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2020-02-26郑晓永白艳杨雅阁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肠病肠系膜高血压病

郑晓永,白艳,杨雅阁

(1.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是由急性或慢性肠道血流供应不足而引发的肠道疾病,可不同程度地累及小肠、部分大肠或全部肠段,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1]。闭塞性或非闭塞性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受阻所致的结肠缺血性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和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等[2]。此类疾病往往起病较急,预后常较差,早期诊断困难。本研究探讨IB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IBD患者(IBD组)的临床资料。IBD组纳入标准: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行肠镜提示IBD且患者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者。随机选取120例非IBD患者作为对照组。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58例,女62例,年龄45~81岁,平均(60.3±8.6)岁。IBD组男37例,女41例,年龄43~83岁,平均(76.4±10.9)岁。

1.2 收集指标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近期手术史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BD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BD患者的临床特征78例IBD患者均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或钝痛,少数为阵发性剧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或脐周。67例伴有便血,多为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39例伴有腹泻,多为稀水便或暗红色血便,每天3~9次。19例合并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热。78例IBD患者中,3例患者因腹膜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75例患者均在72 h内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为左半结肠72例(96.0%),右半结肠3例(4.0%)。72例左半结肠包括乙状结肠45例(60.0%)、结肠脾曲16例(21.3%)、降结肠9例(12.0%)、横结肠2例(2.7%)。

2.2 单因素分析IBD组年龄≥60岁、吸烟、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BD组性别、饮酒史、脑梗死情况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注:IBD—缺血性肠病。

2.3 IBD危险因素分析将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近期手术史分类,用逐步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为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2。

表2 IBD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注:IBD—缺血性肠病;OR—比值比;CI—置信区间。

3 讨论

IBD是由肠系膜静脉或动脉阻塞引起的急腹症,临床较少见,好发于60岁以上[3]。有研究显示,高龄是IBD的高危因素[4]。高龄患者血管明显硬化,肠道血流灌注不足,更容易发生IBD。本研究78例IBD患者平均年龄为(76.4±10.9)岁,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0岁可能是IBD的高危因素。因此,对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的老年患者,要考虑到IBD的可能。

IBD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常突发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早期无明显的腹部异常体征,多伴有便血、腹泻等症状。在本研究中,IB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其次为便血,与其他研究结果[5]相似。IBD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但累及左半结肠者占75%以上。本研究中75例IBD患者经结肠镜检查后显示,累及左半结肠72例(96.0%),与既往研究结果[6]基本一致。肠系膜下动脉直接从腹主动脉发出,主干口径较小,供应横结肠左侧1/3、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上部的血运。因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或斑块形成等对血流影响较大,所以IBD多发生于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区肠管。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既会直接诱发心肌和脑组织梗死,又会导致IBD[7]。有研究显示,下腹痛和(或)便血伴以下因素中4项(年龄>60岁、血液透析、高血压、糖尿病或药物导致的便秘)时对IBD的预测率高达100%[8]。近期手术史也为IBD发生的危险因素[9]。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为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可能导致血管痉挛、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加上肠管自身因素(进食后肠蠕动增强,氧需求量增大)的影响,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某段肠管绝对或相对缺血,进而发生组织损伤[10]。

综上所述,IBD早期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为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腹痛、便血及腹泻等临床症状,在排除肿瘤、胆胰疾病及炎症性肠病等情况后,均需考虑IBD的可能,积极完善结肠镜等相关检查,及早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肠病肠系膜高血压病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