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传播背景下地市广电主题性报道的突破

2020-02-23旷桂红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主题性策划传统媒体

□ 旷桂红

主题性报道一般承载了新闻与宣传的职责,比一般的日常性报道更具有导向性和影响力。随着各大传统媒体迈入融媒时代,新闻传播模式从单向性、封闭性、传媒主导性、内容同一性的模式变革为双向性、开放性、用户主导性、内容个性化的模式①。在这样的背景下,主题性报道如何顺势而为,更好地履行自身肩负的职责,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一、运用融媒理念,做好主题性报道的策划

凡事预则立,策划之于新闻报道,就好比出征之前的排兵布阵,讲究谋略、方法、对策。将策划做好,报道也就成功了一半。

(一)题材要有时代感。主题性报道一般在重大时间节点或重大事件的关键时期推出,聚焦时代主题。主题性报道往往要求立足当下,连接过去,并展望未来,赋予报道以活力和生气。有时代感的信息,新闻性更强,更能引起受众共鸣。比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都是同一主题的报道,但是,10年前的策划和10年后的策划,承载的内容截然不同,表达的新闻事实就会有区别。如果抹掉报道中的时间,受众单凭这些新闻事实就能判断报道是哪个时间点,这样的报道就算是成功的。

(二)要有本地元素。从地域性来看,主题性报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纯本地题材,如惠州得名千年;二是非本地、但与本地有关的题材,比如每一年的国庆、决胜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等。对于前者,本地元素自不必多说;对于后者,则是最能体现主题性报道成败的重要一环——如何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之下,做出让本地受众乐于接受的报道。面对同题作文,地方台应当根据地方特色,深耕本地资源,传播与本地用户相关的信息,才有可能更好地粘合受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从央媒到地方媒体,都推出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的主题性报道。尽管主题相同,但大家选取的新闻事实和表达方式迥然不同,央媒的视野更大,题材更泛,传播对象也更广,而作为地方媒体,都会把握一个点:本地化,即选取本区域范围内的人、事、物来表现主题,这是在融媒体之下,地方媒体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的必备之举。

融媒之下,特别强调互动,有了地方元素、地方特色的报道,才能更好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受众也更愿意参与互动,互动内容将会更多更实。

(三)要有融媒特色。在融媒时代,在做主题性报道策划时,不要用传统媒体单一的创作方式、表现手段、传播途径禁锢自己,而要从融媒体的视角来考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笔者所在的惠州广电推出融媒体项目“决胜小康,奋斗有我”百姓宣讲活动。该活动分期在全市7个县区分别举行,每次遴选4-5名“百姓故事推荐人”“脱贫致富亲历者”“特色乡村代言人”上台宣讲。这个宣讲活动从创意萌芽开始,就定位为一个融媒体产品,既有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对活动全过程的报道,也有“两微一抖一网一端”的及时呈现及相关宣传,并在广播、电视上开辟一个专栏《小康路上》,对活动成果进行完整展示。该活动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在融媒时代,做主题性报道策划一定要穷尽各种传播渠道和平台,并按照各平台、渠道特点,对产品做出不同的规划,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要以融媒思维投入采编

主题性报道题材重大,新闻的纵深度较强,对采编人员基本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进入融媒时代,这种高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记者来说,熟练掌握文稿、音频、视频的写作和运用,已经是最基本的要求。记者更要思考,一个主题性报道,要用什么样的报道方式、报道语言,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这对记者的新闻视角、语言风格、行文表达、仪表仪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说,在融媒体发展中,传统媒体的记者需要求新求变,对编辑来说,这种“新”和“变”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好的新媒体编辑,除了拥有传统编辑的基本素质之外,还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刻苦学习的态度,不断去钻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这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如何更加生动活泼接地气,有时代感、代入感;在传播的形式上,哪些适合短视频,哪些适合用数字;图、文、音视频如何有机融合,H5、动画、小程序如何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等。

总之,要改变传统广电记者“单兵作战+周期制作”的固化模式,植入“互联网+”思维,实现采访、写稿、剪辑的单兵多能或团队作业,完成对采访资料的现场打磨、注重音视频产品的融合,从而快速生成融媒体主题报道作品,并通过互联网媒介向广电之外的其他媒体平台发布,进而实现融媒体理念下的一平台制作,立体化播出、矩阵式传播的效果②。

三、充分利用全媒体进行传播

新媒体风起云涌,对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媒体要主动作为,以创新求变的思维积极拥抱新媒体,借力新技术,实现新发展。在主题性报道中,利用新媒体实现传播新突破,大有作为。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媒体都策划了风格各异的相关主题性报道,展现各行各业砥砺奋进的峥嵘岁月。在这些报道中,一些站在融媒角度策划的宣传报道非常醒目。其中,广东广播电视台与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电视台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直播节目《飞越广东》引人关注。该节目在最终传播上,进行了不少新的尝试。它构建了“1+7+N”的立体传播模式,即每周以一个地市为主题推出一场60分钟的并机直播,在广东广播电视台16档新闻栏目矩阵式推出持续7天的密集性报道,同时在荔枝网、“触电新闻”客户端和各地级市宣传平台等N个平台扩散传播,通过矩阵式宣传使效应最大化,呈现几何级别的放大增长效果③。

由此可见,在追求融媒的路上,“一次采集,多屏展现,多次分发,裂变宣传”的操作是大有可为的。

主题性报道一定要在传播渠道上有大格局,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运用融媒体新思维,各种渠道、平台并用,形成宣传的大气势,达到主题宣传有深度、传播有广度、影响有深度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根据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特点,对一次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在传统电视平台上,也许一个系列报道每篇有几分钟,但通过精剪,可以做成适合抖音传播的一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广播播出稿,充其量是一个几分钟的声音报道,但如果放在APP、微博、微信上,可以音、视、文、图一起发力,语言风格也迥然不同。这种立体矩阵式的对同一主题的多渠道推介,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另外,高度重视互动。互联网+时代,为媒体的双向传播从技术上开辟了新的天地。互动是双向传播一个显著的标志。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在报道中开辟评论区。作为传播者,只有通过这些评论,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受众反响,了解受众情绪,掌握社情民意,把握时代脉搏。作为主题性报道,一般以表现厚重历史、伟大成就、专项工作为主,评论区里一般充满了自豪和正能量,把这些评论一起呈现,更能完整地汇聚民意,形成更大的宣传阵势。通过这些评论,还有可能发现更多的新闻线索。比如笔者参与的《决胜小康、奋斗有我》百姓宣讲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微信评论区有一位村民留言表示,听了之后,更加理解村委会的工作,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还报告了村里一个新鲜事,我们的记者也再次深入该村进行采访。而且,互动有利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既可以将新媒体上的互动内容,灵活呈现于广播、电视上,进一步丰富传统媒体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互动话题设置,延展主题性报道的广度。

注释:

①孙振虎,刘明君.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报道创新路径探析——以2017年两会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8):35-38.

②郭士荧.融媒体理念下的广播重大主题报道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20(04):158+160.

③陈璇真,许韵湘.融媒时代省市媒体新闻合作的探究与启示——以 《飞越广东》“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大型系列直播节目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06):45-47.

猜你喜欢

主题性策划传统媒体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