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高职教育的中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以山西药科职业学院中药类专业为例

2020-02-24彭志强宋金玉樊圣丽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西中医药中药

□彭志强,宋金玉,樊圣丽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医疗、保健、康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作为立足于三晋大地从事中药类专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和实践的逻辑中探寻中药文化的根脉,挖掘本土独有的中药文化资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推动山西中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

1 中药文化的本质内涵

中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脉,与中国社会相契相应,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以其独特的价值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药的本质在于“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唐·孙思邈),其意为拯救染病的百姓重获生命,援救弱残的群体恢复健康。《黄帝内经·素问》教导人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正是今天药品“济世养生”的原始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和薪火相传,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中医药的“悬壶济世、一心赴救、利泽生民和仁者爱人”。在此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涵盖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等多门类学科,其中融入了儒家、道家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生死观、健康理念、认知思维,以及学术术语、诊疗方式、药物处方、医德医患、服务体系等,同时也见证和成就了人类“窥天地之奥,达造化之极”的科学宣言。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平衡、济世活人”。

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与之关联的中药企业文化应运而生。如北京同仁堂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天津达仁堂的核心价值观“达则兼善,仁者爱人”;山西广誉远的厂训“非义而为,一介不取;合情之道,九百何辞”等。

2 中药文化传承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中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使其成为人们的价值共识与认同。然而,在中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因素和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导致出现偏差。

2.1 支撑中药文化传承的传统产业缺乏保护

以中药制药为代表的中药传统产业在山西历史久远,诸多“晋药”品牌盛极一时。肇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具有400多年历史渊源的山西广誉远药业,比北京同仁堂还早100多年[1],其经营业务范围从制售汤药剂饮片、成药到制造丸、散、膏、丹,日趋拓展,以宫廷御用圣品著称的特色产品龟龄集、定坤丹更是中华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多次代表我国荣膺国际大奖,一度成为馈赠外国元首的高级礼品;山西大宁堂药业前身大宁堂药铺建于明末清初,产品以创始人傅山作为肖像注册商标,该厂生产的小儿葫芦散、和合丸、二仙丸、牛黄解毒丸、苏合香丸、舒筋散为独家产品,行销全国。但这样的优势并未延续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囿于传承弱化、体制僵化和技术固化,加之受山西产业出现的煤、焦、冶、电“四柱擎天,一煤独大”[2]的大环境影响,包括中药制药在内的山西中药产业优势逐渐被省外同仁堂、广州白云山、天士力等同行药业和辉瑞、阿斯利康等外资企业赶超和取代。自此,山西中药文化失去了其独特的优势和物质载体。

2.2 中药文化的价值认同存在盲区

一段时期以来,以西方文化形态为引领的现代科学技术独占鳌头,由此形成了对中药文化的“冲击”。众所周知,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其形态是结构式的、逻辑的,它强调个体局部实证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哲学文化,其特征是宏观的、直觉的、抽象的,强调整体性的定性思维。这种对文化的认知分野,表现在中西药学术上,则体现的是西药遵从“还原论”,即把人体和疾病的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低级形式;中药遵从“系统论”[3],即把人体和疾病作为统一系统进行考察和调节。例如,在中药用药中有许多单味药组成的方剂,不同于西药的联合用药,它具有鲜明的整体性。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有鉴于此,人们对建立在两种不同理论体系基础上的中西药文化产生了认知模糊,且随着西医西药渐进和科学思维主导以及“去中医化”的泛起,又使其对中药理论更加困惑,有的人甚至提出中医中药要摆脱自身形成的理论基础与架构,追求与西医西药一样的实证,更有甚者要篡改和颠覆中医中药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导致中药文化在相当一段时期失去了传播力,阻碍和影响了中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3 中药文化的大众化宣传需要跟进

目前,中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国务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西省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山西省发展中医药条例》等重要文件,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相应宣传平台,创办了《中国中医药杂志》等核心期刊,并通过中医中药诊疗技术、中医药产品宣讲和中医药书籍推广等途径进行传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在宣传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利用好中医药宝库中的医药典籍,未能及时将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老药工的传统技艺和中医药在治未病及专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总结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在宣传过程中,虽然途径手段多样,但群体单一,主要针对成年人,没有将中医药文化与影视、动漫等结合形成文化精品,也没有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三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中药文化的宣传来讲,虽然采用了更丰富的宣传媒介,但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以及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考虑,导致中药文化的宣传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4],甚至出现了明褒实贬、肆意抹黑中医药的现象。特别是个别不良商家在监管不利的情况下,舍义逐利,打着振兴中医药的旗号,虚假宣传误导群众,造成了不良影响。

