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中的地域故事
——以《秘境广西》《美丽西江》为例

2020-02-23王宇慧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秘境纪录片

□ 王宇慧

我们从小便在故事中浅尝人生悲欢离合、领略大千世界的缤纷美丽,也对生活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故事化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是因为“故事化”本身就符合大众的视听习惯。当运用悬念、冲突、矛盾、情感等方式把真实的生活经验记录下来之后,纪录片就具有了更大的张力和生命力,更易于引起大众的共鸣。

希拉·柯伦·伯纳德在《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中这样写道:“对绝大多数优秀的纪录片来说,如何讲故事正是他们吸引人的关键所在。”①《秘境广西》和《美丽西江》的题材选择植根传统文化、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精神。前者记录了人从自然界获得启示,利用自然的馈赠和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秘境;后者呈现了西江的千姿百态,展现了西江独特的文化图景。从小视角出发,通过讲述小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纪录片从全新的角度提取了建筑、饮食、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以此来审视自然万物生命的意义和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一、传统中国故事的表达

在中国的山和海之间有无数的秘密和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置身于此,却与生长于斯的文化、生物之间隔了一层帷帐。对于如何把中国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温度讲给不同地区的人听,苏仁先先生认为可以“以艺术的方式讲故事,用传播对象的思维方式讲故事,借助技术手段讲故事”②。纪录片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旨在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故事更具可看性。《秘境广西》和《美丽西江》的核心是讲故事,通过呈现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现实需求和精神追求,来展现岭南地区的民族风情和民风状态,这其中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更有全人类的意识、世界情怀和共同的价值观”③。

(一)从熟悉到陌生的故事

拍天坑中晶莹剔透的钟乳石,拍黑暗溶洞中的桃花水母,拍冠斑犀鸟繁殖、哺育幼鸟,这对观众来说其实是一个“去蔽”的过程。人类总是自以为能够介入自然、改造自然,或者认为自己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有着惯性的认识,但其实这种认识是局限的。《秘境广西》和《美丽西江》让观众重新思考地下河中的生物、大石围天坑中的动植物等活着的东西,以及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秘境广西》第一集《天飨》带领观众来到了位于乐业县的大石围天坑。片中所展示的自然美景仿佛把人带到了一个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片人迹罕至的景致。中国三分之二的天坑都分布在广西,这些天坑的底部隐匿在岩层中,每个洞穴都暗藏着秘密,黑暗之处总有谜团等待解开。在水下秘境、丛林深处,仍然有人类所想象不到的绝境生机,大自然的美妙和广阔远超人类的想象。探险家在洞穴中发现了十多万平方米的原始森林,它们描绘了地球的过去和现在;也发现了盲鱼、洞螈等被认为已经绝迹的远古动物,这些古老的生命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在静默中讲述着远古的力量及中国自然和生物的故事。追问生命之谜,能够窥探出历史的必然性并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而对地理本身进行追本溯源,不仅能更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能够推动历史进程,因为“地理的历史,是大地历史之象征,是生命历史的预言”④。

不管是海底五彩缤纷的珊瑚礁,还是长在沿海地带的红树林,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珊瑚礁孕育海洋中的生物,人类得以通过捕鱼来增加经济收入,丰富自己的食品种类。珊瑚礁群如同天然的防波堤,吸收了海浪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冲击力,保护着涠洲岛。而红树林在稳固海岸线、抵御风暴对海岸的侵蚀的同时,也为海洋鱼类、无脊椎动物提供了繁殖生长的基地。这些海洋植物、海底生物,不再是单纯的“自然自在之物,而是与人类有着某种呼应关系”⑤。探索未知的生命、未知的领域,能够为人类打开新的视角,以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能让人类更加敬畏自然和生命。

(二)从传承到传播的故事

人类的劳作,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体力活动,一碟玉林牛巴、一小把野生石斛以及古老的禾剪,都凝聚着人类对血脉亲情无法割舍的情感,对故乡热土的热爱,以及对文化传承和技艺沿袭责无旁贷的使命。

