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领域项目支持特点及成效分析

2020-02-27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安徽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十三五安徽省关键技术

文/孙 菲 陈 亮 江 洪 王 辉 常 颖(.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以项目带动的形式,聚焦重点目标和攻克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安徽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新技术领域项目作为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安徽省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意义。“十三五”以来,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领域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支持力度从弱到强,投入产出放大效应突出,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十三五” 期间项目投入产出分析

1.项目分布领域及支持特点

图1 2016—2018 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领域支持领域及资金占比

(1)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重点领域优先部署。从年度看,“十三五”期间项目立项数及支持力度快速增长。2016 年立项64 项,安徽省财政资金支持 1 亿元,2017 年和2018 年立项数比2016 年分别增长64.1%和57.8%,财政支持资金增加55.6%和37.4%。从领域看,安徽省结合实际,聚焦国际国内的发展热点,优先部署重点领域。2016—2017年均支持11 个研究方向,2018 年支持方向调整为9 个,将高档数控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和基于大数据科技服务业等研究方向调整为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关键技术。2016—2017 年,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2 个领域财政支持资金比重较高,但随着国内外对芯片产业、人工智能+、先进制造、5G 技术及网络安全的关注度提高,2018 年,项目在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量子通信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较2016 年和2017 年有大幅增加(见图1)。

(2)项目布局不断优化,注重区域协同创新。在立项地区布局上,重点聚焦合芜蚌示范区和皖江城市带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科技扶贫,支持工业基础较薄弱的皖北地区发展。2016—2018 年,合芜蚌示范区共立项132 项,占48.9%,省财政支持资金2 亿元,占51.7%;皖江城市带立项198 项,占73.3%,省财政支持资金3 亿元,占75.1%;皖北地区项目投入逐年加大,立项数从13 项增长至21 项,财政支持资金从1830 万元增长至2870 万元,项目数和支持资金均增加60%左右,3 年累计下达项目52 项,省财政支持资金6980万元。

(3)突出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产学研加强合作。在2016—2018 立项项目中,承担主体为企业的有209项,占77.4%,省财政资金支持3.1亿元,占78.4%;产学研合作项目有187 项,占69.3%,省财政资金支持2.7 亿元,占68.2%。项目鼓励企业作为申报主体并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驻皖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和作用,有效提升安徽省的源头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能力。

2.项目成效分析

(1)突出放大效应,财政资金拉动作用显著。据对61 项已验收项目的不完全统计,省财政资金支持9260 万元,带动地市配套及承担单位投入8.1 亿元,带动承担单位实现新增销售收入38.1 亿元、新增利税5.5 亿元、拉动产业投资55.7 亿元,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产出率达1∶9∶41,拉动放大效应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中位列前位。在创新成果方面,61 个项目累计申请专利536 项,获授权专利292 项,制定标准70 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4 篇,引进和培养中高级人才252 人,形成多项新产品(新品种)、新工艺、新装置,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2)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通过项目支持,多项关键技术被攻克,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航空发动机等轴晶涡轮叶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实现了等轴晶空心涡轮叶片、细长超薄空心叶片、宽弦薄壁大尺寸导向叶片的自主研制,突破了我国航空发动机高性能热端部件关键技术瓶颈,填补了安徽省航空发动机热端关键部件产业化空白;“汽车雷达芯片研制及应用”项目,突破了毫米波汽车雷达芯片关键技术,开发76~81GHz 频段毫米波雷达前端芯片,打破国外垄断;“蓄能式电动液压转向智能助力系统(A-EHPS)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创新研发了蓄能式电动液压转向智能助力系统产品,实现了汽车电动液压转向系统在中重型商用车上的运用,是国内首创储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智能化产品。

(3)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安徽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安徽省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9 大传统产业。围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创新,部署了一批省科技重大专项,有效支撑了传统产业向价值链和技术链的高端发展。2016—2018年,项目在钢铁、有色、化工、煤炭、机械产业立项130 余项,省财政资金支持累计达1.9 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5.2 亿元,可实现申请专利1207 件,制定各类标准183 项,通过200 余项新工艺、新产品、新装置的研制,新增销售收入112.5亿元、新增利税18.3 亿元。

