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与思考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史前时期》为例

2020-02-25杨飞杰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知识点历史情境

杨飞杰

(仙游县龙华中学,福建 莆田 351264)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教师从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入手,积极探索问题导向、深度学习、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师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把讲授的内容作为学习单元,由关注知识与能力转变为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教学模式。[1]文章围绕单元主题,探讨如何通过问题重建内容结构,在浩瀚的史料中选择合适的情境材料,规划客观历史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科素养落实的有效对接。

一、以问题为导向统整教学内容,促进历史知识性与思维性的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作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载体,在合作探究的教学中发挥显著的作用。教师常常把要讲授知识点设计为一些难度不等的问题,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但是,这种问题设计往往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状况,或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或难度太大令人听而生畏,有的甚至停留“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毫无价值的回答上,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整体把握,无法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实质。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为例,本单元主题是通过祖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考古发掘成果,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如果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请指出我国境内最早、最具代表性的远古人类?北京人有哪些特征,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讲述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典型代表?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华夏族早期文明开创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他们的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表面上看,问题很全面,囊括单元全部内容,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状况等差异对不同的同学进行提问,学生也有亲历和体验,知识点与技能得到一定的落实。然而,用这种简单化、机械化、程序化的问题来实现互动的教学实践,似乎成为知识点的一次重复,教师几乎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学生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只死记硬背知识点,机械操练习题,会觉所学内容太轻易感知,意义不大。

就历史课程性质而言,凝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教学设计,要宏观驾驭教材,把握历史主线,将教材文本资源视为教学单元进行研读与整体思考,看到具体知识点背后的大问题,设计一些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问题,把知识点与知识点统整为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并围绕问题思考如何拓展内容、深化认识,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纵横关系,而不是知识的碎片化识记、问题的简单操练。就是说,可以通过问题,对横向联系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加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历史,进而生成新的知识体系;也可以通过问题对纵向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思索、探究,深化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弄清问题的实质,实现对知识结构的改造,从而提出他们的新观点。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线是根据考古发掘成果,从我国境内不同时期的远古先民们的活动情况,探究中华早期文明。首先,从探究问题“史学的常用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对“化石、遗址、神话与传说”的理解;其次,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角度来设计问题,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远古居民劳动工具从“旧石器→新石器(骨耜)→金石并用(铜)”的演变过程,进而理解远古居民经济生活从“采集狩猎→农耕经济出现→农业发业”、社会结构从“群居→氏族定居→部落联盟(禅让制)”的变化轨迹。最后,从中华早期文明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畅谈中华文明勃兴的认识,从而实现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

二、围绕问题系统分析不同史料,探寻历史认识与历史情境的关联

历史是活生生、有血有肉却不能再现、重演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与社会情境之间密切联系及互动的产物。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被动地接收历史教材中的技能点、知识点,忽视对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的立体的、整体的思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认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认识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问题中,通过对材料情景的亲身体验、问题解决,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综合,学习者获得的认知才是最有价值的。史料作为与历史学习内容的有效对接的载体,合理选择史料、运用真实史料、整体解读史料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史料实证,证史一致;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在历史单元教学中,把握单元活动为主题,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浩瀚史料中的具体、吸引人的情境,学生在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诠释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印证历史等信息处理能力,将不同的情境材料视为整体,强调系统性知识与情境、问题与情境的有机统一与完美结合,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针对单元涉及内容年代久远,没有文字尚未出现的特点,选择三则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1965 年5 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发掘两颗170 万年前的原始的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材料二:1952 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1973年发现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材料三: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从各地来到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以寄托念祖之情。1937 年4 月5 日清明节,中共中央派林伯渠从延安到黄帝陵祭奠黄帝,并献上毛泽东写的祭文《祭黄帝文》。

教师可利用“两颗人类牙齿化石”等实物、情境描绘,感染学生情绪,探究我国最早期的古人类;引导复原“史前社会”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概括我国原始农耕经济;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祭祀情境,引发学生联想,探究华夏早期文明。看似合理的处理方式,实际上情境活动随着该教学环节的结束而结束,无法充当学生原有知识与课程新知识学习之间的桥梁,也无法搭建课本知识与具体问题的纽带,更无法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大单元教学设计中,首先要从宏观层面对材料进行解读,抓住“证实中华文明起源”这个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大问题,指出三则材料分别从生产力、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佐证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其次,善于应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分析三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对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境进行重组,形成一个学生相对熟悉又与适合整个大单元学习的新情境。例如,先根据材料一“石器人工痕迹”“粗糙石器”,引导学生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境;接着通过经济发展与生产工具改进的关系,依据材料二分析原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促进学生迁移与应用能力的提升;最后理解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关系,让学生认识,任何一项发明都是许多人长期实践的结果,探究“祭奠黄帝”原因,进而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悟。

三、以问题为导向规划单元目标,实现历史客观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是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在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厚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用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心灵,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只有知识变成人的精神财富,促进个人信念形成并能影响到他的思想时,知识的获取与深化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素。”[2]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全面客观地评判、解释历史事物的素养以及家国情怀的培育,不是教师直接“传授”出来,而是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史实的反思、情感体验等活动过程中“感悟”出来的。因此,单元目标制定与落实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把握历史课程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特别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

问题导向的单元教学中,单元目标的制定要对应课程标准的问题要求,找准“课标”与“教材”的结合点,使学生明白“学会什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正确分析教学内容、单元目标之间的逻辑关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学目标达成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准备,抓住“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让学生懂得“何以学会”,着眼于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新获取的知识,主动、积极地探究、感悟、反思历史,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展示出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技能、呈现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还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根据课标解读和教材内容分析,确定单元核心目标为通过了解先民们在生产劳动、抵御自然灾害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下面是笔者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师生互动、充分探究的教学实践:

师:由于中国科学院牟会宠教授在2003 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专家论坛上的提议,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安全问题得以解决,该遗址修缮、加固。国家为什么要花巨资进行加固保护?

学生: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已被列入《世界上遗产名录》,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师:请你就如何和利用好周口店遗址,向管理部门提出一些建议?

生:珍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人人有责,要加大宣传、加强管理。

师: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为什么说农业兴起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

生:人类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可以过上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促进很多有用的事工具发明,等等。

师:请识读《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标出原始农业兴起地点及种植什么农作物?

(生看图,动手标注。)

师:根据考古发现,原始农业在祖国南北都出现,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生: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为祖国悠久历史感到自豪。

师:海内外华人为什么以“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自称,对这种称谓你有什么感想?

生:炎帝和黄帝部落结盟并不断发展壮大,战胜蚩尤部落,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开创了华夏早期文明,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初祖,为中华民族兴起和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为之而骄傲与自豪。

师:从尧开始部落联盟首领是怎样产生的?

生:改变通过杀伐战争取得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而是通过民主推举出来的,历史上就叫禅让制。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生: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心系人民等。

师:禅让制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生:要选举贤能、重用人才。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通过中国境内众多早期人类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现我国祖先们生产生活的社会场景。虽然涉及内容年代久远,但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对“人类起源地”“中国农业起源问题”“中华文明探源”等问题很有兴趣,让学生在探究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全方位地观察历史、思考人生与社会,认识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问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思考与互动,关注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的认知兴趣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能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目标落实。

猜你喜欢

知识点历史情境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新历史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