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大屠杀的文学记忆

2020-03-01孙拉拉徐晶卓倩倩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

孙拉拉 徐晶 卓倩倩

摘 要: 南京大屠杀题材在近年的纪实文学与小说创作中常常出现。《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抗战狙击手》作为三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剪影。这些文学记忆虽有雅与俗的分野,但它们都见证了历史,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呼唤重建人类新的道德共同体,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题材 文学记忆 雅与俗 战争与人性 文学价值

南京大屠杀这场民族浩劫至今已有八十余载,在这期间众多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文体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如纪实文学、小说、网络文学。 纪实文学中比较典型的有何建民的《南京大屠杀》、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小说文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周而复的《南京的陷落》、王火的《战争和人》;网络小说中最能体现的是令狐手的《抗战狙击手》、秋林的《当日南京》、X接触的《重返1937之血色南京》。而《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抗战狙击手》作为纪实文学、小说和网络文学中的代表,我们对其进行分析解读,更有益于我们梳理南京大屠杀在文学记忆中的表征,体现南京大屠杀在文学记忆上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一、南京大屠杀的文学叙事

《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抗战狙击手》这三部文学作品分别从国破家亡的场景,受难者的生命伤痛,保卫者的拼死抵抗这三种文学叙事视角出发,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面貌。

(一)《南京大屠杀》:国破家亡的历史重现 何建明的纪实文学《南京大屠杀》,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全方位地重现了国破家亡的历史。

从宏观角度上,《南京大屠杀》展现了自南京保卫战以来到南京城沦陷以及战后对日军审判的历史全貌。作者在展现南京大屠杀历史全貌的过程中,从受害者、施害者、旁观者这三种不同角度展示了受难者的身心苦难以及日军的各种变态虐杀方式。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南京遭到日军多达八十二余次的空袭,南京城成为千疮百孔的陨石坑,南京居民的身心也受到了迫害,但面對空袭,南京居民仍然冷静、沉稳、有秩序。南京沦陷之后,日军不加节制地烧毁南京城,并无差别屠杀南京城的居民,强奸城内无辜的妇女,使南京城内的居民陷入身与心的绝望。战后进行的东京审判、南京审判,以及侵华日军的赎罪自白等,更加全面地展现了整个南京沦陷期间,日军各种兽性般的手段和奸杀掳掠、枪击刀刃、焚烧淹没等屠城行为。

作为当时的首都,南京的陷落是从微观角度重现了山河破碎的惨状。日军入城当天 “天上乱飞的炸弹如冰雹般倾泻而下,四周的房屋已有多处在燃烧……”“烧了一半的尸体散乱在街头、衣服、刺刀、弹药满地都是”。“满江都是人头,水面全是尸身:呼爹叫娘之声震动天地,救命叫子之音充满宇宙”。日本侵略者“拍摄各种女子的裸照及变态奸虐照片;强奸孕妇、妇女、老妇、尼姑、修女;强掠‘慰安妇设立‘慰安所……”活着的居民四处奔走逃窜,郑桂英“吓得连忙往山里跑,在山里躲了将近一个冬天”;马玉秀的两个姑姑“用锅灰抹在脸上,把衣服撕破,还把衣服反过来,头上顶着棉花胎,像一个讨饭人,踏着尸体去难民区”;被日军奸污的杨明贞“吓得又哭又叫,日本兵就用刀对着她额头连砍两刀”,这些细节再现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金陵十三钗》:受难者的生命伤痛 若说《南京大屠杀》全方位地重现了国破家亡的历史,那么小说《金陵十三钗》便从一个局部表现了受难者在战争中的生命伤痛,揭露了战争对人身心的摧残。