在钢铁产业上,轨道交通用车轮、车轴用钢、超高强韧汽车用钢等产品的开发带动了马钢等传统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马钢H 型钢综合竞争力国内第一[1]、成为国内超低音车轮重要的生产基地、汽车板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前列。在有色金属产业上,加大新型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高导碲铜合金、高抗拉强度极薄电子铜箔等研究,安徽的铜产业逐渐形成以铜基新材料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为支撑的产品构架,铜陵逐渐建成为全国产业链最长、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1]。在煤炭和煤化工产业上,面向煤产业精深化发展和高值化转型的需求,合理拓展和延伸煤炭采选上下游产业,重点聚焦煤电装备、煤化工材料、煤矿安全开采等新兴业态和关键技术,先后支持煤矸高效光电分选装备、正弦滚轴筛智能化监测及运行自动化控制系统、焦炉气制甲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煤矿瓦斯灾害和突水灾害大数据智能预测预警系统等的研发[2]。在机械产业上,加速推动具有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成型加工机械等高端装备以及智能系统和关键部件的研发,积极部署安全节能、人机友好型的新型智能机械以及重大技术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推动传统机械行业向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发展。“高性能智能联动数控折弯机研发及产业化”“高端闸式剪板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项目,带动了素有“中国机床第一镇”“刃模具之乡”的马鞍山博望区传统同质低档的机床产业,逐渐向以高端数控机床、刃模具为核心,机械配件及特种合金新材料为配套的产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四大剪折机床生产基地之一[3]。

(4)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超前部署、重点攻关、加大投入,在全省24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2016—2018 年立项54 项,省财政资金支持8810 万元,累计带动企业研发投入7.7 亿元,可实现申请专利637 件、制定各类标准105 项、新增销售收入38.8 亿元、新增利税6.7 亿元,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并培育了新型显示、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规模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型显示领域,“0.15mm 极薄浮法电子玻璃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大尺寸超高清液晶面板产品开发项目”等项目实现了0.15mm~0.12mm浮法玻璃的技术攻关和大尺寸电视用AMOLED 显示“零”的突破,助推安徽省合肥市成为全球唯一拥有6 代线、8.5 代线和 10.5 代线 3 条高世代线的城市,占据了全球显示产业制高点[4]。在量子及新一代通信技术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单位竞相投入到5G 技术产品研发与制造、5G 新产品与典型行业深度融合以及量子通信关键设备研制及应用示范等领域。随着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标志着安徽省乃至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沿。在人工智能领域,从最初的智能语音方向到现阶段的人工智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持续投入带动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到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突破了锂离子电池等技术,支撑形成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的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以江淮汽车等整车企业为龙头,以国轩高科、巨一动力等上下游核心企业为配套的120 家企业规模的产业集群,推动合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项项目支持力度较小。虽然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领域项目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单项项目资助金额较少。2016—2018 年,单个项目省财政支持资金最高为400 万元,省财政支持资金200 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共计50 项,占总项目数的18.5%。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重大(重点)专项资助金额最低为500 万元[5]。

(2)“卡脖子”专项支持不足。虽然安徽省科技创新投入在不断加大,但安徽省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缺乏、科技通用装置进口率较高,一旦被发达国家实施技术封锁,就会面临严峻的“卡脖子”困境。2016—2018 年项目虽然聚焦重点目标和攻克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但“卡脖子”专项仍然不足。

(3)少数项目技术成果指标欠科学。2016—2018 年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领域项目总体产出绩效良好,但仍有部分项目制定技术成果指标时,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比如预期指标制订过高、成果指标未量化不易考核或承担单位对未来预见性不足等,给项目的严格管理、监督、考核与验收带来诸多困难。

2.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及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今后的项目实施和管理中,应继续完善以下工作。

(1)加强立项调研与需求分析,创新项目支持方式。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大对安徽省重点产业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利益的核心关键技术的调研和需求采集,把准项目定位,在立项指南编制、支持方式选取、开展形式设定上进行创新,建议加大对重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避免出现“小而散”的项目布局,同时,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上,建议后期设立“卡脖子”专项。

(2)加强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完善相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开展项目咨询评审工作,提高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加强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对已经立项的项目灵活中期检查和过程监督的方式,对执行欠佳的项目,及时提醒、调整或撤销[6]。完善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同时,积极做好政策解读和申报培训工作。

猜你喜欢

十三五安徽省关键技术
成长相册
黑斑蛙养殖关键技术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棉花追肥关键技术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