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碑石档案为例

2020-02-25◎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碑石原石金三角

◎王 燕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9 年9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1]黄河碑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文献遗产,是先辈们治黄经验转换为碑石档案的重要载体,记载着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与黄河变迁的互动关系,是研究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资料。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所代表的“东府文化”“崤函文化”“河东文化”“三源文化”等,是黄河文明的历史产物和重要体现,在中华文明的生成及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挖掘区域内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虽然学界历来有利用黄河碑石档案进行相关研究的传统,如左慧元的《黄河金石录》,范天平的《豫西水碑钩沉》等,这些资料合辑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其仅是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未对其保护与开发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因此,黄河碑石作为一种特殊载体的档案文献遗产,对其进行系统的专题性研究,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点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笔者拟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黄河碑石档案为切入点,在分析其特点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晋陕豫金三角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的内容及特点

我国古代历来有在器物上篆刻以记录相关历史信息的传统。殷周时期,古人便在龟甲、牛骨、青铜器上篆刻文字,北魏以后碑石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形式,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记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民间社会的历史资料。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其产生的碑石资料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一)晋陕豫金三角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的内容

一是关于黄河灾害与治黄经验的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一条不安的河流,黄河安澜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愿望。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公元前602 年开始,直到1938 年花园口决堤,两千五百年间黄河的泛滥及决口多达534 年。古人在与黄河的搏斗之中,产生了丰富的治黄经验,并以碑石档案的形式流传下来,如魏正始九年《正始题记》记载了贺晃率领五千余人修治黄河栈道的情况。清道光二十八年《八里胡同洪水碑文》记载了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黄河暴涨,周边被洪水淹没的历史信息。[2]此外,还有对黄河水情监测的内容,如陕州万锦滩码头就是古代黄河水情的重要检测点之一。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万锦滩设立黄河水位志桩,是黄河中游最为重要的水位监测点。乾隆三十年(1765)设立水位志桩,自此即有黄河报汛的水位数据。[3]

二是各类宗教信仰特别是水神信仰的内容。正是由于历史时期黄河的特殊河性,所以才产生了大量以水神信仰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如《禹庙创修什物记》《禹王庙题名碑》《重修三门禹庙碑记》等大量相关碑石档案,记载了大禹治水,特别是“龙门到三门”这个区域的相关治黄事迹,反映了大禹形象从治水英雄到水神崇拜的历史过程。此外还有其他各类地方性水神信仰,包括河神、井龙王、黑龙大王等。

三是各类地方社会及民间治理的内容。历史时期的乡村治理大多采取村民自治与乡村精英治理结合的模式,其具体信息很难体现在各类正史、地方志等历史资料中,而碑石档案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史料信息的不足。如清道光二十三年《下硙石井渠道管理断结碑》[2],其中记载了下硙石井两村长达三百年乡村水利纠纷的经过和断结的结果,对今天该地区的乡村社会水利治理依然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意义。

四是反映各地社会风貌及民族融合等内容。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悠久的历史,促生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浓厚的社会风貌,与此同时,该区域又是历史时期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界地,民族融合在此不断发展和演变。如《洛阴修寺碑》,反映的就是隋代府兵制下汾河中游地区民族大融合的相关历史信息,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二)晋陕豫金三角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的特点

一是黄河碑石档案文献产生发展延续的时间长,从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到改革开放以来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时间。黄河流域多地禹王庙中有翻刻的《禹王碑》(也称岣嵝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涉及黄河及支流的各类碑石档案也有近百通之多,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元潘昂霄的《金石例》、明杨慎之的《金石古文》、清王昶的《金石粹编》等均收录有与黄河有关的碑刻。[4]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治理工程,保存了大量碑石档案文献。

二是黄河碑石档案内容的丰富,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碑石档案文献主要包括黄河灾害、治黄经验、治水功臣、宗教信仰、地域文化、民间社会治理、民族融合等多个方面,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无疑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是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相较于其他碑石文刻散落在各地的情况,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碑石档案主要分布在灾害频发、开发治理典型、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表现出与当地社会发展相呼应的内在规律。

二、晋陕豫金三角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现状及问题

由于我国历来有在碑石上篆刻文字的传统,加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又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因此区域内遗存有数量众多的黄河碑石档案,总体可分为黄河碑石档案原石和拓片两类。基于材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黄河碑石档案面临的保护现状和问题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黄河碑石档案原石保护现状及问题

黄河碑石档案原石可分为馆藏和民间两部分。其中馆藏碑石档案是指在各地博物馆、文化部门等相对集中保存的碑石原石。这些馆藏碑石档案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某地的区域文化或某一特定内涵的历史文化,如运城市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等主要保存反映河东文化、崤函文化的碑石原石;华山东岳庙主要保存历史时期有关东岳庙产生发展的碑石原石,也保存了少量周边地区搜集到的碑石原石;芮城永乐宫主要保存曹魏古城及永乐宫历史的碑石原石等。虽然各地文博部门曾不同程度对当地黄河碑石进行过征集与保护,但从实际情况看,也面临着家底不清和情况不明、保存条件和环境较差、经费困难入藏难以为继、对碑石档案缺乏保护意识和有效利用的机制、专业人员较少和专业技术不高等问题。

民间碑石档案是指散落在各地社区、城乡聚落、田野郊外等地的碑石原石。相对于馆藏碑石档案,民间碑石档案原石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一是其分布较为分散和隐蔽,很多碑石的发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二是民间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碑石被用于民间的各类建筑如墙壁、门槛、水井盖、厕所等,甚至直接被破坏;三是管理难度较大,流失及被盗等情况较为严重;四是保存环境恶劣,大多数处于无保护状态,任凭风吹日晒,或者埋在垃圾之中,还有的用于牲畜养殖场所等。

