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北朝考古70年

2020-02-23张庆捷

史志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北齐大同市研究所

张庆捷 吴 娇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 030001)

一、北魏考古

(一)遗址

北魏重要遗址和墓葬有大同北魏明堂辟雍遗址、操场城北魏宫殿遗址、方山北魏永固陵陵园遗址及其云冈窟前遗址、云冈山顶佛教寺院遗址等。

其中做工作较多者,是大同市操场城街的北魏皇宫遗址。2003年以来,大同市的几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相继在这里拆旧建新,发现大片北魏遗址,省考古所、大同考古所、大同市博物馆和山西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对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基址做了发掘。共发掘1—3号三处遗址,两处是宫殿遗址,一处是宫殿附属粮窖遗址。宫殿遗址地层堆积情况是:第一层是近现代扰乱层,第二层以辽金遗迹为主,包括元、明、清,第三层是北魏夯土层,第四层是汉代文化层。通过发掘可知厚约1.7米的北魏夯土层是大型建筑基址。

一号遗址发掘于2003年,是一座被破坏的殿堂台基,台基东西长44.4米、南北宽31.8米。在台基上共发现四条踏道,其中北部正中、东部正中各一条,另两条位于南部。出土遗物主要是建筑构件,出土各种瓦片近万件,其中有文字的北魏瓦片达百余件。瓦当有“大代万岁”“皇魏□岁”“万岁富贵”“传祚无穷”“永□寿长”等文字瓦当和“莲花纹瓦当”“兽面瓦当”“佛教莲花化生瓦当”等[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系.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4).。

二号遗址发掘于2017年,是北魏粮窖遗址,坐落在夯土台基上,夯土台基南沿最长为93米,西沿残长28米。在夯土台基上分布有数十个石柱础,这些柱础排列有序,且在部分柱础周围发现有土坯墙痕迹。发掘面还分布着5个粮窖遗迹。5座粮窖由西向东依次一线排列。粮窖平面圆形,口大底小,整体呈圆缸形。在其中一座粮窖底部还发现有谷物和草垫遗存,谷物均已碳化,残存约2.7立方米,经鉴定为粟。5座粮窖大小相近,直径在10米左右,深2.5米左右。结合粮窖周围出土的石柱础以及板瓦等建筑构件判断,粮窖应该是由地上与地下两部分构成,从粮仓南面一排由东到西的柱础看,这些粮仓的顶部有可能是连在一起的。就粮窖遗址位于宫殿遗址东北的情况来看,应该是宫城重要的附属部分[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操场城北魏二号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16,(4).。

三号遗址发掘于2018年,是一个残存的北魏夯土台基遗址,该遗址南沿距2003年发掘的一号遗址北沿仅有10余米。台基南部边缘外侧有包砖,包砖为单层垒砌,砖墙厚13厘米~17厘米,这种包砖也见于一号遗址东侧和北侧。还发现水井遗迹,井口直径1.2米。在三处遗址下均有汉代地下窖穴式建筑或者灰坑[2]该遗址资料尚在整理中。。

以上三处遗址内涵表明,这里曾存在过两座大型殿堂和大型粮窖遗址。该遗址正是山西省寻找已久的北魏皇宫建筑遗址。三处遗址均出土汉代、北魏到辽金的陶器、瓦当、瓦钉、箭镞、石柱础、琉璃构件、石雕残片、瓷器、铁器、花纹砖、绘着红彩的白灰皮、铜泡钉、黑色的陶制脊饰等。特别是发现多件阳文隶书“平城”二字的卷云纹瓦当,甚至发现部分战国残瓦当。

北魏夯土建筑遗址直接压在汉代遗址上,说明这里可能是汉平城遗址。这次考古发现对探寻汉代平城县和北魏宫城的位置以及战国平城位置皆有重大学术价值。

北魏明堂遗址位于大同市明代府城南约2公里的柳航里,于1995年被发现,省市考古所联合对这里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随后市考古所再次发掘,揭示明堂遗址的面貌[3]王银田,曹臣明,韩生存.山西大同市北魏平城明堂遗址1995年的发掘.考古,2001,(3).。

