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思政课增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探讨

2020-02-24武东升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历史高职

□武东升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积极探索将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有机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现实路径,既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学主渠道功能,又能通过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滋养校园文化,更能促进新时代思政教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融合和提升,对更好担当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新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创新完善高职教育思政课课程内容,在深刻把握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和选择改革开放历史逻辑的基础上,教好中国近现代史,在体悟“四个选择”中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1 高职思政课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必要性

1.1 贯彻落实加强党史、国史教育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史、国史教育。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从近代被动打开国门以来,近百年中,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各自的历史局限性,始终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最终选择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能够使高职学生清楚近代中国发展与探索的历程,深刻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意义重大。

1.2 贯彻落实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需要

总体而言,高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储备欠缺,特别是人文基础知识单薄,文化素质整体上低于本科院校学生。从日常教学实践来看,在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三门必修思政课中,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比较轻松,课堂效果最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中国近现代史》衔接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在目前的思政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历史知识欠缺尤其是近现代史知识和党史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学习从历史进程中总结提炼并上升为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就较为困难。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有一部分时间就花在给学生补充近现代历史知识上,一定程度上将“概论”课讲成了“纲要”课。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学情,有必要探索思政课课程调整,主动将中国近现代史融入整体教学规划。这样,学生具备了近现代史素养,对“概论”课程才会有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让思政课成为高职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1.3 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规定,“‘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总之,历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内容载体,中国近现代史对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3.1 从近代帝国主义对华掠夺史实中,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奋斗精神

近代历史上,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对中国发动了数百次侵略战争,签订了1 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勒索白银约100亿两。在勒索巨额赔款的同时,各国还疯狂掠夺中国土地,其中仅沙俄一国就掠夺中国领土170多万平方公里。一言以蔽之,帝国主义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爱国人士绘制的《时局图》一样,祖国山河变色,神州瓜分豆剖。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近代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还将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是近现代史教育最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3.2 从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史实中,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百多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以挽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己任,前赴后继,才使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破灭。三元里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争,挫败了英国侵略暴行;义和团高举灭洋大旗,顽强地抗击侵略军;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揭露了帝国主义毒害中国人民的罪恶企图,谱写了反帝斗争的光辉乐章;甲午海战邓世昌带领全舰将士“血染黄海,丹心映碧波”,表现了爱国将士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这些光辉的史实,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学素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翻“三座大山”的28年历程中,用鲜血凝结成一座座精神的丰碑,是他们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升华为民族之魂。加强中国近代史教育,是铭记历史,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最好路径。

1.3.3 从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的史实中,懂得“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增强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国在医学、农学、地理、天文等众多领域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生产力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先进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地区和国家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穷根究底,就在于中华民族富于创新创造这一宝贵的民族禀赋和精神追求。

近代以来,我国由盛转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错失了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被时代抛弃。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百年,恰逢世界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与之相反当时的中国却沉醉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迷梦中,致使中国经济技术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步伐。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濒临亡国灭种之危险,根本不具备创新创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古老的中国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勤劳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迸发出创新创造的伟力,开启了奋力追赶时代、勇于引领时代的改革创新大潮。“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因此,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

1.3.4 从中华民族对外关系的史实中,懂得“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开放包容意识

对外开放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长期存在。早在秦汉时期我国便有开放表现,唐宋时期对外开放则更加成熟,著名的“丝绸之路”便是典型例证,它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宋、元时期文明的兴盛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与施行开放政策有很大的关系。直到明初,中国仍然实行对外开放,明初郑和先后率队七次远航,出现了中国航海贸易史上的一个顶峰。

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中国真正实行闭关政策,始于明正德年间,当时出于防范外国入侵的考量,明政府实行了对外限制。此后,闭关自守便被固定下来,并被清朝所承继和延续,而且禁令越来越严密。清王朝在执行闭关政策期间妄自尊大的麻木态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恶劣影响。反思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和实践,必须正确区分反抗外国入侵与实行对外开放的关系,对外开放必须从本国情况出发,对外开放必须与对内改革相结合。历史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因此,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自觉树立开放包容意识,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培养学生世界眼光。

