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训练”,构建共生课堂

2020-02-23施叶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共生训练文本

◎施叶红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长期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训”,指教师的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训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1]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训练作为教学的基本形态,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知识,在训练中培养能力,在训练中拓展思维,在训练中养成语文素养,能学以致用。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则更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特点,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关系,在训练过程中也能得以巩固和发展,建立起共生课堂。

共生课堂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及价值,促进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协调和共生,把教学的过程变成成长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成长的体验,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简而言之,共生课堂就是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2]那么,如何巧用“训练”,构建共生课堂呢?

一、发现有价值的“切入点”是训练的前提

一个好的“切入点”尤为重要,这个“切入点”一定要是“生长点”,即能够以此为点,不断生发,层层进入,不断深入。黄厚江老师曾打过比方:好比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萌生片片绿叶,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双慧眼,在长期阅读与写作体验中有独到的发现,能敏锐地抓住有教学价值的材料变成“切入点”,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探索,让学生的思想积极生长,就像播下了一粒种子,等待时机萌发生长成大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受、感悟,并学会使用语言是核心。教师可以以文本为载体,引领学生去感知语言,感受和体验优秀作品的内在魅力,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要求学生找出表示颜色、形状、味道、声音的词句,感受百草园的多彩生活,再同样从这四个方面去描绘自己童年生活中的乐园。如何把四个方面都运用到,把话说清楚,说流畅,这训练的是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最基本的语言表述能力。然后,可以要求学生撇开“形、色、味、声”,从感官角度对此段景物描写进行再次归类,又会发现这里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此外有静态,有动态,这训练的是学生的精读能力,能说出课文的精妙之处。接着,训练的是景物描写安排的顺序,这里有远景,有近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最后要求学生学习并模仿描写景物,学会运用语言,加深对课文表现手法的理解,并增加了课堂动笔的趣味。

如此丰富的随文读写训练内容,既提高了教师指导的要求,加深了教学体验,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又提高了学生课堂实践活动设计的要求,加深对课文语言形式的理解,达到了师生共生的效果。

二、把握合适的“契机”是训练的关键

当下的部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各单元既渗透人文关怀,又对应着不同的阅读能力训练,体现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巧用部编新教材,把握合适的契机,既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训练,又能将语文课变成学习的乐园呢?现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来举例说明。这是以“山川之美”为主题的古文单元,让学生在欣赏秀丽山川,享受美景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能力,与七年级的文言文学习是激发兴趣而言不同,八年级更注重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迁移至课外实践中,生成学习能力。

在此,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的内容来设计训练,因为文本本身就是丰富、深厚的教学资源,可抓住这个“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如《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充分体现了读写实践训练的要求。

1.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教师的朗读指导旨在训练学生把握语气、停顿和节奏,引领他们以最直观的形式体味文言文音韵之美。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清晰,读起来自然语调轻快;《记承天寺夜游》句式自由舒缓,语调低沉。通过朗读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美的感受,使学生产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生。

2.《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此问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概括的能力。要求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能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辨析、提炼和概括,提高了能力要求,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讨论,互相补充不足之处,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生生共生。

3.《答谢中书书》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核心问题,把握教学契机,一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一个“闲”字,内涵无穷,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拓展、补充、批判,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等,培养学生运思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共生,以及思维能力与情感体验的共生。

4.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本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的能力。从课内往课外拓展,从书本往生活延伸,随着阅读活动的逐层深入,对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也在提高。学生一方面需立足于文本内容,自我挖掘思维的深度,另一方面需调动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对所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度的迁移训练,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共生。

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适时捕捉课堂生成,并及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基于教学的文本阅读和在文本处理中对文本的发现和丰富,以及学生基于学习的文本解读和文本阅读中的发现和丰富,均能在语文阅读能力训练中得到生成。[3]

三、构建智慧的“共生”课堂是训练的追求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训练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4]训练不是机械化操作,课堂学习实践就是最好的训练,听、说、读、写、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获得全面锤炼,产生综合效应,学生方能取得真经。

首先,学习语文的方法,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方法。学生阅读文本,最先关注的是文本直观表达的内容,在诵读中明白写了什么。然后,要知道是怎样写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琢磨文本的言语运用技巧,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修辞手法上的妙处,或通过仿写、批注、赏析加深对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等学生理解文本中传神的“言”之后,再去领悟言语背后的内涵、意趣,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披文入情,依言寻意,从而达到言意共生。

其次,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通过听、说、读、写等传统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还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互评、辩论、小组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参与课堂学习,既可以丰富语言的积累,还可以训练学生思考、交流、合作、创作、拓展的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体验的共生。

最后,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融入课堂,并适当表述自己的观点,深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了解程度。学生讨论,互相学习,及时补充自我认知不足,师生双方在此过程中实现有效探讨,最终实现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二者的共生,教学相长。

将训练和谐融入教学过程中,让训练与教学产生共生效应,让训练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让课堂生生不息,这是训练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人共同的追求。

猜你喜欢

共生训练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