明堂遗址外部是一个巨大的环形水渠,据发掘出来的遗迹推测,其外缘直径约289~294米,内缘直径约为255米~259米,水渠宽18米~23米。水渠内侧西面分别有一个厚约2米、长29米、宽16.2米的凸字形夯土台,突出的部位伸向渠内。水渠内侧岸边的四面分别有一个一个厚2米多的凸字形夯土台,长29米、宽16.2米,突出的部位伸向渠内。环形水渠以内的陆地中央,地表下有一个厚约2米、边长42米的正方形夯土台。环形水渠应为辟雍,这与《水经注》中关于北魏明堂的记载一致。

明堂是秦汉以后都城中十分重要的礼制性建筑,该明堂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继汉长安城明堂、魏晋洛阳明堂、唐东都明堂之后的又一处明堂遗址,是《水经注》记载的平城建筑中第一座能够明确地理坐标的建筑,对于平城地理位置的认定以及平城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对北魏永固陵陵园北墙、西南部、山体南部偏西三个地点做了小范围调查和试掘工作。发现陵园北墙基础,北墙遗迹位于万年堂北1600米处,基本呈东西向,地面断续残存约2000米,经试掘后确定为墙体,墙体残高2米、基础宽6米~8米;北墙的发现,扩大了陵园的范围。为搞清西墙和南墙,还勘探陵园西南部,发现大片建筑基址。做了几条探沟,出土了柱础、瓦当、板瓦筒瓦碎片等建筑构件。山体南部偏西处也发现砖砌排水设施一处,出土有造像残块,瓦当、筒瓦、板瓦等构件,特别是发现排水设施,修砌整齐,蜿蜒至山体南端[1]张庆捷.大同方山永固陵遗址的调查与试掘.待发表.。

(二)北魏墓葬

山西北魏墓葬较多,大同发掘的北魏墓群已达10余个,墓葬逾千座,重要墓葬有方山永固陵[2]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7).、南郊北魏墓群[3]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6.、恒安街北魏墓[4]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恒安街北魏墓(11DHAM13)发掘简报.文物,2015,(1).、沙岭太延元年平西大将军破多罗氏墓[5]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10).、垃圾电厂和平二年散骑常侍梁拔胡墓[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南郊仝家湾北魏墓(M7、M9)发掘简报.文物,2015,(12).、雁北师院太和元年敦煌公宋绍祖墓[7]刘俊喜主编.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文物出版社,2008.、司马金龙墓[8]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3).、东郊北魏元淑墓[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文物,1989,(8).、文瀛路北魏壁画墓[10]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12).、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11]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云波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12).、下深井北魏墓[12]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下深井北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6).、南郊区田村北魏墓[13]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南郊区田村北魏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5).、齐家坡北魏墓[14]王银田,韩生存.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发掘简报.北朝研究,1996,(1).、大同县陈庄北魏墓[1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12).、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16]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12).等。另外,太原北魏辛祥墓[17]代尊德.太原北魏辛祥墓.考古学集刊,1981,(1).、山西万荣北魏汾州刺史薛怀吉墓[1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北朝考古的重要发现——山西万荣发现北魏汾州刺史薛怀吉墓.中国文物报,2018-7-13.、侯马虒祁遗址北魏墓葬[1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虒祁遗址发现822座祭祀坑和汉至宋元墓葬.中国文物报,2015-7-31.等也比较重要。北魏墓葬具体分砖室墓、土洞墓和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又分单室墓和多室墓,其中还有壁画墓。出土葬具有石椁、石棺或木棺椁。