播种野生石斛,是人类在陡峭的岩壁上用勇气和胆识、调动全身肌肉对抗地心引力的活动。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都有石斛采”,陈流荣决定把从山上采到的野生石斛再种回山上。要完成种植,需要在100多米高的蝙蝠洞中收集蝙蝠粪,这是种植石斛最好的有机肥;需要先攀登到几近垂直的独秀峰上,固定绳索后跳跃式下降在绝壁上种植。在种植石斛的整个过程中,“生命安全都维系在绳索和木桠上,不再有其他保护”。无数个惊险意外的时刻,祖传的木桠经受住了考验,保护了采药人的生命安全。陈流荣用他自己的经历证明,让野生石斛重新在山体上绽放,需要采药人正视人在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对岩壁怀有敬畏和尊崇,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非凡的决心和勇气。

古老的禾剪中,有人类与自然环境磨合后得出的生存策略。7000多年前,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以站立的方式一束一束割谷穗,虽效率低下,却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稻谷中的谷粒。凭借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人类收割了成片的稻谷,糯稻及其衍生出来的食品,丰富了岭南地区壮、瑶等民族先民的餐桌:由传承数代的手艺制作的米粉质地柔韧、富有弹性,这是对辛勤耕作的农民最好的犒赏;需要时间酝酿的米酒,在浓郁的香气中诉说着人和自然甜蜜而美好的和谐故事;由糯米制作的糍粑,让人类在上下捶打原料的过程中感知生活朴实而充实的气息。

从传承到传播,需要借助人的力量。《秘境广西》和《美丽西江》中的匠人身上有着不尽相同却显人性、动人情的故事:肌肤纹理晶莹剔透的鱼生,是横县的特色美食,只有那些将认真、严谨、专注、耐心铭记于心的厨师,才能掌握精湛的技艺,拥有敬业精神和足够的毅力以及经验将这美味传递给世人;种植、采摘八角,是一项辛苦而又浪漫的劳动,当山风吹拂,八角浓郁的香气在空气中蔓延,进入千家万户,也通过各类交通工具让世界感知、品尝这份无法复制的中国味道。

总的来说,在颇具艺术化的叙事中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山川湖海的秘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现,让中国有着历史温度的传统技艺在生生不息的发展流变中呈现中国的活力和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让世界感知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伟大,也让世界看到正在改变的、走向世界的中国。《秘境广西》和《美丽西江》为世界认识中国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呈现了中国匠人的初心、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向未来积极奋进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二、故事化叙事的技巧

有了主题、立意和情感主线后,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就已经搭建起来了。但是,如何通过具体的镜头和画面去推进故事的发展,渲染特定的氛围以及造成观众不同的观影反应,如何利用剪辑调整素材、确定讲述故事的节奏,进而传递思想、引发观众深思等,同样是创作团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部纪录片讲故事的方式决定了其能否传递出创作者的意愿,能否引起观众共鸣,就像盖房子前要设计好结构图纸一样,纪录片也要从叙事的角度安排好故事的结构、节奏和起承转合。在《秘境广西》和《美丽西江》中,情节的安排、悬念的设置、冲突的体现,都让作品本身张弛有度、跌宕起伏,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感受到作品所要呈现的情绪和力量。

