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2020-02-25蔡进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主体互动式主体

蔡进军

(湘潭大学 化工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勾勒的“有质量”教育发展蓝图的指引下,“双一流”建设已吹响了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顶尖学府的“冲锋号”。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然达不到现阶段“有质量的教育”和“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已是势在必行。然而,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并不认真,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老师所授课内容表现出漠不关心,这一结果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倡的“有质量”教育理念明显不符。随着电子科技和家庭经济的发展,笔者发现学生们基本上都有一部甚至两部手机,课堂上玩手机等电游活动替代了传统的吃零食、打瞌睡、交头接耳等不良现象,即使开展了“无机”课堂,玩电游等行为仍然屡见不鲜,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笔者通过与部分学生以朋友身份进行面对面交流,发现课堂吸引度不够、授课老师照本宣科是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部分学生甚至还抱着走进课堂仅仅是为拿到毕业所需学分的这样一种心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度,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切身思考的实际问题。笔者结合在高校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进行现代教学的新模式,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当前“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契机,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经验,探讨“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实施策略,并指出有效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制约高质量课堂的主要因素

1. 理念和模式陈旧,致使学习兴趣低迷。受“重理论知识”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过多的讲解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压抑,无形之中也压抑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教师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热情和耐性,进而丧失“专业前途”的信心。

2.教与学严重脱节,致使教学质量低下。长期以来,大多本科课堂一直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一个PPT,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地大讲特讲。单一的形式、枯燥的内容、单向的灌输和无趣的过程使课堂失去了凝聚力,学生感到没意思、听不懂、听不进,基本上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明显出现了教与学严重脱节或“教大于学”的失衡状态,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生本意识淡薄,致使能力素质缺失。通观大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言堂”的强势霸权行为,一切教学活动大都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本,为教师的“讲”服务,基本上没有师生互动,没有探索和研究,给学生多元发展的机会较少,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学生常常默不作声、神情木然、机械性地抄记,没时间思考,没机会参与,没意识质疑,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窒息状态。即便被提问,也是消极被动的回应,深度有限,碰撞不足,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素质得不到发展。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高质量课堂的最优策略

高质量的教学一定是师生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与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导学、诱思、促行,既在教学内容传授上凸现教师的主导性,又在激活学生主体作用上凸现教师的主导性。“双主体”教学提倡教师把“学”与“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与“思”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与“演”的机会留给学生,把“发现”“质疑”“创造”“展示”的平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构建知识,有深度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进而促使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课堂是一个整体,需要每个个体的合作。最好的合作就是参与互动。互动式教学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平等、民主、合作、双向”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实施的基础,以“互相交往传递信息”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与灵魂,通过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促使不同观点得以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促使双方在完成知识自主建构的同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全面提升知识领域、能力领域和非智力领域(情感领域)等方面的素质。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双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直接体验,增进师生情感,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交流互动的动态方式,增强教学和学科的凝聚力,平衡教与学的地位,促使教与学、师与生的最优发展;通过主客体角色频繁互换,生成一个含思想、知识、情感、交际、能力等要素在内的动态发展系统,产生教学共振、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三、几种主要“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模式

1.知识梳理课。该课型主要运用于教材的新知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分析质疑的能力。上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材某个内容,让学生先学先思,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梳理,记录知识结构、重难点、疑惑和自学体会,并要求学生带着“成果”来上课。上课时,可以是教师先讲解、先提问,以共同探究“问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思维、牵引学生层层深入探究知识。也可以是让学生先展示成果、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补充交流、师生的讨论探究,教师针对性强的解答、讲解,以“教学合一”的方式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授课任务。还可以在考试前安排一次这种类型的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和需求来上课,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问题“结构化,并围绕“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其效果远比老师考前划重点要好。

2.信息发布课。该课型主要运用于知识的拓展和重点知识的深化,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与处理的意识和能力,拓宽眼界与知识面,提高思维的敏锐力。比如,在某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设计3个关键词(可以是概念、方法、理论、观点、成果等),让学生自主选题,利用各种媒介广泛进行拓展学习,并将学习笔记和心得整理成PPT(学生—课程资源、学生—教学环境互动)。上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性,让学生展示、讨论,交换意见、自由发表观点(生—生互动);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发布与交换(师—生互动),并组织推进学生学习、尝试、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心灵对接、交换资源、思想碰撞的共享课堂中,体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平等对话的快乐、兴奋与成就,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才能。

3.合作探究课。该课型主要用在知识的应用和实验操作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比如,让学生自主组建课题小组,教师提供几个候选微课题或学生自主确定微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规划学习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在适当时候轮流安排微课题小组主讲,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调节课堂教学,及时抓住各种“生成性因素”,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形成思维碰撞和心灵震撼,引发学生去比较、选择合理和适应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挖掘各自的潜能去发展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生成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创意,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继续合作探究,使每个学生再得到新发展。

四、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几点注意事项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是互动成功的关键,能有效避免教师“推不动”的尴尬局面。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必须树立“和谐共处,沟通心理,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师生关系观,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和轻松和谐的育人情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状态下张扬个性、实现自我。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相同的参与机会和发展机会,不用“个别交流”替代共享课堂的互动。要重视情感交流,充分发挥“情感润滑剂”的作用,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以此增加”互动”的安全感和自信度,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

2.搭建新型的互动平台。双主体互动的时空,可以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如课前互动准备、课中的互动实践、课后的互动后绪;也可以拓宽到网络平台,如建立网络空间、QQ群,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发布、电子论坛、远程辅导,从而提高“双主体”互动教学的效益。

3.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个闪光点,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及时加以引导、规范,使学生自主发展。要注重学生的随机评价,转变评价行为,多渠道、多形式地考查学生在多场景下的学习素养(态度、知识和能力),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尤其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期末成绩=理论考试60%+实验操作20%+课堂互动10%+探究活动10%,进而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主体互动式主体
初中美术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互动式设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