永固陵位于大同市镇川乡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是北魏文明太后冯氏的陵寝,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太和八年建成,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后葬在这里。除永固陵外,方山顶部现存北魏孝文帝的万年堂、永固石室、思远佛图、斋堂、陪葬墓等地上地下建筑,组成了一个以永固陵为中心的大型陵园遗址。

1976年,山西省文管会和大同市博物馆对永固陵及其山下思远佛图遗址都做过抢救性发掘。永固陵封土堆高22.87米,呈圆形,基底为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该墓为砖砌多室墓,建造于封土堆的中心,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

墓室南北总长17.6米。前室平面呈梯形,南北长4.2米、东西宽3.85米、高3.8米。后室平面近方形,高大宽敞,南北长6.4米、东西宽6.8米、高7.3米,四壁呈外凸的弧线形,从下到上慢慢向内收缩成四角攒尖顶,顶心嵌有雕莲花图案的白砂石。连接前、后室的甬道平面是长方形,南北长6.98米、东西宽1.7米、高2.2米。甬道前后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门,相当壮观。

1987年秋季,大同市电焊器材厂扩建工程中,发现了北魏墓葬。1988年8月至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这批墓葬进行发掘清理,出土大批北魏时期的遗物。发掘墓葬数量为167座,按类型可分为竖穴土犷墓、竖井式短墓道土洞墓、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和砖室墓四大类,出土各类器物1088件,其中包括陶器748件、铜器(包括饰件)288件、金首饰14件、银器及首饰16件(套)、玉类珠饰等69件(套)、铁器及饰物27件,棺板彩画3幅,以及一些漆器及其残片。部分出土器物是丝路产品,如琉璃碗和鎏金錾花银碗等。与大同轴承厂北魏遗址出土的錾花高足银杯、鎏金高足铜杯、葡萄童子纹鎏金高足铜杯和八曲银洗,以及大同北魏封和突墓出土的狩猎纹仿波斯银盘,均为北魏丝绸之路贸易商品。

司马金龙墓位于大同市东南约6公里的石家寨。1965年冬,大同市博物馆对该墓做了发掘。该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前室、后室甬道、后室、耳室甬道、耳室等部分组成。墓室南北总长17.5米,坐北朝南,偏东6度。墓道长28.1米、宽1.58米,底部为较陡的斜坡,最深处距地表6.05米。墓门用条砖封闭。前室、耳室、后室平面都近方形,东西向略长,四壁多呈外凸的弧形。顶部为四角攒尖顶。墓室用特制的铭文砖砌筑,砖铭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全部墓室用砖约5万块。

墓葬规模宏大,虽早期被盗过,但发掘时尚存陶俑及动物模型约400件,其中半数以上是披有铠甲的步兵和骑兵,骑兵的战马亦披有铠甲,还有驮粮的马匹及骆驼等。此外还出土有石砚、陶壶、青瓷唾壶、铁剪和马镫等物。在后室西侧,有一张雕饰精美的石床,用以放置棺木。还出土一具漆屏风,屏面彩绘列女等题材的图像,并附有榜题,现仅残存部分屏板及4个雕刻精细的石屏趺。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主人是北魏的司马金龙夫妇。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其夫人死于延兴四年(474)。

2000年,为了配合雁北师院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市水泊寺乡曹夫楼村东北1公里处,发掘了北魏前期墓葬11座,其中砖室墓5座,土洞6座。其中编号M5的是宋绍祖墓,墓葬坐北朝南,全长37.57米、墓底距地表7.35米。有斜坡墓道、两个过洞、两个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其中墓室为砖结构单室,平面呈弧边方形,东西最长处4.24米、南北最宽处4.13米。四壁略向内倾,顶部为四角攒尖顶,高4.7米。在墓顶的东北部发现一个不规则的方形盗洞。在椁顶板上有两具不完整的骨架,经鉴定,一具为大于50岁的男性,另一具为不小于45岁的女性,此二人即为宋绍祖夫妇。墓中出土一座精美石椁和墓砖铭,记载墓主人为宋绍祖,死于太和元年(477)。还出土随葬品174件。如镇墓俑,有镇墓武士俑和镇墓兽、甲骑具装俑、鸡冠帽武士俑、仪仗俑、披铠步兵俑、男侍俑、胡俑和家禽家畜模型,有马、牛、驴、骆驼、猪、羊、狗。还有生活用具及车辆模型,有碓、井、灶、磨、罐、车辆、供桌、手镯、琥珀饰件、料珠、铁镜、铁器、漆器石灰枕等。

