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与西方诗歌中的死亡观之比较

2020-03-01许冬磊丁晓燕王晓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济慈约翰

许冬磊 丁晓燕 王晓丽

摘 要:死亡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主题。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别和民族的作家所持有的死亡观也不尽相同。本文以约翰 ·济慈的《夜莺颂》 和我国蒙古族高延青的《祭灵歌》 为例,分别从宗教背景、诗歌意象等方面探索两位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死亡观,从而更好地阐释蒙古族与西方死亡观的异同。

关键词:约翰 ·济慈 高延青 宗教背景 诗歌意象 死亡观

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1818年,诗人经历了丧兄之痛和恋人的离去,接二连三的打击使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正是这样的悲痛经历使诗人对死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创作了不朽诗作《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夜莺颂》描写了诗人在夜莺优美的歌声中由现实世界转入想象的死亡世界并再度回到現实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死亡世界的追求。高延青是我国蒙古族著名诗人,其代表作《祭灵歌》(1993)为纪念其父高布泽博逝世二十五周年而作。诗歌通过对父亲生平的怀念和想象父亲死后的生活,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西死亡观进行了对比研究,然而却鲜有我国蒙古族与西诗歌中死亡观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夜莺颂》和《祭灵歌》的宗教背景和文学意象,旨在更好地诠释两首诗歌中死亡观的异同。

一、宗教背景

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影响深远。济慈和高延青生活在不同国别和不同时代,两位诗人所接受的宗教思想也各不相同。济慈出身在英国基督教家庭,死后葬在罗马新教公墓。基督教认为死亡既不是人生的幻灭,也不是人生的终结,死亡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对于基督教徒而言,死亡是上帝敞开的另一扇门,即通向永生之门。从死亡到永生,人类获得全新的生活。因此,济慈诗作中的“永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代名词。a高延青是我国蒙古族当代诗人。随着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其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核心观念和意识形态未曾改变。蒙古族主要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灭说”,认为宇宙有上、中、下三界,宇宙万物、人事祸福皆由鬼神主宰。藏传佛教的“灵魂不灭说”和“业报轮回说”等意识形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蒙古族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基督教,萨满教和藏传佛教都对死亡保持平和淡然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基督教强调死亡是为了获得永生,从而得到幸福安宁。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更注重灵魂的概念,认为死后灵魂不灭,灵魂可以获得重生。

二、诗歌意象

济慈和高延青受到宗教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了有关“死亡”和“永生”的诗歌意象,从而表达了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

《夜莺颂》 的第六诗节描写了诗人随着夜莺的歌声进入死亡的世界,并遇到了“死神”(Death)。随着感情的递进,济慈爱上了死神,爱上了死亡的世界。基督教认为人的生死由上帝决定,此处的死神也可以看作是上帝。《祭灵歌》中与“死亡”类似的意象是“魂”(魂魄)。萨满教认为人有三种灵魂,永存的灵魂指死后灵魂不灭并为后代谋福;心底或暂时的灵魂;转世的灵魂指灵魂转世再生。济慈在《夜莺颂》中使用了形容词“永生的”(immortal)b,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思考——死亡通向美好世界,通往永生。《祭灵歌》中的“魂”则强调“重生”,“阿爸归来兮,亲亲依依” c。表达了诗人相信父亲会重新归来。

两位诗人在诗歌中都应用了有关死亡的诗歌意象,但由于诗人所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诗歌意象还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诗人济慈想象力丰富,经常使用古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托古寓今。例如,《夜莺颂》中的“夜莺”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普罗克涅(Procene)替妹妹复仇而杀死儿子,化身夜莺的普罗克涅整日为儿子的去世而悲鸣。“夜莺”在整首诗中多次发生意义转移,诗人的情感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起初,夜莺的美妙歌声象征着美好的幻想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夜莺的歌声又是悲惨凄楚的,这令诗人想到尘世的痛苦和忧愁;最后,夜莺的歌声象征着逃离尘世的奏鸣曲,表达了诗人逃离世俗羁绊,追求自由的心愿。此外,济慈用“森林女神”(Dryad)和“花神”(Flora)称呼“夜莺”d,表达了诗人意欲留在至美世界和诗意王国的心愿;用“冥府之河”(Lethe)表明想要远离尘世痛苦,摆脱人生遭遇的决心。高延青也在诗歌中使用了有关蒙古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歌意象。《祭灵歌》开篇使用了“鸿雁”意象,“鸿雁”在蒙古族文化中是思亲的寄托物,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怀念;“九天”是“上界”,又为“天界”,即各路神仙的住所;“鲲鹏”来自《庄子》,象征着志趣高远、精神豪迈和追求自由;“天庭”是中华神话中最高的统治中心。高延青相信父亲的灵魂在天庭过着幸福美好和自由自在的生活。“鸿雁北飞兮”和诗歌开篇的“鸿雁南飞兮”前后呼应,暗示着父亲灵魂的归来。e

