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国考内容与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融合策略探讨
——以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为例

2020-02-25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师资格专业课程内容

梁 俊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从2015 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国考制度,并打破了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教师资格国考的目的是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发展。但国考通过率低,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优化。

一、教师资格国考对高职教师教育专业的影响

(一)师范生在巨大的压力下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动力

在教师资格国考之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只要在校内修完了规定的课程内容,并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就可以提出申请并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国考之后,由于考试科目增多,考试难度加大。考试又没有教材和参考书,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仅为2 年。在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专科层次在校学生只有在大二或大三,才能有资格报考。这在无形中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教师资格实行国考后,增加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紧迫感,自此后,他们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能力的提升,而且从大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方向与学习重点。以前被视为“副科”可有可无的教育类课程,逐渐受到重视。他们开始认识到专业课程不仅是学科专业课程,还有教育专业课程,中小学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某个学科的教师。因此,国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师范学生对教育学科和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那些想在毕业后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学生,必然会更加注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训,更加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教师资格国考之前,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一般不需要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要在校成绩合格即可。再加上很多院校期末考试都是上课老师自己出题。从而导致上课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遵循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课时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增删或调整教学内容,对自己熟悉的或擅长的内容往往是多讲,而对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长的内容常常是少讲甚至不讲。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讲授法。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是“高分低能”,没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实行教师资格国考后,由于考试内容增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较为宽阔,并且考试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就促使教师不再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增删教学内容,而应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资格国考内容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对过去没有讲清讲懂的或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加以深钻,力争讲到讲清讲懂讲透。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弱化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形式,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师范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二、教师资格国考内容与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教师资格“国考”的推行,对高职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具有导向作用,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能积极根据“国考”要求调整专业培养模式,态度消极,行动缓慢;二是片面追求“国考”通过率,热衷通过“技术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漠视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要避免这一情况,唯有加强国考内容与原有课程的有机融合。何为融合?物理学是指熔化之后融成一体。心理学一般是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发生一定的接触或碰撞后,其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本课题中的融合,可以理解为融入、渗透与整合,就是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有机地渗透与整合到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中。

(一)二者融合是课程内容相互关联性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教师教育专业依次要开设四门必修课,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教育实习,这四门课好比四级台阶,前面的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没有学好心理学,就无法用心理学的原理去解释和解决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不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就无法根据学生的心理,运用教育原理与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去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不学好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就无法搞好教育实习。另外,从教师资格国考的内容来看,笔试内容与面试内容之间、笔试的三门科目之间也并非彼此完全独立,毫不相关,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学科知识与能力,而面试也涉及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面试中的回答问题的反应力和应变性以及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则属于人的综合素质,而试讲及试讲前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对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外,笔试的三个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与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如《综合素质》有的内容属于通识课程(阅读、写作、艺术鉴赏、科技常识),有的内容属于教育专业课程(如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内容有的属于心理学、有的属于教育学、有的属于班主任工作,有的属于教育法律法规等。《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大部分属于学科专业课程,但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则属于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正因为各门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知识、能力与素质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应加强彼此的融合。

(二)二者融合是提高学生国考通过率的需要

虽然提高国考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不是也不应该是高职教师教育专业的唯一目标和根本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提高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也是师范院校和高职教师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教师资格国考前,师范毕业生基本上都能获取教师资格证。但教师资格证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后,通过率较低。据统计,截止2017 年9 月,全国已有322 万余人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而最终获取了证书的只有112 万余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国考”通过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国考内容脱节。因此,为了提高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通过率,高职院校必须修订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重新选用或编写相关教材,增删和整合课程内容,实现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及其内容与教师资格国考内容的有效对接,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师教育专业的各类课程之中。

(三)二者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实施教师资格国考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可以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教师资格证国考内容来看,涉及面较为宽广,考试分为笔试与面试,笔试除了原来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外,增加了对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并突出了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国考要求师范生不仅要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考核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既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笔试涉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学、德育、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学科专业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面试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态仪表、语言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学基本素质以及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教学技能[1]。由此可见,和原来的教师资格考试相比,当前国考的考试内容体系和结构更趋合理,这必将促进高职教师教育专业摒弃陈旧、片面的教学内容,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融入原有课程之中,修订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原来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从而提升高职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师资格国考内容与高职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融合的策略