1.3.5 从志士仁人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史实中,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探索民族复兴的真理。封建士大夫阶层,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用武力抗击侵略者,宣告破产;太平天国运动,虽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戊戌维新挽救国家没有成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中国人民仍在黑暗中摸索。直到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才能取得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扭转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的局面。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大成就同样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能够让学生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总之,在高职思政课中增加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中、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认识和把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进而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2 高职阶段思政课缺失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阶段开设的三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对高职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起到了很好的塑造作用,成为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理论必须植根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屈辱、抗争、探索的中国近现代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土壤。“05方案”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置,在客观上存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缺失,又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和教育主体知识缺失等原因,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在高职院校存在弱化、淡化、边缘化的倾向。

2.1 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历史观念淡薄

通过调查研究,老师们普遍反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基础历史知识,学生们往往是一无所知,就高职院校学生情况看,一方面是生源结构层次多样,有单招生(学校面向社会招生)、高招生(参加高考录取的,分数普遍较低)、三二转段生(中职学校学生)、对口升学生(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校)、扩招生(退伍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共五类,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普遍存在分数低、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与本科生相比有较大差距,尽管高招生中学也曾学过历史,但文理分科后理科学生就不再接触历史,同时中学期间的历史课有关近代史内容系统性不足,多方面原因造成学生历史知识欠缺,概念与常识不清楚,更不能奢求他们对历史问题有更加深入理性的思考。

2.2 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了解匮乏

为保证调查研究数据客观性,切实了解目前高职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掌握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掌握程度不容乐观,现状堪忧。问卷共30题,内容侧重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关键节点重要会议和国家基本制度等常识性知识,随机选取2018级学生50人(对口升学生、理科生)、2019级学生50人(文理兼收新生),分两批集中答题,限时10分钟答完。调查显示,及格率42%,平均得分57分。其中,2018级学生及格率34%,均分56分;2019级学生及格率50%,均分58分。同时,经对答题正确率分析显示,学生对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知识尤为缺乏,答题正确率为47%。

2.3 学生学习观念相对趋向实用

此外,在大学三年期间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专业课,学生把专业课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认为专业课是就业必须,而思政课是“虚”的,学好学不好都不影响就业。一方面是受“以就业为导向”现实影响,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完全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影响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党的教育方针不相符,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不相符,势必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

2.4 历史虚无主义和娱乐至上思想对学生思想影响干扰比较严重

从社会发展进程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微博、网站、论坛等网络空间的多种错误观点,也对缺乏辨别能力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削弱了思政课的正向引导作用。

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对高职学生的历史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颠覆”。近年来,西方“和平演变”的手段愈来愈隐蔽和多样化,借助互联网发布质疑否定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虚假信息就是其表现之一。不少曾为国家民族做出过贡献的英雄,都在不断质疑中被无情否定,这些无中生有的历史事实利用青年的猎奇心理,将学生引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中,消解了学生的理想信念,继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历史必然性产生疑虑,最终将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另一方面,娱乐至上的思想对高职学生造成思想侵蚀。受西方娱乐至上思想的影响,我们的革命文化传播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出现了一些违背史实的“抗日神剧”,文化产品将革命战争娱乐化、庸俗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严重误导。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歪曲历史,淡化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曲解了学生对近代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认知,否定了学生对我们党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历史的认知。

3 高职思政课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建议

3.1 在高职学段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程或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高职教育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近现代史教学之路,在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将教材体系转化成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体系,既注重对历史史实的把握,充实教学内容,也注意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互动性,使学生真正感同身受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近代的苦难辉煌史。此外,必须依据高职学情打破常规课程限制和传统观念束缚,以“重基础、强能力”为原则,以社会需求为调整方向,最大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其充分适应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3.2 抓好中国近现代史教法创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第一,在素材挖掘上,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有效融合教学内容。鉴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故事性的教学内容能够迅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故事的展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主线也更加清晰透彻,进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第二,在教学载体上,可以引课堂到红色教育基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限于教室的狭小空间,而课堂不只是教师的阵地,更是学生提高认识的园地。尤其是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氛围的营造,不断拓展他们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在教学手段上,依据高职学生对形象事物的敏感性,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立体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这种动态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打破传统教材的静态限制,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3 推进信息化建设,拓展学生中国近现代史学习时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高职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而言,必须充分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入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分享,进而拓展学习时空,使高职学生最大限度地形成近现代史素养,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4 结语

在高职教育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是加强党史国史教育、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通过开设高职学段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程或系列选修课程,探索中国近现代史教法创优,推进信息化建设,拓展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空,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懂得“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领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谛,进而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抗争精神,增强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开放包容意识,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起“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真正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历史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