2005年,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市沙岭村发掘了11座北魏墓葬,其中M7是一座北魏砖室壁画墓,该墓位于墓群北部,为长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坐东朝西,方向272度。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平面为弧边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2.86米、残存高度为2.24米。甬道、墓室皆有壁画,保存较好,内容丰富。在墓室木棺漆片上,发现一段墨书隶体残文,据残文推算,墓主人死于太延元年(435),鲜卑人,是侍中、主客尚书、平西大将军破多罗太的夫人。

2008年,大同市富乔垃圾发电厂建设中发现北魏墓葬,省市联合考古队对电厂范围内的10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批墓葬位于大同市南郊仝家湾南约600米,其中9号墓是唯一保存纪年文字和壁画的墓葬。该墓位于墓群东部,坐北朝南,方向185度,为长方形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墓门、甬道和墓室几部分组成,全长19.9米。甬道位于墓室的南端,长1.7米、宽1.2米、高1.6米。墙体彩绘壁画,西壁壁画残毁严重,东壁为红黑彩勾勒的怪兽形象和朱书题记及墨书“和平二年”的年款。地面用条砖呈“人”字形铺设,与墓室地面相连。墓室位于甬道北部,平面近方形,四壁略向外凸出。墓室底部长3.4米、宽3米、距地表8.6米。四壁从墓室底部往上1.3米处开始起券形成四角攒尖顶。墓室四壁均彩绘壁画,壁画高约1.2米,绘于四壁厚约1厘米的黄泥皮上。甬道左侧上方墨书“和平二年”四个小字,其后正文皆为朱书,其文曰:“大代和平二年岁在辛□/三月丁巳朔十五日辛未/□□(散)骑常侍选部□□/安乐子梁拔胡之墓。”

二、北齐、北周考古

北齐、北周墓葬在山西也有许多。东魏、北齐时,晋阳号称“霸府”“别都”,居住着许多高官贵族,留下了许多高规格墓葬。晋阳城遗址外有大片古墓葬区,现知已经发掘的北齐墓葬有北齐天保三年(552)优婆塞夏侯念墓;天保四年骠骑大将军贺拔昌墓[1]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贺拔昌墓.文物,2003,(3).;天保六年直阁正都督[侯]莫陈阿[仁]伏墓、天保七年直荡大都督子辉墓[2]王玉山.太原市南郊清理北齐墓葬一座.文物,1963,(6).、天保十年骠骑大将军直斋都督窦兴洛墓[3]山西省考古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开化村北齐洞室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2).、天保十年张肃俗墓[4]山西省博物馆.太原圹坡张肃墓文物图录.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皇建元年(561)太仆少卿贺娄悦墓[5]常一民.太原市神堂沟北齐贺娄悦墓整理简报.文物季刊,1992,(3).、河清二年(563)东夏州刺史刘贵墓[6]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太原小店区岗头村北齐刘贵墓.华夏考古,2019,(6).、河清三年泾州刺史狄湛墓[7]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狄湛墓.文物,2003,(10).、天统元年(565)冠军将军张海翼墓、天统二年都督□□荣墓、天统三年仪同三司北尉少卿库狄业墓[8]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厍狄业墓.文物,2003,(3).、天统四年大将军武功王韩祖念墓[9]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太原北齐韩祖念墓.科学出版社,2020.、武平元年(570)太尉东安王娄睿墓[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文物出版社,2006.、武平二年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11]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徐显秀墓.文物出版社,2005.、武平三年北肆州六州都督仪同三司□憘墓、金胜村不知墓主姓名的北齐壁画墓、北周建德二年高伏图仁墓。另在太原附近地区还有一些北朝墓葬,如榆次天保七年(556)韩买奴墓[12]2003年发掘,资料未发表。、寿阳河清元年(562)库狄回洛墓[13]王克林.北齐厍狄迴洛墓.考古学报,1979,(3).、祁县天统三年(567)韩裔墓[14]陶正刚.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文物,1975,(4).、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1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考古,2015,(7).及其朔州水泉梁北朝壁画墓[1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朔州市文物局,崇福寺文物管理所.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12).。这些人皆为王公贵族、大臣将军,其墓葬的发现,反映了昔日晋阳城与周边的繁盛。