教师资格国考之后,如何实现国考内容与原有课程的有机融合,避免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对师范生“考而不育”的现象,既满足师范生通过国考的诉求,又促进师范学生的专业发展,确保高职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管理者和每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的管理者们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小(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有效地融入和整合到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之中,既保证了学生教师资格国考的通过率(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国考通过率达到70-80%),又提高了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了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一)调整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师范院校的课程一般为通识类、学科类、教育类及实践类。美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比为:通识课程占34.4%,学科科学课程占12%,教育科学课程占30.4%,实践类教育课程占22.4%[2]。我国师范院校通常的结构比例为:公共基础课程占15%左右,学科专业课占70%左右,教育专业课程占6%~10%,教育实习为6 周~8 周。由此看来,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学科类课程安排明显偏重,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不足的情况,而教师资格国考恰恰特别注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近年来,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资格国考内容,对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调整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把通识课、学科专业课、教育专业课比例调整为3.5:3:3.5,教育实践的课时比例占整个课时的50%以上,分别融入到通识课、学科专业课、教育专业课中。根据教师资格国考内容调整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课程结构与内容,根据“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调整各门课程的学习期限与课时结构。加大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力度,增设综合素质训育课程和学科教学能力课程。根据国家的要求,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2011 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倡导建构短小灵活、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2014 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再次提出“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着力构筑“厚基础、高技能、强实践”的教师培养模块,将课程体系设为四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通识必修课模块和通识选修课模块)、学科专业模块(包括学科专业基础模块和学科核心模块)、教育专业模块(包括教育专业基础模块和教育专业理论模块)、教育实践模块。其中教育实践模块一方面有专门的实训周和见习、实习周,同时也融入到各个模块的理论教学中。每个模块内分设相应课程,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相应的课程之中,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

(二)充实通识课程与增加国考相关内容,着力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比较缺失,主要表现在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实际应用能力欠缺;技能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乏拼搏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缺乏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意识;心理素质不高等。因此,在教师资格国考中特别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应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或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任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根据国考内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充实通识课程。除开设《道德与法律》、《毛中概论》、《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外,还增开了《应用写作》、《心理健康》必修课和《社交礼仪》、《中国四大名著鉴赏》、《儒家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以及艺术类选修课。二是将涉及职业理念内容的“现代教育思想”以及“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列入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使师范生掌握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并运用法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维护学生和自身的法律权利。三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阅读与理解能力。着力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宽厚的文化知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三)缩减和整合学科专业课程,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学科专业能力与素养

当前高职教师教育专业普遍存在学科专业课程开设比例较大的现象。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为此大力缩减和整合学科专业课程,把学科专业课程门类中重复性课程及内容进行整合,把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相脱节的内容进行删减,同时增加学科领域前沿的理论研究新成果和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公招考试的相关内容。在学科专业课程中仅开设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概率统计》、《解析几何》等必修课和《几何画板》、《初等数论》、《高师数学与中学数学》等选修课。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小学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具有不可分割的属性,所以上课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将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与之相融合,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创造合理的数学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恰当的评价。除了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与能力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忘记这些知识后留下来的东西。数学教育家史宁中教授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完成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般而言,数学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与数学分析等。为培养师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数学建模与实验》、《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学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丰富和整合教育专业课程与内容,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已成为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普遍现象。近年来,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资格国考内容,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开了《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课件制作》等内容。加大了学生的实训、见习和实习的课程比例,如开设了《小学教育教学见习周》、《初中教育教学见习周》、《试讲专用周》等。并将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多方融合与优化组合,更加有效地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坚持学科性与师范性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突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任课教师,根据国考的内容与要求,重新编写了教材,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方面,对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的内容与教学重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与国考相关的基础心理学、品德心理、人格发展理论、学生情绪调节、网络成瘾等内容,介绍和传播多元智能理论[3]。在《教育学》课程方面,针对课程内容陈旧,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的倾向,对现有的《教育学》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对一些过时、与时代发展不符的内容进行删减,对课程知识进行必要的更新。根据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公招的需要,在“教学”一章中,增加了“说课”内容,在“德育”一章中,增加了“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内容。更加重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确保教学内容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需要。

(五)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当代师范生职前培养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课程及教学实践不受重视,进而使得师范生实践能力欠缺,毕业后不能较好的胜任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谈及教师资格考试时指出:“教师资格考试最大的改革就是突出了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并且教师公招考试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对此,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加大了教育实践课程的比例了,加强了教育实践环节。一是加强理论课的实践性。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的学科专业课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实践,让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二是加强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教学技能》等课程除了加强课堂练习外,也充分利用平时的业余时间加强训练。每学期在班上或系上开展相关的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练习师范技能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实训周的练习。为提升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讲课与说课能力,分别在第2、3、4、5 四个学期中各安排一周的《试讲专用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在微格教室进行讲课与说课训练,并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四是加强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S 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在第2 学期安排了一周《小学教育教学见习》和一周《初中教育教学见习》,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对中小学的教师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见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撰写见习总结,并在班上进行汇报和交流。在第6 学期,安排了16周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中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一名校内老师和一名实习学校老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指导,实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等,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须完成“3 个一”,即撰写一篇教学小论文,设计一篇标准教案和讲一堂公开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总之,我们一定要将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公招考试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中。拓展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缩小和整合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教育专业课和教育实践课,着力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教育专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民教师,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教师资格专业课程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
主要内容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浅析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