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的视角下《背影》中生命成长的启示

2020-02-23姜艳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朱自清泪水背影

◎姜艳婷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朱自清的散文大都写身边的寻常事,但却在这些平凡琐事中传递出朱自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背影》写的是父子之间的寻常小事,但却流露出了浓浓的父子情深,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全文以“背影”为线索,重点描绘了父子车站送别的场景,同时本文还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墨,在无声之中完成了身为儿子的“我”从脆弱到坚强的生命转变过程。

一、第一次落泪——“我”的脆弱

生命是一场不断的成长和经历,在成长和经历中人学会了坚强,感受到了生命的变化和意义。随着岁月的流淌,儿子渐渐从依靠走向被依靠,从一个“孩子”的角色成长为一个“被依赖者”的角色,儿子的生命内涵与责任越来越多的联系在一起,对于父亲的艰辛与不易,儿子也愈发了解的更为深刻。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和芥蒂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朱自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朱自清都没有回家探望过父亲,父亲的专制曾经一度让朱自清感到压抑和不被重视,在冷淡的父子关系之中,作为儿子的“我”回到了家乡为祖母奔丧,由此也拉开了儿子情感变化和生命成长的帷幕。

祖母的去世,为全文笼罩了一层黯淡、悲凉的气氛,父亲失去了母亲,我失去了祖母,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凄凉而伤感的氛围之中出现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失业,家中的狼藉与凄凉,使身为儿子的“我”感到无比的晦暗和伤心,面对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的“祸不单行”,作为儿子的“我”感到伤感,也感到迷茫,更感到无所适从,力不从心,万般无助找不到方向席卷着“我”的内心,此刻身为儿子的“我”虽然已经成家立业,虽然也已经成为人夫人父,但是在父亲的面前“我”是永远有依靠的,“我”知道父亲能够有能力面对这一切,在父亲的面前“我”觉得这就是心中的靠山。

千里归家,一片凄凉。“我”的第一次落泪是伤感,是脆弱,是在父亲面前的依赖,“我”的泪水中承载着压力与痛楚,伤感与无助,“我”是年轻而脆弱的。

二、第二次落泪——“我”的怜惜

父亲的爱是无声而厚重的,这是“我”逐渐体会和明白的,父亲的肩膀上扛着一家的责任,在奔波和操劳之中,一边要妥善处理祖母的丧事,一边要为一家的生计而奔波,而已经作为成年人的“我”,虽然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远行的能力,但是在父亲的心中“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是父亲的“牵挂”,一场感人肺腑的车站送别,使“我”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化解了对于父亲的不理解,迈向了人生的又一次成熟。

因为对即将远行儿子的不放心,本已不打算送“我”的父亲,还是来车站亲自为“我”送行,在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面对祖母的去世,工作的交卸,父亲心中的痛楚自然不必言说,但父亲从没有在“我”的面前表现出一丝的脆弱,千里送行,站台买橘子,写出了父亲对于儿子的那颗慈爱之心,“我”面对父亲的背影,留下了感动与感激的泪水,“我”曾经以为自己独自来往北京已经两三次,没有什么要紧的,对于父亲的送行,也并未有多么真切的感受,面对父亲与脚夫讲价钱,以及父亲叮嘱车上的茶房时,作为儿子的“我”,都暗自感到父亲的“迂”,这种自以为然,自认为独立的感受,其实也正是很多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的感受,因为对父母的不懂得和不理解,总会觉得父母亲的“多余”,总会觉得自己的“已经长大”,当父亲艰难的攀越站台,为儿子买回橘子,父亲的无声的背影,使“我”在瞬间获得了感悟和震撼,带着对父亲的理解、怜惜,第二次留下了泪水。

离别的车站,难忘的背影,在父亲的“背影”中,“我”读懂了父亲的艰辛和不易,感受到了父亲无声而浓烈的爱,父亲的背影已经不再年轻,在父亲翻阅站台艰难甚至有些笨拙的动作里,“我”读懂了父亲的苍老,读懂了父亲的爱,在第二次难以抑制的泪水中,“我”的心灵受到了撼动,“我”在被父爱的暖流包围的过程中,也获得了爱的能力,“我”对于父亲不再有偏见,对于困扰内心多年的“父子矛盾”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化,“我”经历了一次爱的教育,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我”对父亲带着浓浓的怜惜和体谅。