重要的有太原北齐娄睿墓、武安王徐显秀墓、武阳王厍狄回洛墓、忻州九原岗北朝晚期壁画墓和朔州水泉梁北朝壁画墓等。

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西南1公里处,1979年开始发掘。该墓为甲字形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甬道天井和墓室五部分组成,墓葬中出土文物有848件(组)。墓主是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娄睿。娄睿墓墓道、甬道、天井和墓室都有精美壁画,初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娄睿生前的戎马生涯和显赫的官宦生活,第二部分是升天图,第三部分是位于墓室顶部的天空星象图。

200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太原王家峰北朝壁画墓实施发掘。遍布全墓的彩绘壁画共约330平方米。墓道、过洞、天井内为迎送墓主人的仪仗队列;甬道为门吏图,墓室顶部是天象图,东西两壁壁画为牛车鞍马图,正壁为墓主人宴乐图等。还出土墓志、陶俑、陶制模型、生活器物等500余件随葬品。该墓最珍贵处,在于墓室壁画基本完整,保存也较好。

2013年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忻州市文物管理处于当年联合组成考古队,发掘了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该墓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约600米处,为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墓,坐北朝南,方向为北偏西3°。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南北总长41.5米。墓室上方有封土堆。墓葬被盗,出土的随葬品不多,集中于墓室,以陶俑残片最多,其次是陶、瓷器残片等。该墓是壁画墓,壁画分布于墓道东、西、北三壁和甬道及墓室,壁道壁画自上而下各分为四层,左右两侧题材和结构一样,具体内容有别。第一层的内容是活动于流云中的奇禽畏兽、龙鹤仙人、雷公风伯等;第二层壁画是大型狩猎图;第三、第四层壁画是出行图和回归图。墓道北侧(甬道口上方)壁画位于甬道上方,彩绘了一个古代木结构门楼图,门楼高3.25米,宽3米~3.3米。甬道两壁,原初均绘有壁画,可惜被破坏殆尽,仅甬道顶部面积壁画没遭破坏。墓室壁画原为三层,第一层为星象图,第二层为四神图,第三层为牛车鞍马出行图。除顶部星象图外,其余大部分已经被盗取。

2008年6月至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朔州市文物局、崇福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该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水泉梁村西约1.5公里处,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组成,方向150°。墓室出土许多随葬品,有按盾武士俑、武士俑、执盾俑、侍卫俑、镇墓兽、陶模型明器、釉陶器等;甬道和墓室有壁画,有四神图、墓主人宴乐图、出行图等。

三、北朝佛教考古

山西佛教考古方面的重要收获,分三个方面:一是佛寺考古,二是石窟考古,三是佛教窖藏。

1992年夏,配合云冈石窟“八五”保护维修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对云冈石窟窟前的地面遗址做全面发掘,揭露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石砌河坝遗迹1道,建筑遗址4处,出土各类遗物约2000余件。这次发掘初步探明云冈石窟窟前建筑遗址发展脉络,再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面貌,为研究石窟历史状况及《金碑》的“十寺”记载等问题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石窟寺窟前遗址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1]云冈石窟窟前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1-6.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第3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4,(6).。