《金陵十三钗》描写的是一群妓女在战争场景下的遭遇。躲进教堂的她们首先遇到的生活必需品的缺乏——缺粮,缺水。缺粮使妓女“连气味如抹布、口感如糟粕腌菜”的食物也觉得是人间难得的美味;缺水使妓女“好几天不漱不洗,每人端一杯水蹲到屋檐下的阴沟边,先用手绢蘸了杯子里的水洗脸,再用剩下的水漱口刷牙”,唯一的水源还是浸泡了阿顾尸体的小池塘。与她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也处在困境之中——神甫“精减了一些动作,使每一个动作都绝对经济、绝对必须,不必花费的热卡绝不浪费”;陈乔治没舍得遗弃 “长了绿毛有点臭的一坛腌菜”。在粮食和水缺失的情况下,每个生命都狼狈地活着,身体的耐力已经到达极限。

不仅身体上受尽痛苦,心灵上也是伤痕累累。神甫为了使躲藏在教堂的军人、妓女、女学生安然无恙,不得不牺牲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戴涛少帅、李有全以及浦生等人为了教堂中的女人们得以平安,不得不牺牲掉自己的性命;那十三个妓女为救唱诗班的女学生不得不把自己投入日军的狼口,最后只有赵玉墨活了下来,其余的人或试图逃跑或染病死去了。那些被救的少女虽然活下来了,但那些关于战争与死亡的恐怖记忆却永远伴随着她们,她们再也无法回到唱诗班的时代。

(三)《抗战狙击手》:保卫者的抵抗之路 具有猎奇色彩的网络小说《抗战狙击手》展示了保卫者的拼死抵抗,它展现的是男主角萧剑扬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英雄传奇。

首先,萧剑扬初次参加正规战争,就射死了日军指挥官;战斗结束后与队员们走散,又单独射杀了日军,获得了顶得上两个团人马的文件和地图;之后又三枪干掉了日军侦察部队,抵住了日本人的军车突击,打败了日军的烟幕进攻;在射杀日军的冷枪手时无意间救下了守卫南京的卫戍副司令长官罗卓英。通过描写日军蠢笨、胆小的形象,来突出主人公英勇、智慧、有胆识的“侠客式”形象,使读者具有代入感。

其次,萧剑扬在抵抗日军时每每遇到危险总能脱险。萧剑扬在袭击日军时暴露了藏身的方位随时可能被日军捕杀之时,却因我军飞机撞击日军的炮兵阵逃过一劫;在近身的刺刀战中,敌人的刺刀即将刺入萧剑扬的身体时,小苏北一枪杀敌救下了萧剑扬。在萧剑扬深陷日军的毒烟幕战时,东风不与日军便,转变了风向,消散了毒烟。最后萧剑扬为报十几万中国军民的血仇,孤身一人闯入日军指挥部,枪杀日军指挥官并且全身而退。萧剑扬一次次落入死亡境地却又突然反转,逃脱绝境迎来生机的故事情节和突如其来的危机感,增加了小说的紧张氛围,引人入胜。

二、南京大屠杀在文学记忆中的表征

《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抗战狙击手》作为纪实文学、小说和网络文学中的代表,从不同侧面书写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从文学表达的特征上看,既呈现了写作观念上雅俗有别的差异,也触及了对战争与人性的共同拷问。

(一)严肃与娱乐:写作观念的雅俗有别 《南京大屠杀》作为纪实文学,以文学笔法记录历史、反思历史,体现了写作观念上的严肃性;《金陵十三钗》以主题的严肃性与故事的可读性体现了作者雅俗共赏的创作追求;而网络小说的《抗战狙击手》则强调传奇性与戏剧性,体现了以娱乐为特色的俗文学色彩。

《南京大屠杀》记录了受难者和幸存者的自身遭遇或亲见的日军的烧、抢、掠、夺事件,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事实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来,那些历史的细节生动而鲜活,再现了日军对南京城屠戮的凶残,形象地反映出南京城居民面对日军侵犯时的无力抵抗以及受尽身心折磨的情景。除了形象的再现,《南京大屠杀》的严肃性还体现为作家对现实的反思。作品尖锐地向国人提出诘问:“我们为何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新一代人应该牢记些什么?”在和平年代,新一代青年对南京大屠杀、日本军国主义等概念常常一知半解,甚至把这些“陈年旧事”抛在脑后。所以作者强调,新一代的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三观,“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及时代层面上的种种深刻的问题,在一个人内心构筑信仰、坚定主张”a。

