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主动性思维培养

2020-02-25黄永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情景课文阅读教学

黄永平

(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闽侯350100)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1]“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要学好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必须同时提高思维能力。”[2]但是,纵观当下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的受形式主义影响,以主动思维训练的名义进行大量僵化的练习;有的出于完成课时阅读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以个人讲述代替学生思考,遮蔽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还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保护学生的信心,一味地对学生给予肯定评价,使得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主动思维训练名存实亡。语文是极富思维训练张力的课程,那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更是训练学生主动思维的绝佳素材,阅读教学应以此提升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

一、巧设情景,激发参与课堂的兴趣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智得到进一步发展,认识事物的方式发生变化,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自我意识发展迅猛。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想针对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进行训练,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意识预设一些情景,以此来激发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兴趣展开阅读教学,就能使得枯燥的语言文字变得“神采飞扬”起来,无味的阅读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这样,学生自身的活动,发挥主动性思维,就能对课堂内容有更深一步的领会。

如笔者在教学《桥》一课时,有这样的片段;

师:学生们,请认真思考,从老汉冲到队伍里把小伙子揪出来的行为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们沉默了许久,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笔者见此情景,转换了一种思路,临时设计了一种情景如下。)

师:学生们,再回头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位老汉,你知道站在队伍的那个小伙子就是你唯一的儿子,你还会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那个小伙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纷纷举手。

生1:我会,因为我不仅是一位父亲,还是一名担负着那么多百姓安危的党支部支书,在这危急的关头,我得想着大家。

生2:我会,因为正是在这危急的关头,大家才越要遵守规则,如果我不为大家守好规则,那么这么多人,肯定都想着过桥,乱哄哄的,后果不堪设想。

生3:我不会,就因为他是我唯一的儿子,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候,我再怎么说也得为自己儿子考虑考虑。

生4: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是的,他是我唯一的儿子,世界上也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一点我们从下面中“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就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很明显在这个时候,我还有那么多的人需要安排,如果因为我自己的儿子,而耽误了大家过桥的最佳时间,那该怎么办呢?

笔者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想要学生生硬地从人物的动作中剥离出人物性格,学生对其缺乏兴趣。而在转化了问题中,笔者设置了一个简单的“代入”情景“如果你就是那位老汉”,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唤醒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产生一种简单的代入感,还将关于人物的是非评判交还给学生,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众说纷纭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情景转换,切实调动了学生主动性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种鲜明生动的情景刺激与用心营造的轻松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精心呵护学生的主动性思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二、巧妙引导,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深浅程度、认识水平高低、爱好兴趣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直接反映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参差不齐上。面对这种差异性,教师切不可粗暴“打断”,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切入教学,觅得学生思维中可为教学所用的内容,生成一些比预设更为精彩的瞬间。当学生的思考越全面,所理解的文章内涵越深刻,也就能越好地反哺于学生的主动性思维。

如笔者听到的一节公开课《少年闰土》,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

当音乐响起,学生都沉浸在少爷与闰土离别的感伤中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女生猛地站起来问:“老师,按照这样的叙述,那么文章的第一段不是多余了吗?完全可以不必要写呀?”

这一问题的提出明显打乱了教师原本的设计,就在听课教师为该教师捏一把汗的时候,想不到的是该教师却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你这个问题不简单,请同学们再次通读全文,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的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同学分成了两方,争论了起来:

正方:文章是作者的回忆,而在长大后作者的心里依然留有这么清晰的画面,可见作者对闰土的感情很深。

反方:第一段中描述的画面,作者根本没有亲自经历,只是根据闰土的描述凭空想出来的,是虚假的,因此完全可以删除。

正方:虽然是想象,但是这个画面代表了作者对当时闰土生活的一种向往,所以不能删除。

反方:从整个故事内容来看,第一段的描述与后面闰土的四个故事叙述完全没有关系,并且第一段就内容而言,还与后面有所重复,所以应该删除。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3]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打断课堂上预设之外的东西,而是把学生的关注层面引向了另一个问题——淡化教学任务本身,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训练。课后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在这个环节达到了高潮。简言之,教师如能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进行“巧妙引导”,就能推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悄悄”地得到锻炼提升。

三、巧用拓展,促进课堂情感“落地”

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低、中年级相比,具有更强烈的情绪体验。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捕捉这种来自文章内化的情感体验,并将其转化为学生主动性思维锻炼的强大内驱力。作为教师,绝不应该一味地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给予肯定评价,让其思维“偏安一隅”,而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多角度、高质量的主动性思维活动。实践证明,主动性思维越好的学生,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开放性环节,让课堂升华的情感“落地”,最终达到培养主动性思维的目的。

如笔者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的片段:

师:《杨氏之子》是古人写的一篇文章,下面请大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出课本剧。第一组的同学,围绕课文的第一句话,改编出第一幕场景,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第二小组的同学,同样也把课文第二句改编成第二幕场景,有客人来拜访,他们家谁来招待呢?为什么要叫这么小的一个学生呢?发挥想象,课文没交代清楚的,要靠你们来还原。第三、四组的同学,一起合作把第三、四句话改编成第三幕场景,杨家小孩拿出水果以后,他们绝不会仅仅只说两句话呀,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

通过这个环节的“故事新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文言文极精极简的特点,充分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想象,可以想象人物的对话,可以想象人物的衣着外貌,还可以塑造人物的性格,等等。用这样“故事新编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让学生跳出课文语句的藩篱,让主动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发展。

猜你喜欢

情景课文阅读教学
情景交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楼梯间 要小心
背课文
把美留在心里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