受到宗教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济慈和高延青的诗歌中既有类似的死亡意象,也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意象。这些诗歌意象不仅反映了基督教、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的生死观,而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两位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的死亡观。

三、死亡观

不同的宗教背景影响着诗人的诗歌创作,特定的诗歌意象传递了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宗教背景和诗歌意象的分析,济慈和高延青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同中有异。

《圣经》中有“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Just as man is destined to die once, and after that to face judgment)的表述,蒙古族谚语也有对死亡的思考,“人既生,墓始形”。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济慈和高延青都对死亡毫不避讳,并在诗歌中表达了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不可避免的事情。济慈在夜莺的歌声中置身于幻想的永恒世界,却因突然回到现实世界而感到怅然若失。《祭灵歌》 中“鸿雁南飞兮,草木凋零,阿爸永绝兮,一代遥期” f,表明诗人的父亲已去世很久,诗人对这一事实的接受。此外,两位诗人在《夜莺颂》和《祭灵歌》中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一致。济慈因为对现实世界感到痛苦而向往死亡的美好世界,死后的世界在济慈的想象中充满了鸟语花香和欢声笑语。高延青在《祭灵歌》中同样认为人死后的世界是欢快而美好的。“悠悠英魂兮,九天遨游,鲲鹏相伴兮,煌煌正气”,“众仙躬迎兮,献尔璎珞,琼罗玉宇兮,安然可居”,“笑噱天庭兮,无绿可馨” g等诗行描写了父亲在“天庭”和神仙们一起谈笑风生,表达了诗人对父亲死后世界的想象,寄托了诗人对父亲的思念和祝愿。

然而,《夜莺颂》和《祭灵歌》在看待死亡和永生的关系上有所不同。济慈认为死亡是永生,永远活在永恒的世界;高延青则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认为死亡是一种轮回。济慈用“永生的鸟啊,你不会死去!”(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h刻画了夜莺不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永生的向往,死亡可以使人远离现实世界的痛苦,退去世俗的不堪,得到美好和永生;高延青在诗行“携儿揽女兮,思情永续,阿爸归来兮,亲亲依依” i。中表达了人死后有灵魂,并相信灵魂会转世回到现实世界。

四、结论

总而言之,济慈和高延青对待死亡的态度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两位诗人都能淡然地看待死亡,然而济慈是主动地、积极地,尽快逃离人世间的遭遇,向往和憧憬死后的幸福世界。相比而言,高延青对待死亡的态度则是无奈且淡然,诗人不得不接受父亲去世的事实,然而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诗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又是淡然的,认为父亲的灵魂还会归来。通过两首詩歌的对比分析,英国诗人济慈和蒙古族诗人高延青都认可人终究要死的事实,并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美好的;所不同的是,济慈认为死亡即永生,高延青相信死亡是轮回。

a Kappel, Andrew J. The Immortality of the Natural: Keats“Ode to a Nightingal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270—284.

bdh〔英〕拜伦、〔英〕雪莱、〔英〕济慈:《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编》,穆旦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86—190页。

cefgi高延青:《祭灵歌》,见那顺德力格尔:《静谧的秋夜》,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266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内蒙古高校外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专项(WYZX2018-12),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SZY2019032),包头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人文科学类青苗计划(BYJJQM-W-2018004)阶段性成果

作 者: 许冬磊,内蒙古科技大学学士,山东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丁燕(通讯作者),文学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王晓丽,包头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济慈约翰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在长影,被击中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你会得到什么?
西班牙台阶:罗马的济慈
赢不了的赌徒
窗 前
新电源
状写为诗而生的人
让孩子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