作为小说的《金陵十三钗》一方面以妓女献祭的主题展现作品的严肃性,另一方面用故事题材的暧昧性来增加故事的可读性,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小说将妓女—类被人所唾弃的边缘人物与纯洁的女学生置于故事中心,以战争中妓女献祭反抗偏见来打破高雅和通俗的二元对立。战争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无论是受人鄙夷的妓女还是纯真的唱诗班的女学生,在战争面前,都不过是一具女性的身体,是被侮辱的对象。而妓女在战争中甘愿自我牺牲拯救女学生的举动,则颠覆了世人对妓女的固有偏见,她们的牺牲换来了人的尊严。

不过小说毕竟是要考虑可读性的,在欲望丛生的年代,妓女题材无疑是一个透着暧昧的内容。作者有时直书妓女的言行举止,吸引读者眼球;有时又欲说还休,比如《金陵十三钗》没有直接描写“强奸”场面,却通过神甫口中说的“碰到十几个日本兵围在一个门廊下,正扒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的衣服”,留下一片空白,任读者想象填充。作品以一个通俗的题材表达严肃的主题,既体现了作者的巧思,也体现了不得不面对文学市场的无奈。

网络小说《抗战狙击手》重在猎奇,显现的则是想象的狂欢,它虽有历史的影子,但人物已与历史情境相去甚远。男主角萧剑扬无论是参加正规战争时屡次成功射杀日军,还是遇到危机都能转危为安,仿佛有神助一般;保卫南京城的战斗中,面对坏了炮锚镜、仅剩三发弹的战防炮,老炮手们用高超沉稳的技术,全力废了日军的两辆战车;巷战时,麻子脸中士以涂上“X”的日本国旗为引,在其必经之路的沿途、周边埋下炸药,轻松解决大片日军,他们以最少的子弹,最少的兵力,给敌人最致命的打击。这些情节往往会使人想到那些抗日神剧,它突出的是作品的娱乐色彩。显然它与前两部作品在写作观念上有非常大的差别。

(二)见证与审视:战争与人性的共同拷问 尽管三部作品雅俗有别,但无疑都触及了战争的罪恶与人性的拷问。《南京大屠杀》描绘了战争对城市的破坏,对百姓的屠杀,对文物和财产的洗劫。日本侵略者实行“金百合”计划,专门洗劫中国的文物、财产,将中国的古玩、书籍、金银等洗劫一空。《金陵十三钗》聚焦日军对中国女性的施暴与凌迟,他们以各种虐杀的方式对女性进行侮辱和强占。《抗战狙击手》 则突显了日军以毒烟雾战等非人道战争手段屠杀中国军民的罪行。这是历史的见证,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

戰争使人性的善恶得到了放大。《南京大屠杀》通过日军的自诉展现了人性让位于兽性的过程。在华罪恶多端的日军也不是天生的恶魔,在军国主义的熏陶下,满怀热情的少年在统一的折磨下变成了标准的机器。长期被长官欺辱的仇恨,使其将这份仇恨发泄在战争中,形成“强者战胜弱者”价值观。不必负责的报复掠夺的快感,使其抛弃了人性和良知,热衷于各种奇思妙想的杀戮方式,以战胜国的姿态折磨城破的军民。《金陵十三钗》则展示出了战争中的人心之变。妓女初入教堂时,被陈乔治用木棒制止其进入教堂,更甚者被扬州法比直称为“动物,动物”,到最后被神甫称其为“我的孩子”以及被法比称为“自己种族的女人”。无论神甫还是法比,让造物主平等博爱的观念住进了自己的心里。

《抗战狙击手》表现的是战争中人与人的温情,小苏北抽中了赴死的签条,副班长拿过了小苏北的签条并且宽慰他“黄泉路长着呢”。萧剑扬将这几日自己从日军身上收到的食物等都拿来救济难民,把师长赏的五块大洋也给了失去亲人的大娘,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心灵得到慰藉。极端情况下,人性的品质得到了突显。

