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助力师生共同成长
——以安庆二中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的开发、实施为例

2020-02-23朱唐林何自强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安庆名人语文课程

◎朱唐林 何自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意味着,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开发者,教师在实施国家语文课程的同时,应科学开发并实施语文校本课程,以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鉴于此,在安庆二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笔者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积极发掘安庆独具特色的乡土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并实施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师生随着语文校本课程一起共同成长。

一、以生为本,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国家语文课程的实施难以圆满实现,因为国家语文课程在设计编排时难以兼顾到地区差异、各个学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这就必须因校制宜,借助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来弥补国家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不足,形成合力,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安庆二中是安徽省示范高中,每年高中招生的生源质量整体较好,在市区中学中,仅次于安庆一中。但由于我校每年高中招生人数较多,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家语文课程难以真正满足学生对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差异化需求。在开发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之前,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意愿,从我校校情、学情出发,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确定待开发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避免盲目开发。在反复酝酿、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笔者最终确定开发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这一语文校本课程能有力突显地区、学校特色:安庆,钟灵毓秀,地灵人杰,许多优秀的学者、文人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在文学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他们崇高的人格、深厚的学养、超凡的智慧一直是安庆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遗憾的是,国家语文课程对此缺乏相关的系统介绍。

作为安庆的后学者,我们必须熟知这些名字: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第一人”——张恨水;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天才诗人——海子……笔者从文学史上众多的安庆人中遴选这些有代表性的名人学者,是想借此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学生与这些文学大师进行对话,是一次愉快的穿越时空的旅行。通过对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的学习,学生也一定会对家乡涌起更多的自豪之感、温馨之情、热爱之心,全面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师为“本”,提高教师语文专业素养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发生重大改变,语文教师将由原来的国家语文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如今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这种改变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实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时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还需要以教师为“本”,教师会和课程一起成长,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意识会逐渐增强,我们的语文专业素养会得到提高。

以师为“本”,一方面是指我们在开发、实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语文教师的学科特长、专业背景与专业素养。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及评价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视角审视语文校本课程,要以发展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依据和出发点,同时我们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实施既能满足学生需求,自己也能灵活驾驭的语文校本课程。由于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擅长领域,也有自己的专业薄弱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动员全校语文教师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扬长避短,群策群力,开发、实施高质量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我校语文组教师齐心协力,各显神通,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目前已开发出《古诗词鉴赏》《高中实用语法与修辞》《文学与其它学科的亲缘关系》《我与经典同行》《文明礼仪伴我行》《病句医院》《安庆名山与文化》《文人逸闻与文学趣味》《走近纳兰性德》《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等异彩纷呈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以师为“本”,另一方面是指我们在开发、实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时要突显语文教师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首先体现为教师在前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有权自主确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内容,遴选材料和设计章节。当我们确定“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作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象后,笔者思虑再三,综合考虑到安庆名人的成就与时代影响力、学术特长等因素,从古今安庆名人中选取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张恨水、朱光潜、海子作为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的代表,用四个章节分别进行介绍。我们尽力使语言表达深入浅出,在形式上图文并茂,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同时在每一章节后面设计富有探究价值的思考题,留给学生质疑、思考的空间。这种主体意识其次还表现为教师在语文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灵活安排设计教授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实施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多种途径了解这些安庆名人的生平经历、创作成就、学术思想,鼓励学生实地参观、调研、考察,在实践中学会甄别、思考,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文字介绍、视频资料、学生的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评价这些文学大师的精彩人生。我们相信,借助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收获满满的同时,教师也开始在由“普通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的路上大步迈进。

三、校本课程研究,我们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在谈到自己学习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的体会和收获时,他们一致认为通过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拓宽了视野,学到了很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有学生说:“通过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我知道,原来在我们安庆,在故乡,有那么多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学巨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在学后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如果你和其他同学或朋友介绍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同学们给出的最多的答案是: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与品质;传承安庆家乡传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学生的收获证明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也成为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将在课程意识、课程观念、专业技能等方面全方位挑战自我和提升自我,最终获益多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的开发、实施,是笔者一次难得的学习探究的有益尝试,也是一次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会。在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相关历史遗迹的过程中,笔者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在探究、钻研一些安庆名人的相关学术问题时,笔者的学术素养更加厚实;在编撰、实施语文校本教材的过程中,笔者的课程理念更加先进,专业技能得以提升。

反思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开发、实施的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师生随着语文校本课程一起共同成长。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与不足:比如如何真正使语文校本课程与国家语文课程相互补充、协调一致;如何科学评价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作用;在高考升学压力下,如何有效保证语文校本课程的时间;如何使语文校本课程达到趣味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结合;语文校本课程在实施模式上可以有哪些创新等等。以上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去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我们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安庆名人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鱼殇
禁用kP3的谱必要条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