一将”关羽首级的埋葬地关林庙,是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关庙之中独称“林”,是中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二殿财神殿有“忠昭古今,旋生护国称神勇;义参天地,藏镪富民是至仁”楹联。忠、勇、仁、义,贯古穿今,关公文化之魂早已深入国人之心,是中华民族之魂,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关公之义,应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传承、发扬。

最后,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洛阳楹联助力文化产业建设。两程故里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故居;“文公祠”及朱氏宅院是宋代理学家二程的弟子朱熹的后人所建。两程故里诚敬门前的“仁义立治行之本,诚敬开入圣之门”楹联和朱氏家族常用楹联“婺源品根武夷植序,耕读传家道德为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为人处世、立人之本。程朱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纲常伦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它不仅体现在强健的体魄、富有的物质基础上,更体现在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上。程、朱故居前的楹联,则是程朱思想的具体体现。

楹联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默默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塑造中国魂具有重要作用。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楹联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三、洛阳楹联文化资源的保护

洛阳楹联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研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现就洛阳楹联资源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强对洛阳楹联文化的调研

认真调研洛阳古建筑相关楹联及其出处,对洛阳现存古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如龙门石窟、丽景门、白马寺等。对这些楹联的真实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予以考证。明确相关出处及典故,补充洛阳地区关于楹联文化研究的空白,丰富洛阳当地文化遗产的研究,增加楹联文化在洛阳文化遗产中的比重,使洛阳楹联文化有处可查,有证可考。

(二)提高对洛阳楹联文化的认知度

学者和相关部门可以提交关于洛阳楹联文化对洛阳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的报告,由相关部门出面具体落实。提高洛阳当地人对洛阳楹联的理解和保护意识,全民保护楹联文化遗产,提高洛阳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三)整理洛阳楹联文化的资料

整合有关洛阳楹联文化的资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整理成册或成书,对洛阳地区楹联以及所衍生的文化作系统保护。

(四)培养洛阳楹联文化的传承人

加大对文化保护传承者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举行有关洛阳楹联文化进校园或进单位等活动,提高大众对楹联文化的了解,鼓励和培养新的楹联文化传承人。当今国家政策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洛阳要从小学生开始抓起,积极培养楹联文化的传承保护人才。

(五)加强对洛阳楹联文化的宣传力度

洛阳应加大对当地古建筑楹联文化的宣传力度,力图达到本地人有了解、外地人有印象,进而达到由点到面的宣传与学习,同时带动地方旅游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六)建立洛阳楹联文化研究展示机构

洛阳地区可设置专门的楹联博物馆,用于展示本地楹联文化,注明出处典故,作为国学文化学习和普及的一部分。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而楹联文化作为诗词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可以按门分类,做出展示。

楹联是中华民族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在传承楹联文化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创新,深入发掘楹联文化的思想内涵、文学价值、教育意义,让楹联文化展现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魅力,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四、洛阳楹联文化资源的传承

(一)创新楹联传播方式,拉近楹联文化与大众距离

楹联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大众生活中并不多见。虽然电视剧、新闻报道中偶有呈现,也不是对其专门的报道宣传。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解密》等节目,可以为楹联载体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楹联载体的创新需要打破成语大会、听写大会的“记忆、背诵”的单一模式,又需要继承《汉字解密》节目中所展现的新角度的思考。

如今的学生早已不再系统学习对联对仗,阅读古文的能力也着实有限。楹联更多地出现在书中或者节日中,人们大多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楹联所要传递的情感或要表达的意思。久而久之,人们对楹联的关注度就会变得越来越低。创新楹联方式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大众关注度,也是为了使楹联文化变得通俗易懂,拉近楹联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二)重视楹联理论,深入探究楹联文化底蕴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样式,从上古先秦时期由桃符初步发展,到清代楹联文学进入全盛时期,楹联文学的创作内容、对仗要求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楹联的作用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生改变。无论楹联被用来充当何种角色,楹联理论应始终坚持并需不断深入探究。

楹联字数长短不限,但想了解楹联,首先便要正本清源,明白对偶与对仗的区别,然后才可继续楹联学习。楹联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对称[8]108-109,同时也要求内容相关、文字精炼、节奏鲜明。重视了解楹联理论是深入探究楹联对仗要求的前提。

(三)追求时代趣味,增强楹联文化时代气息

青年人是时代的主力军,传播楹联文化应从主力群体出发。要想吸引青年人,楹联创新就必须具备灵动性和趣味性,需要打破长期以来曲高和寡的状态,使楹联文化更接地气。我们可以将楹联的发展历史、楹联内容解析等方面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向大众呈现,将复杂的知识转化成生动鲜活的动画,让观者无需花大力气便能纵观楹联发展历史,了解楹联理论要求。

除此之外,针对洛阳地区丰富的楹联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文创活动就显得极为重要。将旅游资源与楹联资源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楹联背后的故事,而后将故事与实际结合以求在进行文创活动时给人更好的体验。洛阳丰富且独特的楹联资源也可作为一种文化品牌来经营,形成洛阳地区独有的楹联文化“IP”,授权文化公司开发创意产品。故事、体验、授权三者在一起,更利于洛阳楹联文化内涵的挖掘、呈现与转换[9]。

(四)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楹联文化向世界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洛阳要响应“一带一路”的号召,力求在保留楹联文化内涵的同时,翻译楹联,将其以多种语言向外推介,进行国际化的宣传,吸引海外人士的关注。我们可以借鉴当前成功的文化节目的例子,先从自身出发培养出一批忠实热爱楹联文化的人,以他们为媒介向外传播楹联文化。此外,应积极探索走出去的道路,主动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宣传中国楹联文化,宣传洛阳楹联文化,展现楹联之美。在传播楹联文化的同时,让外国友人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精神,消除或减少其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敌意,促进彼此了解。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洛阳地区的楹联文化遗址和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应当重视其价值,保护和传承楹联文化。振兴楹联文化是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只有把楹联文化融入生活,使之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楹联文化才能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除署名作者外,作者还包括:程玥媚、盛亚潘、韦瑞瑞、王倩倩和李苏丹)

猜你喜欢

楹联洛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洛阳正大剧院
年味里的“虎文化”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谁远谁近?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