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蝶窦内孤立性粒细胞肉瘤1例

2020-03-02林东华吕洪涛刘荣耀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肉瘤免疫组化粒细胞

林东华,吕洪涛,刘荣耀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辽宁 大连 11601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8岁,以头痛20 d为主诉于2017年11月15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头痛以右侧颞部为甚,伴恶心呕吐,无四肢无力、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200/100 mmHg,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控制血压,痛风病史9年;神经查体无异常,肿瘤标志物、血象未见明显异常。头CT示蝶窦扩大,蝶窦壁骨质破坏,斜坡骨质受累,恶性可能(图1 A~B)。MRI示蝶窦内软组织信号充填,T1等信号,T2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图1 C~E),考虑恶性肿瘤。诊断为蝶窦内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完善术前检查经科内讨论后于2017年11月22日全麻下行经鼻蝶入路蝶窦内占位切除术,术中于蝶窦内见黄红色肿瘤,肿瘤质软,血供丰富,侵蚀性生长,术中冰冻示小细胞恶性肿瘤,术中镜下全切肿瘤,术后第2日复查CT见蝶窦内肿瘤切除满意(图1 F)。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镜下见异型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未见明确核仁,异型细胞散在浸润生长,可见大量坏死,诊断为:蝶窦小细胞恶性肿瘤,见图2。免疫组化支持粒细胞肉瘤,免疫组化结果:CD138(-);CD79α(-);Kappa(+);Lambda(+),CD38(-),CD56(-),Bcl-2(部分+),Bcl-6(-),CD10(部分+CD20(-),EBER(NS),MUM(-),c-myc(-),ki-67:(+80%),CD3(-),CD5(-),CD34(-),CD43(+),LCA(+),MPO(+),CK(-),S-100(-),HMB45(-),Melan-A(-),PAX-5(-),Vimentin(+),desmin(-),actin(-)。术后7天患者出院,嘱其放疗科、肿瘤科就诊。随访患者因个人原因未行放、化疗,5个月后复查头MRI未见肿瘤复发(图1 G~I),出院后头痛症状缓解,未有不适主诉。患者仍在密切随访中。

2 讨 论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 GS)通常被认为是急性髓母细胞白血病、髓质增生综合征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并发症[1-2]。最初由Burns于1811年提出[3],GS可以发生在各种组织中,包括皮下组织(24%)、眼眶(24%)、鼻窦(11%)、淋巴结(11%)、骨和骨膜(5%)[4],多继发于白血病,但临床上仍偶见以孤立肿块形式存在的孤立性GS,影像学通常表现为一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占位性病变,有增强效应,患者虽无血象和骨髓象的异常,但不予以治疗几乎都会进展成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本文为1例蝶窦内孤立性粒细胞肉瘤,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在临床神经外科实践过程中对蝶窦内GS与蝶窦常见肿瘤进行甄别,积累相关疾病的诊治经验。

蝶窦内GS的临床表现常与蝶窦内常见原发肿瘤类似,如头痛、视力下降或局部颅骨破坏等症状,本例患者仅表现为头痛。蝶窦内GS在CT上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多成结节样或弥漫样生长,临近颅骨呈毛刺状、日光状的骨质密度减低区,伴有明显颅骨破坏表现。本例患者CT显示肿瘤弥漫性生长,蝶窦壁骨质破坏,斜坡骨质受累,MRI表现为软组织信号,伴有轻度强化。

A,B:术前头CT示蝶窦扩大,蝶窦壁骨质破坏,斜坡骨质受累,恶性可能;C~E:头部MRI轴位(C)、矢状位(D)、冠状位(E)显示蝶窦内软组织信号充填,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考虑为恶性肿瘤;F:术后1天头CT见蝶窦内肿瘤切除满意;G~I:术后5个月头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图1 术前及术后影像学结果Fig 1 Pre- and post-operative imaging results

图2 术后病理 (HE ×400)Fig 2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HE ×400)

病理检查是诊断GS的金标准,常见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未分化圆形及异形细胞,弥漫分布,核不规则,核染色质细小,免疫组化中,CD43和溶菌酶(lysozyme)是最敏感的肿瘤标记物,MPO和CD117是最敏感的髓系分化标志物,CD43、溶菌酶、MPO对诊断GS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但MPO的阳性率依髓系细胞的分化程度而异[5-6]。

蝶窦内粒细胞肉瘤常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侵袭性脑膜瘤:鞍区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隔和蝶骨平台,CT片上可见鞍上等密度或高密度区,增强后多伴强化,MRI上可见明显“脑膜尾症”,少数呈侵袭性,侵入蝶窦内可有颅高压及局部神经性损害表现。(2)颅咽管瘤为先天性鞍区良性肿瘤,青年及老年多发,CT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多伴钙化,典型表现为蛋壳样钙化,肿瘤多为占位效应,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压迫表现,肿瘤过大侵入蝶窦,影像学可提示为蝶窦内占位。(3)侵袭性垂体瘤常伴有广泛侵袭和恶性病程,肿瘤常可侵入蝶窦内,CT、MRI多提示鞍区占位及颅骨破坏,多有强化表现。临床多以视神经受压和颅高压症状为主。(4)蝶窦粘液囊肿为蝶窦良性病变,表现为包膜包裹,充满粘液,有局限破坏性,病因未知,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视力丧失,磁共振成像信号强度不一,取决于它们的蛋白质含量、浓缩和可能的感染[7-8]。(5)脊索瘤被认为起源于胚胎脊索残存,可起源于斜坡,延伸到蝶窦[9-10]。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复视,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但大多数显示骨质破坏与囊性退化、钙化或出血,需要病理活检才能确诊。(6)蝶窦原发恶性肿瘤:较少见,通常起源于上皮,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表皮样癌癌前病变等。CT和MRI扫描被用来确定肿瘤的大小和是否转移。完全切除肿瘤与术后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7]。对GS的治疗经验是有限的,肿瘤的切除减压可能带来长时间无症状期,但化疗和放疗仍然是治疗孤立性颅内GS的首选方法[11]。GS预后不乐观,在8天至28个月内可转为急性白血病[12]。对72例非白血病GS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白血病患者的转化时间为10~12个月[13]。

本例患者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考虑为蝶窦内恶性肿瘤,侵袭性垂体瘤或脊索瘤不除外,术中见肿瘤黄红色、质地软,血供丰富,与一般垂体瘤或脊索瘤完全不同,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诊断GS。GS在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极为罕见,对于其治疗除了尽可能地切除肿瘤外,术后有针对性地放化疗以防止其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与放疗科、血液科及肿瘤科通力合作,以期对这种疾病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肉瘤免疫组化粒细胞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SOX6是鉴别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一种新型免疫组化标志物
肉瘤和癌
——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肉瘤和癌,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