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时代安徽省海归人才再本土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0-02-28储节旺林浩炜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海归本土化人才

文/储节旺 夏 莉 林浩炜(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一、全球化时代海归人才再本土化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讲话中指出,“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海外人才,开放的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强调“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1]。在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下,留学海归人才需要深刻理解“再本土化”的重大内涵。在学术研究和生活就业再本土化的同时,海归人才还要积极实现意识形态上的再本土化。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对国家和社会充满信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实现海归人才的再本土化,才能更好地将海归人才的智慧学识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使海归人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全球化时代海归人才再本土化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海外人才大多在国外生活两年及两年以上,积累了丰富的海外生活经验。从个人来看,性别、年龄、学历、经历、价值观、家庭教育、婚姻状况都对其再本土化过程及速度产生影响。

受传统文化影响,国内在男女平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留学人才相对于男性来说,回国后更难达到生活和工作上的满意度。

不同年龄段的海归人才对国内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对自身的要求也不同。调查发现,年龄大的海归人才相对于比其年轻的海归人才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年龄越大,承担的责任越大,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过程会越长。在适应和转换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海外人才各有其困难。

学历的高低从侧面反映海归人才在海外生活的时间和知识积累。一般来说,在海外呆的时间越长,知识积累越深厚,适应国内环境时所需要的时间和经历也越多。按常规理论,学历越高在国内越受认可,但是如果在接收硕士以下的海外留学生时不够重视,也可能导致人才的再次流失。

在海外生活的时间越长,社会成本越高,经历越丰富。对于这一类海归人才,其回国后往往还与原来的人际圈保持国际交流,对国内人际关系的交往规则则不够了解。我国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与西方国家的态度差别甚远,生活经历丰富多元的海归人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社会交际。

海外学习生活对海归人员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典型的社会公共价值观方面,大多数海归人员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及生活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自由灵活。

家庭教育是个人终身教育的开端,家庭对国家热爱与否、了解与否,从内在方面决定了整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影响着海归人才在离开祖国多年以后回国的信心和决心。

对已婚海归人才来说,回国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涉及到其配偶、子女甚至父母。这种情况下不能只考虑海归人才自身的再本土化,还要促进其整个家庭的再本土化。

2.外部因素

反观中国目前各企业发展状况,企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留学人才的回归为国企和私企都注入了新鲜血液。要使这些人才真正发挥作用并与企业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离不开政府支持和群众认同。政府公示的优惠政策,包括住房补贴、创业补助、出入境便利,是影响人才选择就业地和增加认同感的关键因素[2]。任何人才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群众支持,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历史的创造者。海外人才要“走出去”,更要“走进来”,特别是走到群众中来。

三、全球化时代海归人才再本土化的实现机制

1.三个认同:身份认同、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在诸多文化个体间的身份确认度,不同的文化个体的相互作用使海归人才的身份认同度和身份认同感受到影响。可通过家庭教育和有计划的培训,使海归人才重新认知自我,明确自己海外留学的根本目的,即为祖国繁荣而奋斗。

心理认同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是指海归人才因为对再本土化这个目标的认同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心理认同有利于克服再本土化过程中的各种障碍,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理念对海归人才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如男女平等观念、集体个人价值追求差异就是典型的文化冲突,但从某一方面来说我们需要求同存异。海归人才只有理解和接受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理念,才能适应国内的社会生活和日常工作。

2.三个融入:社区融入、组织融入、专业融入

海归人才只有融入了中国社会,才算是完成再本土化过渡。社会经历的不同使海归人才在面对国内社会组织时目标模糊。从大方面来说,海归人才需要完成三个融入,即社区融入、组织融入、专业融入。

社区关系是某一区域内各个社会主体之间的公众关系。对归属感缺失的海归人才而言,社区是其最快习惯国内交往规则的地方。融入社区,也就意味着与普通群众融为一体,有助于促进海归人才“接地气”。

除了社区,整个社会是由大小不同的各种组织构成的。海归人才要主动积极地参与组织活动,通过实地接触和交谈,打破固定的社会交往圈。目前国内有许多组织为海归人员提供了交流平台,如欧美同学会等。组织成员在双文化环境的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后,组织能够很好地发挥群体引领作用,使得成员能够更积极地融入国内的经济文化环境。

对于海归人员而言,先进的国际管理理念和专业领域知识是否能够协调融入国内的市场环境和工作岗位也是再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归国创业就业政策逐步落实、市场环境日渐完善,海归人才需要先适应国内市场运行规律与国际之间的差异,通过不同渠道积累经验,熟悉国内市场规则和政策法规,找准结合点,为出任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或创业打下基础。政府需要对我国当前海归人才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不同角度统计留学人才就业/创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去向城市、职业分布、职业满意度、人才分布等数据,为海归人才本土化提供针对性指导。

四、安徽省海归人才再本土化的实现路径

1.发挥积累优势,优化海归人才科研、创业环境

安徽作为我国的创新人才高地,拥有多所科研院校。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上研发团队、科技公司林立,配备了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荣膺2018 年(第22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科学岛“哈佛八剑客”谈及归国入驻合肥科学岛的原因时就指出:一方面是岛上过硬的科研试验设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学岛适宜、安静的科研环境和尊重人才、信任人才、成就人才的氛围。2018 年,安徽已有10 家省级以上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了大批归国留学生和海外人才入园发展。当前,应着力于优化省内归国留学人才聚集地的科技创新环境,做好硬件和软件设施配套,使海归人员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感。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验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深化产学研协同发展,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人才资源,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海外人才科研、创业环境。

2.政策托底,鼓励海外人才在皖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意见》《关于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留学人员来皖创业的实施意见》等引进海外人才的指导性文件。2015 年,《安徽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提出,从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创新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中遴选出一批优秀项目和创业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引进培育一批专业素质高、技术前景好、海外联系广、熟悉国际运作规则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扶持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留学人员企业。2018 年,《“创业江淮”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提出,加大对留学人员来皖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每年遴选一批优秀项目和创业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支持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对新建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给予200 万元资助,对3 年内达到一定标准创业成功的留学归国人员给予最高50 万元补助[3]。此外,各地市也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政策,如2015 年的《蚌埠市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2017 年的《合肥市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实施细则》,2019年芜湖市实施的12 项针对外籍人才的移民和出入境措施等。

这些引才政策为留学生和海外人才来皖开展科研、创业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安徽省一方面可以发挥以合肥都市圈为首的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资源优势,继续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区域内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继续完善针对留学海归人才入皖科研、创业的利好措施,从生活、就业和文化等方面协助海归人员更好地实现“三个融入”,做到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各地区可以在全省促进归国留学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的框架内,依据地方特色优势探索适合自身特点、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激励方案。

3.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发挥“马太效应”

2018 年,合肥科学岛上已有300 多名归国科研人员,他们大都是受到了哈佛“八剑客”来皖发展优势的吸引。同年,安徽省登记在册的留学回国人员已超过12000人。当前,安徽省应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机遇,借助长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加大在人才建设方面的开放力度,利用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利好政策和在皖海归人员的积累优势,更多地吸收外省乃至外籍优秀人才来皖发展。优秀人才的聚集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不断积累的区域优势能够使海归人才对安徽科研创业环境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猜你喜欢

海归本土化人才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人才云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