(二)黄河碑石档案拓片保护现状及问题

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是黄河文明发展演变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黄河碑石档案原石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或濒临湮灭。拓片能忠实地反映碑石档案文献的内容,以另一种载体保存其历史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起到替代碑石档案原石的作用。如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著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共收录秦汉至新中国成立前17900 通拓片,是目前所见最为完善的碑石拓片资料汇编。

虽然碑石拓片在反映碑石档案内容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就碑石拓片本身来说,也存在着一些保护方面的问题。首先,传统的手工方式在制作碑石拓片时,往往需要用蘸有墨汁的拓包对附着于原石的宣纸进行捶打,这样必然会对碑石原石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由于拓片的主要载体为纸张,其质地较为疏松,容易感染微生物及发潮发霉,并且保存不当会造成鼠咬虫蛀、自然侵蚀或人为损坏等,给碑石拓片的保存和利用带来很多问题。

三、晋陕豫金三角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一)加大对晋陕豫金三角黄河碑石档案文献的搜集与保护

一是从各类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各种黄河碑石档案。首先是研究整理区域内各类方志,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地方志。目前已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中国地方志丛书》《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等几部大型方志丛书,其中包括了大量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各类地方志;此外,目前已有《黄河金石录》《河东水利石刻》《河东碑刻石选》《河东地区书院碑刻辑考》《豫西水碑钩沉》等一些专辑的刊行,其中也有大量的关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黄河碑石文献的记载。

二是加强与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部门的联系,获得相应的黄河碑石文献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工作的性质,晋陕豫金三角区域内各文化部门都会或多或少保存有各类黄河碑石档案,这些不但为编撰当地的地方志提供了一手资料,也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献。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散落的黄河碑石,并进行拓片保存文献资料。相关文化部门及研究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实地考察,走进田野,走进乡村,继续搜集散落在晋陕豫金三角区域的黄河碑石。如三门峡市博物馆近几年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散落在各地的《新莽时期函谷关门画像砖》,清乾隆《禹王庙碑》《重修关帝庙碑》、北魏佛教画像砖等,并进行了相应的保护与研究。通过新的碑石资料的发现,进一步补充与完善黄河碑石文献。

三是要对现有的黄河碑石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修复。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黄河碑石,要采取玻璃罩封盖、专库专存等形式进行保护,避免其再次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采集到的各类黄河碑石,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并长期保存,如先进的传拓技术、照片、录像等,将石刻碑文的资料转换成便于保存的形式进行长期保存和研究;要将黄河碑石档案文献列入地方档案馆、文献部门的收集范围,建立专题类的图片、文字档案文献库并搭建相应的文献检索系统,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黄河碑石档案文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黄河碑石档案的数字文献库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启动黄河碑石档案文献资源记忆工程。一是运用激光扫描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数字化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黄河碑石档案的现有情况进行技术化处理,建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黄河碑石档案的电子数据库资源及电子数据目录等,以便实现黄河碑石档案资源的有机整合;二是利用GPS 定位系统进行碑石档案的保护与管理,相关研究如琅琊山摩崖石刻保护[5]、武当山石刻碑文保护[6]等。

通过GPS 等现代技术手段,为黄河碑石档案建立较为系统的数字身份档案,以便全方位地立体展示黄河碑石档案的空间分布和整体风貌,对黄河碑石本身和碑石档案文献进行实时分析和监督管理,以此形成一套立体的、全面覆盖的黄河碑石档案文献的现代保护体系;编撰黄河碑石档案文献拓片目录及数字影像库,建立文化与档案等相关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使整体的黄河碑石文献保护与利用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及连贯性,避免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断层等问题,达到相关资源的共享。以拓片扫描的数字化影像文件为基础建立的拓片数据库,“既保护了古文献,也增加了文献的多种表现形式,使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接近它们”[7]。

(三)文化服务社会视阈下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的利用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在欠发达地区批复的第一个跨省示范区,承担着为国家探索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子的使命,通过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黄河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转换成文化服务社会的潜在动力,真正实现文化服务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是充分发掘黄河碑石档案文献的文化内涵,对其体现的黄河治理文化、根祖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集中展示,出版相应的系列图书、宣传画册、网络宣传产品等,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打造文化品牌提供支撑。

二是开发黄河碑石档案文化产品,要在定位明确、注重保护的前提下研发相应的文化创意产品,以碑石本身艺术及碑文的丰富文化内涵为载体,开发制作与黄河碑石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重点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文化品牌,为社会大众提供收藏与鉴赏、传承历史与文明的碑石档案文化实体产品,更好地体现黄河碑石档案的特色。

三是利用各种平台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并制作纪录片、专题片、影视作品、网络作品等在各种平台进行宣传,举办专题性的黄河碑石档案实体展、网络展,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碑石档案专属名片,以期延展和传承区域内独特的黄河碑石文化价值,为晋陕豫金三角三省四市的旅游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碑石原石金三角
五绝·梨花落
斯里兰卡发现世界最大单体蓝宝石原石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的“金三角”
西湖碑石域外传播策略探究
金三角图案
专家支招科学挑选原石
人生在世
Superheroes Get Together 超级英雄大聚会
破解天体运动问题的“金三角”
《党项西夏碑石整理研究》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