2.4 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亟待加强

《2018中药材与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出,预期到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因此,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从事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销售等中药学服务能力的专业人员。然而,从目前现实的调研情况来看,我省应对本土中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工、鉴定所需专业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和短板[5-6]。以中药鉴定专业人员为例,随着2020版《中国药典》的实施,检测标准的提高,将需要增加1倍以上的检测人员,目前20%左右的检测人员难以应对未来检测要求。同时,由于没有质量检控的专门人员和机构,进入市场的绝大部分中药材原药和切片都没有严格的药用品质检测和安全指标控制,有效成分含量不清,农药和重金属残留SO2二次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7]。因此,加大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势在必行。

3 创新中药传统文化的主要举措

3.1 整理挖掘中药文化资源

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为华夏之根的山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药文化也不例外。如前所述,山西不乏享誉全国和海内外的老字号企业,它们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包括文献典籍、文物古迹,人物传记等在内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例如山西各地仍有“鹊山”“鹊庙”等扁鹊遗迹,有平遥明清药铺,有盛传在长治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有“广誉远”470多年延续的“重德贵生”健康理念和儒家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诚信和义”的晋商文化,有傅山先生的“阎浮病苦能除却,不愧堂名是大宁”的经营理念以及中医药古籍《傅青主验方秘方》《青囊秘诀》等等。这些从物质、精神、制度层面反映中药文化内核的载体闪烁着历史光辉和人文光辉。对此,我们应深入普查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的思路,大力挖掘中药“老字号”,整理中药古籍文献,开发中药养生旅游,建设中药博物馆和教育基地,把中药产业演进过程中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风土人情、晋商文化”等元素融为一体,使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共融共享,逐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中药文化产业链。

3.2 推广和普及中药文化知识

中药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认为当首先从更高的层次认识中药,尤其是在现代化浪潮冲击、西药广谱抗菌素使用的今天,必须确立中药的“国药”地位,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使用自信,固本正源,将中医药融入大健康产业,决不能以西药取代中药抑或中药西化,亦不能为迎合西医西药而改革中药或照搬其程序标准,否则将会使中药“异化”。其次是要以大众媒体和活动载体宣传中药科普知识。如山西电视台和太原电视台开辟的一些中医药养生栏目《走进寻常百姓家》,使中药的知识传播更为快捷;山西振东药业开发的宣传中药传统文化的景区,使人们信步休闲间体验中药文化精粹;山西中医药大学成立的中医药文化研究所,积极开展中医药科技文化进校园活动等等。总之,要以发展晋版中药数字出版物和广泛开展中医文化节、膏方节、国医节、冬病夏治、内病外治、中医义诊等活动为抓手,使中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培育“晋药”特色文化品牌。

3.3 全面塑造中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任务、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所提出的一系列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和信条[8]。它对企业管理可以起到导向、凝聚、激励、教育和宣传作用。中药企业文化作为药企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塑造本身就是中药文化的传承和企业精神的再造。基于中药药品的传统性和特殊性,塑造中药文化的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形象设计。中药企业应该有别于其他医药企业,因为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征,企业形象设计应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身心统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诊疗观。凡去过同仁堂药业或药店的消费者,无不为其古色古香、厚重质朴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其企业标识、布局结构、产品包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仁堂的经济实体和文化载体的双重功能日益显现。二是核心价值观树建。日本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品不良在于心不正”。中药“济世养生”的天职决定了中药企业的核心价值取向,即“做药就是做良心”。企业必须以此信条作为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力量,在此框架下,全方位树建企业文化。

3.4 切实搞好中药人才培养工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搞好中药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中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动力源泉。全国中医药大会和新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培养新时代中药人才指明了方向。作为服务大众化教育的中医药类职业院校,要义不容辞担负起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的使命。首先,要适应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树立“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的现代职教理念,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大力培养中药专业领域所需的生产、经营、加工、鉴定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山西中药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其次,要以中药传统文化为背景,在校园内建设中药植物园、中药标本厅、中药文化长廊,树立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华佗等中药名人雕塑,用中药命名校园建筑楼宇,并在教室、宿舍、食堂及活动区域,张贴体现中药传统文化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汤头歌等,全面营造中药校园文化环境,滋养中药文化气息;再者,要将中药传统文化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相融合,将“悬壶济世、利泽生民、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的中药文化内核与学生职业岗位群相结合,通过开设中药特色拓展选修课程,举办“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百草讲堂”“中药诗词大会”“药植标本制作”“中药文化班级特色展”“中药采风实践”“世界传统医药日义诊”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操守,使其成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高素质中药专业技能型人才,进而进一步发扬光大中药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山西中医药中药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山西叹五更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