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方法论探析

2020-02-2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生群众时代

王 蓉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的关键时期。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满足新时代人们多种多样的主体性需求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宗旨,也是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和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的民生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新部署,为新时代民生建设确立了基本导向和行动指南。要完成保障和改善新时代民生任务,方法问题尤为重要。毛泽东曾经说过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1]139毋庸置疑,只有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更精准有效地解决新时代的民生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实事求是的方法

坚持客观性,力戒主观性。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89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客观实际去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2]130。也就是说,无论是任何工作、任何领域,实事求是是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和基石。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在工作中抓住事物最内在的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完成任务的路径。因此,在新时代民生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要坚决防止和反对主观主义,深刻认识我国国情,牢牢把握我国的民生现状。

(一)必须从实际出发,搞好调查研究

首先,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习近平强调 :“本本是研究、抽象的结果……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2]130新时代民生思想正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状况等基础上探索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民生领域有诸多体现,例如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就业结构上不合理的矛盾、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们的生活空间的维持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无法平衡等,这些都是在民生领域我们需要正视的实际。因此,新时代民生建设“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2]164。其次,搞好调查研究。毛泽东强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109深入实际后,我们还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善于仔细琢磨,综合分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纵横跨越中国版图,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深入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了解群众内心的真正需要与生活的迫切要求,根据群众的愿望和疾苦,及时作出重要的指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示范下,各省、市、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同志也大大加强了调查研究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民生工作。

(二)遵循客观规律

在现实中,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需要和对需要的认识出发,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目标,并按照既定的目标改造客观世界。但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即按照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改造世界,从而满足主体需要。认识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的重要遵循。新阶段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规律,在把握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推进民生建设,立足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定位于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民生需要,使新时代民生建设涵盖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构建大民生建设整体。

(三)讲求实效

根据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制定出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全面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必须有现实针对性,也就是“鼓实劲,讲实效”。在民生领域干实事,必须务实求实,要知实情、想实招、说实话、求实效,答应百姓的事情件件兑现。真正使群众得到实惠,要切实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有实招,计划、措施要切实有力;二要有实力,人、财、物要具体落实,目标要具体,要求要具体,责任要具体,措施要具体;三要讲实干,要深入实际,实行面对面的领导,抓紧、抓细、一抓到底,切记搞形式主义;四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拖“尾巴”。根据需要将具体举措落实到“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中来,并摆在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上来。

二、群众路线的方法

民生乃固邦之本。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主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建设者、享受者,我们讲公平正义、讲新时代民生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只有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党和人民事业的成功才有保证。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工作方法,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提出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3]697新时代推进民生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

(一)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相互依存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坚实基础,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践行依托。民生事业,不论是出发点还是最终的归宿,都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人民谋求更加幸福的生活。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民生建设,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4,面向未来,我们要“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4]。

(二)坚持从群众中来的方法

“从群众中来”指的是,深入群众,扎根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推进民生建设,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到群众的所急、所想、所需、所盼,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要想法设法抓好从群众中“来”的问题。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群众畅所欲言;另一方面,要开辟多种渠道,使群众的意见能及时地反映上来,才能真正了解群众需求,了解群众的疾苦。

(三)广泛听取各种意见

新时代民生建设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积极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第一,要尊重人民的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如同人大代表对话,发挥咨询委员会的作用,认真对待信访,进行调查论证等等,每一项决策都尽量反映多数群众的要求。第二,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建设家乡,改善生活,培养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增强主人翁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第三,接受人民的监督。在推进民生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将民生工作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

三、统筹兼顾的方法

坚持系统性,力戒孤立性。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这是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之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把客观事物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新时代民生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一)加强各项民生措施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

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只有注重民生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性和结构性,才能真正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第一,民生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实现良性循环。通过发展经济来为民生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坚持持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第二,民生建设需要政治建设的保障。加强民生立法、提高立法层级和约束力,增强民生法律法规的配套设施;加强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满足民生诉求。第三,民生建设需要文化建设来充盈。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制度保障,以文化事业、产业建设为主要平台,以满足人民精神生活为最终诉求,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实现服务民生的目标。第四,民生建设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托底。确立绿色发展理念、狠抓生态环境生产力、守住生态红线,真正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同时,我国当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也需要与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综合提升,以实现民生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战略,把握顶层设计和路线图

邓小平曾指出 :“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6]147这里强调的系统性,就是要求工作遵循系统思维方法。事实上,民生建设的诸方面之间是彼此协调、相互促进的,因此新时代民生建设需要与物质、社会、文化和生态条件的协调发展,向着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全面脱贫攻坚阶段,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首要目标就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物质生活的温饱问题,其他要素和目标则处于相对比较次要的地位。而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满足,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的系统性要求就要不断增加。概而言之,新时代民生建设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努力寻找并建立健全物质、社会、文化和生态条件相协调发展的机制。

(三)分类施策,精准施策

要保证新时代民生建设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要注重各个不同领域的区别,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在教育方面,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实现地区、城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就业方面,促进和保障就业,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业创业;在收入方面,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注重三农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在住房方面,进一步完善公积金制度,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在医疗方面,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四、重点突破的方法

坚持重点论,力戒一刀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两点论”是指任何矛盾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重点论”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总有一个方面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解决矛盾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新时代推进纷繁复杂的民生建设,我们要善于牵住民生建设的“牛鼻子”。

(一)抓住关键领域

新时代民生工作总体思路中的 “突出重点”就是坚持重点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民生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领域往往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我国民生建设的短板。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民生重点建设的七个领域 :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问题、劳动保障与扩大就业问题、收入差距与公平分配问题、养老保障与保障覆盖问题、医疗保障与疾病防控问题、生态环境与环境优化问题、社会秩序与社会管理问题等。

(二)抓住关键地区和关键人群

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发展战略、政策差异等因素的总和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的格局。民生建设的短板和重点就是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这些人群生活负担重、生活压力大,对教育问题不够重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收入水平比较低,消费结构简单,家庭收入多数入不敷出,贫困的代际传递较为普遍。因此,在民生政策上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贫施策进行精准扶贫,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坚持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

五、问题导向的方法

问题导向的方法就是做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有意识地确立“问题意识”,继而进一步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习近平强调,做工作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3]497。问题导向的方法是习近平民生建设坚持的基本方法之一。新时代民生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是从公平中国到美丽中国的过渡与桥梁,不仅会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长期发展,而且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较大的考验。

(一)解决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重要论断[7]。这正是在正视民生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民生建设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不仅是民生建设的内在规律,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客观要求。新时代的民生建设,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制定政策和措施上集中发力,将新时代人们在民生领域差距过大的现实通过各项具体的改革加以缩小,以达到合理的范围,促进民生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和深层次的隐性问题

一方面,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九大期盼”,就是针对我国民生社会建设九大关键性领域和关键性问题而提出。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问题背后的一系列制度、政策的问题。例如,人们诉求得不到满足,其隐含的深层次原因是民生建设系统的政治文明层面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基础问题;人们就业难、经济收入渠道狭窄涉及民生建设物质层面的内容没有得到破解,等等。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齐心聚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深究问题背后的隐性原因,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和工作机制,以保证民生建设各个层面项目扎实落实。

(三)解决新时代民生问题要循序渐进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民生思想,要将改善民生的力度、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民生建设的实现具有层次性、阶段性,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立足新时代当前、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尽力而为,科学分析在践行新时代民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正视产生的问题及原因,积极主动地解决民生问题、化解民生矛盾,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

总之,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科学的方法论不断推进民生建设,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定会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能如期完成!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时代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