清理出的遗迹中,有第20窟前石墙、台阶与石坝。石墙及台阶位于烧土之下,是大佛前的同一个整体,构成大佛前的“凸”字平台,用十分规整的长方形石块垒成,平台前面有九层台阶。在第14至20窟前南25米处发现东西向大坝一条,已探明长度120米,坝体用石块砌成,与河床走向相同。大坝与第20窟主佛正对处向南凸出,并呈坡斜状向下伸入河床,这条道路宽4米,已探明长度18米,它同东西向石坝形成“T”字形,为北魏时期遗存。云冈石窟窟前建筑遗址历来是被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这次清理出窟前建筑遗迹4处,大致可划分为4个区域。在出土的遗物中,有石雕造像、建筑构件、石器、陶器、瓷器、铁器、铁币等。

2010年,配合防渗水工程,省市联合考古队在云冈山顶试验区(一区)南部(33窟以西)发掘一处较完整的北魏佛教寺院遗址,具体有北房、东房、西房、南房、塔基和砖瓦窑遗迹[1]云冈石窟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所.云冈石窟窟顶西区北魏佛教寺院遗址.考古学报,2016,(4).。

北房遗迹长61.5米,方向南偏西,由15间房组成,其中辽金的两间,北魏的13间。北魏房有套间,也有单间。最大套间东西7.4米,南北3.4米。正房前面为柱础和散水,现存柱础12个,柱础与柱础之间距离不等,与开间长度不等相关。由遗迹观察,这排房应为前廊后室的廊房式建筑。

塔基位于东西廊房中间靠南的位置,残留一方形台基,边长南北约14米,东西长14.3米,现存高约0.35米~0.7米。台基四周是1.5米厚的夯土,夯土外包有片石,南面正中有一斜坡踏道,宽约2.1米,长约5米。

出土的遗物主要是北魏建筑材料,残瓦最多,还有“传祚无穷”文字瓦当和不少带釉板瓦,也有少量北魏器物陶片,有一片北魏陶器上还有“西窟”戳印。另外发现一些石质佛像和供养人残片。

2011年,联合考古队又对云冈山顶明代城堡东部的遗址做了发掘,发现一个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包含塔基、水井、小路、铸造井台、化铁炉等遗迹[2]云冈石窟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窟顶二区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考古学报,2019,(1).。

塔基一处。平面呈八边形,塔基和踏道用片石垒砌而成。塔基南北长22.1米,东西长21.8米,高5.58米。八边形塔基内包着方形塔基台,中间为北魏方形塔基,南北长9米,东西长9米,夯层厚0.12米。踏道位于塔基西北部,呈东西走向,长16.3米,宽2.8米,高3米。根据观察,中心夯土塔基为北魏遗迹,外围以石块砌成的八角形结构是辽金时期扩充补建的。

铸造工场遗迹有铸造井台和30座化铁炉。铸造井台很特殊,为圆形地穴式,直径3.5米,深2.4米。西北和东南各有一条路进入,地穴内有一个圆形工作台,直径2.2米,高0.2米,台面抹0.2厘米厚白灰皮。圆形工作台中间有一个用土坯垒砌而成的模型内圈,底部有灰烬和烟熏痕迹,底部有四个方孔,分布于作坊四角,和用筒瓦扣制而成的通气孔相连。

化铁炉平面呈长方圆角形,炉壁烧成黑色乳钉状。以炉2003为例:长1.15米,宽0.5米,深0.4米;鼓风口在炼炉西北处,口径8厘米,鼓风口前有两个用土坯垒砌而成的长方形坑,应为安装固定风箱的基础,长0.95米,宽0.35米,深0.06米。

出土器物包括北魏时期的“传祚无穷”“富贵万岁”瓦当残片、陶片、柱础石、筒板瓦残片等,还有辽金时期的陶罐、瓷碗、瓷罐、兽面瓦当、人物瓦当、琉璃和陶制板瓦、滴水,佛像残块。

