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入麻醉药对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2020-02-28宫茜洪慧侃袁燕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保护作用机制

宫茜 洪慧侃 袁燕

摘要 全身麻醉药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其中在临床上,吸入性麻醉药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临床对其的深入研究显示,吸入性麻醉药对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发挥保护作用。文章重点分析吸入性麻醉药对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关键词 吸入性麻醉药;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

针对不同病情,可采用的麻醉方式不同,包括局部麻醉(区域阻滞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全身麻醉(吸入性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我国2015年麻醉用药市场规模为121.59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吸入性麻醉药占25%的市场份额,每年增速约15%。

吸入性麻醉药

吸入性麻醉是将可挥发的麻醉药物与氧气通过呼吸机混合后经患者口鼻随呼吸缓慢吸入体内,抑制大脑,使患者缓慢入睡,随着吸人药物浓度的增加,患者会逐步丧失意识,呼吸停止,感觉不到疼痛,肌肉松弛,达到可进行手术.操作的状态。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包括七氟烷、地氟烷、异氟烷、氧化亚氮、甲氧氟烷等,不同的吸入性麻醉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不同。但是有研究指出吸人性麻醉药对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

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

在大部分情况下,组织器官缺血后血流的恢复能够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是也可能出现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后加重组织损伤,甚至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即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

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全身炎症反应、内毒素移位,另外线粒体功能障碍、钙超载等与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关系。但是由于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是受到多种作用的影响所导致,其作用机制复杂,在临床上需要深人研究。

吸入性麻醉药对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静脉麻醉药可通过静脉注射分布到神经组织中发挥麻醉作用,起效快,无需麻醉机等辅助设备,无环境污染,临床应用广泛,但是随着临床对吸入性麻醉药物的深人研究发现其对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发挥保护作用。

吸人性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如果大脑出现缺血再灌注,则会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会引起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下降,脑组织超微结构会出现明显改变,进而出现不可逆损伤。而吸入性麻醉药可减轻患者的脑组织损害。有研究指出缺血前给予15min七氟烷预处理有利于海马区神经功能恢复[3]。另外,吸入性麻醉药还可以减小脑梗死范围,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对改善缺血后脑功能和行为表现有保护作用。关于吸入性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与PI3K-pAKT-pCREB通路有关,还能够抑制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可调节脑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吸入性麻醉药物保护作用机制的发挥还与基因调控有关,其能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4]。

吸入性麻醉药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吸入性麻醉药可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加快心功能及心肌顿抑的恢复,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对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帮助。这种吸入性麻醉药的保护作用要强于静脉麻醉药,有学者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七氟烷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心功能恢复情况七氟烷组优于丙泊酚组。而与KATP通道激活与吸人麻醉药对心脏的保护机制有关,KATP通道主要存在心肌和管状血管,对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作用。KATP通道可使电压门控通道钙离子内流的持续时间降低,对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的减轻是有利的[5]。而氟烷类吸人性麻醉药可激活K离子通道,主要通过受体及其他信号传导途径,产生类似于心脏缺血预处理效应。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形式之一,包括心肌顿抑,患者会出现心肌收缩功能低下,而在心脏手术中心脏转流术容易引起心肌损伤,而吸入性麻醉药可将:心室舒张期末压的增强情况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这种保护作用还与激活蛋白激酶C(PKC)有关。吸人麻醉药会使PKC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促进磷脂酰肌醇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甘油二酯,可促进钙离子的释放,避免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效保护心肌细胞。

吸入麻醉药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动物药理实验均显示七氟烷、异氟烷等可减轻早期缺血再灌注的损害。人体在发生缺血再灌注时,大量炎性因子的产生会导致大量细胞凋亡,而吸人氟烷类麻醉药可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水平的升高得到抑制。另外,吸人性麻醉药还可以抑制肝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自由基产生,可减少细胞凋亡[6]。

吸人性麻醉药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吸入性麻醉药物在经过肝脏代谢后会经肾脏排出,其中常用的氟烷类等麻醉药物经过肝脏代谢后产生低浓度氟,而低浓度氟可产生对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异氟烷可减轻甘油的肾毒性,但是与肌肉坏死、急性血红素超负荷等无明显相关性,提示吸人性麻醉药对肾脏有保护作用[7]。吸入性麻醉药还可以加强鞘磷脂水解,从而增加酰基鞘氨醇的浓度,而酰基鞘氨醇浓度的上升则可以减轻肾毒性。

吸入性麻醉药对呼吸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患者如果出现急性肺损伤,而异氟烷的吸人能够预处理减少急性肺损伤出现的低血压以及降低肺部积水,还能够下调各种炎症因子水平,发挥保护呼吸功能的作用。七氟烷本身可以抑制肺部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利于对肺部作用的保护[8]。

结语

虽然吸入性麻醉药物对于需要进行呼吸道手术或保留自主呼吸并开放呼吸道的患者不能使用,另外还会增加颅内压,易发生恶心、呕吐等缺点,但是其对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不容忽视。吸入性麻醉药的保护体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肝脏、肾脏以及呼吸功能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激活细胞通路、減少钙离子超载等共同发挥保护作用。从目前临床上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其仍然还停留在实验室比较阶段,若要进一步了解吸人性麻醉药的保护作用需要临床上进行更加深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铁铮,李佳男,王洪乾,等.研究麻醉药物的器官保护作用价值何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8,34(10):1014-1018.

[2]陈燕桦.右美托咪定在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的应用进展[J].微创医学,2018,13(3):361-364.

[3]黄紫雨,曹骥,陶晓三右美托咪定在围术期的应用及器官保护作用[J].江西医药,2017,52(10):1095-1097.

[4]张玉辉,高亚坤,肖连波,等.右美托咪定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5):.3962-3964.

[5]王菲,徐如彬,贾莉莉,等.肝缺血/再灌注所致远隔脏器损伤机制及麻醉药物的保护作用[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5,3(6):373-376.

[6]张涛元,杜肖南,雷种,等.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手术的器官保护作用[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5,13(3):185-188.

[7]苏日娜,于建设,温再和.麻醉药物对体外循环致肠道屏障功能损害作用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5,21(15):2814-2816.

[8]徐守才,赵海芳右美托咪定的器官保护作用[J]上海医学,2014,37(10):898-901.

猜你喜欢

保护作用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显露喉返神经在高风险甲状腺手术中对喉返神经保护作用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分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