三、南京大屠杀文学记忆的价值

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文学记忆,无论雅俗,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因为这些作品都以自己的方式揭开了历史的创伤,唤醒了人们的心灵。

(一)揭开创伤:历史的反思与警惕 南京大屠杀的文学记忆揭开了历史的创伤,让今人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种种罪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若是不能被记住,那么它就会从意识层面上消失。回忆一个民族的苦痛,以集体记忆的形式牢记历史,便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对于侵华这一事实,日本造出花样百出的赖账法。战中,日军控制中日双方媒体,烧毁日军日记、信件,企图掩盖惨无人道的恶行;战后,松井石根却对所有侵华的罪行全盘否认,谷寿夫一脸无辜地说“完全没有做过一件犯罪的事”;至1982年日本教科书事件,日本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否认侵略中国的事实。直至今日,慰安妇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日本一直企图逃脱自己的罪行,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挑起中华民族的旧伤痛。

在历史渐行渐远的时代,有些国人已经不再关注那段惨痛的历史事实,但文学的记忆却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那个伤痛的年代,以触目惊心的细节揭开历史的创伤,让那些麻木的心灵关注历史,反思历史,警惕历史重演的可能。即使是通俗性作品,在表现与侵略者战斗的英雄精神时,也能回到历史现场,体味伤痛的滋味,唤醒沉睡的心灵。

(二)唤醒心灵:重建人类新的道德共同体 南京大屠杀的文学记忆启迪我们,铭记历史,并不只是为了激发我们心中的仇恨,而是通过所经历的惨痛教训唤醒人性心中的善念,重建人类新的道德共同体。

“康德表述道,一种道德共同体产生自对其成员开始进行道德教育,以使得成员拥有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将道德律视为同激情的动机相比更加优先的动机,这种道德动机将在社交中妨碍恶性竞争或不良沟通。道德动机建立在 ‘本身(德性)的特殊统一原则上,它是对 ‘邪恶的制止和对人类的善的促进,一个永久可持续的社会,通过完全联合力量来对抗邪恶并维护道德”b。日本侵略者挑起的战争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制造了人类的灾难,这是南京大屠杀的文学记忆所彰显的要义,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内涵就是对战争要保持警惕。战争使文明倒退,使人变成互相残杀的动物,使所有的生命如草芥,人类因此而陷入危难之中。因此重建人类新的道德共同体变得十分急切。“仇恨意味着拒绝和排斥,如果仇恨的对象是罪恶的实施者,那么这种仇恨多表现出复仇的倾向;如果针对的是罪恶行为本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罪恶行为的拒斥……为了捍卫人类的和平与正义,需要始终保有对罪恶行为的痛恨,反对以暴制暴,主张以平等协商解决矛盾与冲突,以维护世界和平”c。

德累斯顿说:“文学是为历史作证的最佳途径。”南京大屠杀的文学记忆以形象的方式记忆历史,突显了战争的罪恶与侵略者的狰狞,也再现了战争中人被伤害的命运。尽管不同的作家从各自的理解出发或雅或俗,或全景或局部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但“如何在大量真实史料的基础上,重新书写这种血腥的大屠杀过程,并使其获得丰厚的审美意蕴,仍是对作家叙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一种考验”d。

(指导教师:周兴华)

a 何建明:《南京大屠杀》,中译出版社2017年版,第668页。

b 郭宇航:《康德论道德共同体和个人道德进步》,《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46页。

c 李昕:《仇恨与记忆: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中的情感引导》,《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第132页。

d 洪治纲:《集体记忆的重构与现代性的反思——以〈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12年第10期,第 27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京大屠杀的文学记忆——以三部作品为例”(項目编号:S201910876051)

作 者: 孙拉拉,徐晶,卓倩倩,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学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
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喧闹深处有寂静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谈“女书”的文学价值
论秦观“女郎诗”的文学价值及创作心理
《圣经》的文学价值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想象与自由:反思文学价值的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