另外,山西考古所、太原考古所还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了太原北齐童子寺遗址和西山大佛遗址。

童子寺是北朝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龙山之北峰。遗址分为寺院区和佛阁区,2002年至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对佛阁内部和佛阁顶部做了全面发掘,揭示了佛阁的平面布局,新发现了北齐佛龛造像,还出土了精美的北齐佛像、菩萨像。另外还出土多块大佛头顶螺髻残件以及从崖壁崩塌下来的大型佛龛造像。对于复原大佛原貌及壁面佛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龙山童子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0,(7).。

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15公里蒙山之阳,创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2015年至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佛阁遗址进行了发掘,基本上揭露了佛阁的全貌[2]李裕群.中国北朝—唐规模最大的佛阁再现真容——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发掘(2015—2016年度).中国文物报,2017-3-10.。

蒙山大佛及佛阁是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经发掘得知,佛阁柱础保存完好,覆莲柱础和平柱础具有北朝的特点,清晰的柱网结构反映了北朝佛阁建筑的特点。同时,根据大佛腿部两侧保留的长方形柱础石,系山体岩石雕凿而成,据此推测,大佛雕造完成后,北齐时期就应建有佛阁。

山西现存数百个中小石窟和摩崖造像。这些石窟多分布在古代平城至洛阳,晋阳至邺城的交通要道两侧区域。我省考古工作者曾对高平羊头山石窟、高庙山石窟、石堂会石窟、阳泉石窟、寿阳阳摩山石窟、榆社石窟、隰县七里脚千佛洞石窟、晋城碧落寺石窟、武乡良侯店石窟、祁县子洪镇石窟、昔阳石马寺石窟等做了详尽调查并发表研究文章。200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者曾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调查了晋阳到邺城南线沿途的佛教文化遗迹。

70年来,我省还发现多批佛教窖藏,分石刻佛教造像和多件青铜佛教小型造像,数量多且重要者,为沁县南涅水佛教造像。

1959年,在县城东北的南涅水村,出土窖藏石刻造像1126件。据造像题记,这批石刻造像年代上自北魏水丰元年,下至北宋天圣九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题材大多以佛教活动为主。造像多镌刻于石塔四周,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石刻分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个体造像三大类型[3]郭海林,李春兰.南涅水石刻.文物世界,2001,(6).。

2000年,省考古所对阳泉市郊区下章召村佛教造像窖藏做了抢救性发掘,是该村农民取土时发现。该窖藏位于金代禅智寺东南方向的陡壁上,经清理,该窖藏内有佛教石造像24件,其中北齐佛像三件,金元之际的罗汉像10件,具有中亚形象的供养人10件,化缘僧人一件[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阳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阳泉市下章召村禅智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文物春秋,2001,(3).。

2001年,榆社县村民偶然在福祥寺大殿内地面下发现了一个石造像的窖穴,发现的石造像绝大多数为单体的佛教造像,共有40多个的个体。2002年,榆社县再次发现石造像窖穴,清理出近百件佛教造像的个体。两次发现的石造像,有立佛、坐佛、菩萨、弟子等,大者3米多,小者数十厘米,有的上面还有供养人的题记。时代从北朝晚期到唐末五代[5]张庆捷,王太明.榆社县博物馆藏石佛造像选介.文物世界,2004,(4).。

2013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秀容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委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出露石质佛教造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对现场进行了考察,初步认定其为佛教造像窖藏坑遗存,随后对窖藏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北朝到唐代的佛教造像,窖藏坑内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34尊,另出土陶碗形灯盏1件。造像时代上起北魏,下至唐代,以北齐为最多[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忻府区文物管理所.山西忻州忻府佛教造像窖藏坑发掘简报.文物,2018,(12).。

猜你喜欢

北齐大同市研究所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睡眠研究所·Arch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昆虫也会便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