三、第三次落泪——“我”的坚强

成长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正如“我”所经历的这场生命的送别,所见证的这个难忘的背影。“我”的第三次落泪,出现在父亲走后,这是一次没有掩饰,发自内心,不受控制,不顾及任何外界眼光的生命的落泪,“我”将对父亲的浓烈的爱,转变为生命成长的坚强和勇敢,以一个男人的姿态面对自我。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怕别人看见或是因为“我”怕觉得难为情,“怕他看见”则颇值得读者深思,文章开篇“我”曾经在父亲的面前任意的任凭眼泪流淌,而此时作为儿子的“我”为何要擦掉眼泪呢?究其原因,在回家奔丧的日子里,在与父亲短暂的相处中,在车站送别的一瞬间,“我”体会和感受到了父亲的不易,感受到了父亲对于“我”的浓烈的爱,在“我”去搀扶父亲的一刹那间,那个曾经脆弱的“我”开始逐渐变得坚强和勇敢起来,“我”擦拭掉眼前的泪水,是不想让父亲为我感到担心,在搀扶父亲的动作中,“我”也想要向父亲传递出“我”的爱与力量,让父亲从“我”的身上获得依靠。

父亲走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坐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我”在文中的第三次落泪,眼泪中有对父亲的依依不舍,更饱含了对父亲的牵挂与担忧,父亲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年轻的父亲,攀越月台买橘子的一幕幕回荡在“我”的脑海之中,父亲的身体已经走向衰老,但在老境颓唐之时还要到南京谋事,这让身为儿子的“我”深感心疼和痛心,泪水情不自禁流淌下来,此时“我”能够任凭自己的泪水肆意流淌,一方面是父亲已经离开,“我”不必再担心“我”的流泪使他感到担心,尽管此时车厢中还有其他人,但是“我”已经不再如前文做提及的那样“也怕别人看见”,为什么此时“我”流泪就不怕别人看见呢?因为“我”已经不再顾及这些无所谓的外界的眼光,“我”的心中牵挂着父亲,沉浸在对父亲的担心之中,“我”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了体会和理解父亲的感受上,已经不再担心他人的嘲笑,此时的“我”已经变得坚强、勇敢,在与父亲的这次离别之中,“我”完成了一个男人从脆弱到加强的完美的蜕变和成长,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默默无声的举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我”的生命的成长。

四、第四次落泪——“我”的懂得

亲情永远是人生最温暖的一道港湾,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我”心中伟岸的父亲也会是如此。第四次“我”的落泪在读过父亲的来信之后,在情不自禁中父亲的背影再次出现在“脑海”里,这是一次回忆的背影,也是一次难忘的背影,更是生命之中永恒的背影,父亲的“背影”之中,“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我”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更加懂得父亲的艰辛,更加珍惜父亲给予“我”的爱,“我”在背影中寻找生命之于人生的意义和责任。

第四次落泪是在文末“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我”的泪光之中,父亲的背影再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是在接到父亲的来信之后,“我”因对父亲产生的浓烈的思念之情而留下的泪水。在岁月的洗礼之中,父亲已经进入了老境颓唐,家中的光景也是一日不如一日,一向沉默的父亲,在来信之中表达着对儿子的惦记和思念,也暴露出了内心的脆弱。此时,已经身为人父的“我”也愈发懂得为人父亲的不易,在感同身受之中对父亲的养育之恩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写作《背影》时,朱自清已经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家中的一切开销都由朱自清一人承担,在独自养家的过程中,朱自清深切地感受到了为人父者的艰辛和不易,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朱自清对于“父亲”这个承载生命意义的称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年轻时与父亲的芥蒂作者也颇感自责和遗憾,在读到自己父亲的来信之时,不禁百感交集,思绪翻涌,在回忆与内疚,珍惜与感动,感激与思念之中流下了真情的泪水,由此在回忆父亲“背影”的过程中完成了作为一个男人的完美的蜕变,对于“父亲”的角色有了生命的体验和由心的懂得。

懂得成长的意义,感受深沉的父爱,在父亲的背影之中,“我”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回忆,也经历一场生命的成长,用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父亲,用一颗责任的承担父亲的角色,是对父亲也是对自己最好的生命的回报和承诺。

在背影中懂得父爱,在泪水中成长生命,在父亲的“背影”中,“我”用真诚的泪水从脆弱走向坚强,从勇敢走向懂得,完成了一次生命之旅,获得了生命的成长,书写了最动人的篇章——《背影》

猜你喜欢

朱自清泪水背影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有泪水,才有了人生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山里的背影
复杂的泪水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