对于纪录片来说,剪辑是创作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两部纪录片的剪辑形式代表着它的结构框架,它是怎样建构故事、讲述故事的;在内容上则代表着创作团队的立意和态度,通过拍摄这样一部片子,想要传递怎样的思想,引发怎样的深思。在拍摄封镜之后,导演和剪辑师要反复地观看、调整素材,将视觉素材和声音素材不停地分解、组合、编辑,在反复推倒重来之后,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剪辑要处理的是镜头和镜头之间的关系,一部纪录片通常有几百个镜头,不同的镜头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时间、空间的效果,也会使纪录片产生不一样的影片节奏。“节奏就是事件、情节发展的强度和速度,这种强度和速度能使观众的感情随之一起波动:或紧张、或兴奋、或轻松、或伤感。”⑥故事化叙事所强调的真实性、戏剧性和可看性要求创作者在剪辑中必须处理好故事化叙事的节奏,不管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还是悬念、冲突的营造上,或者是对细节的展示上,都要通过镜头的剪辑制造出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能够调整、控制观众的观影心理,达到最佳的观影效果。

(一)悬念的设置

悬念在纪录片中的应用,通常能够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突出故事的紧张感和刺激感,制造出一波三折的戏剧效果。悬念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增加故事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促使观众迫切地想要知道接下来故事会怎样推进、剧情会怎样发展。同时,它可以引发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形成波折的叙事节奏;也可以让故事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秘境广西》第一集《天飨》为观众呈现了深陷于群山中的桂西北七百弄乡的小村甘房峒。这个村落被一片浩瀚的峰林石海包围,是已知最深的有人类居住的洼地,深度达530米,250多平方千米内没有一条河,也没有一口井。同时,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七百弄一带有1300多处形同漏斗的洼地,洼地底部连通着地下河的漏斗眼,不论雨水多大,山岩都会不动声色地把它耗尽。没有生存所必需的水,这里的农作物如何生长?村民如何生活?一系列的镜头展示和台词,可以激发观众探索详情、追踪故事发展的欲望。有了“设悬”,就会有“释悬”。接着,影片告诉观众,聚居在这里的人们绝境求生的秘密就在山间地下:来自石山缝隙的泉水,是全村16户人家的饮用水源。在孩子们戏水玩耍的画面中,在泉水汩汩的流动中,悬念被一一揭开,情节变得丰富的同时,故事也更具张力和感染力,观众的心理期待也得以满足。

(二)细节的刻画

对于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来说,一个好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而故事的展开需要一系列的情节和细节,这样故事的框架才得以建构,故事的内容才能丰富。在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创作中,对细节把握得越得体、越巧妙,纪录片的真实度就越高,越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纪录片对细节的捕捉,能够使叙事结构丰满、生动起来;能够强调纪录片的故事化,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引起共鸣;能够深化故事的主题,揭示故事背后隐藏的深意。因此,在故事化叙事中,要注重通过画面的内部节奏来展开故事述说、推进情节发展,进而传递出创作者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在《美丽西江》第8集《传承》中,节目组来到了广东顺德,在这个美食之都,镜头细致、生动地呈现了鱼片的晶莹剔透、大盘鱼的色泽鲜美、烤乳猪的油光耀眼,简单的食材在厨师的巧手中变成了活色生香的美食。顺德境内池塘密布、河涌交错,顺德人临水而居。丰富的水产让顺德先民习惯食鲜,鱼生便逐渐成为顺德人钟爱的菜式之一。美食的传承需要厨师大展身手,卢家升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但从做学徒到上岗,要经过严格的考核。镜头记录了卢家升练习切鱼片的过程,从开始的磕磕绊绊、受伤,到三个月后蒙着双眼将鱼肉切成厚度不超过0.5毫米的鱼片,一片片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鱼片等大量细节的展示,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看到了古老的鱼生文化留下的印记,从而思考厨师在美食传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不同景别的组接

景别的变化与观众的反应有直接的关系。镜头越接近拍摄主体,景别越窄,观众的关注点就越能集中在镜头上;当镜头远离拍摄主体时,景别变宽,观众在情感的参与上就会相对地减少。景别的选择、组合能够提供不同的感情和情绪,比如说特写通常会让观众觉得集中,能够不停地放大某种情绪;远景则能让观众随着景别的变大越来越松弛,让观众觉得冷静和超然。

《美丽西江》在拍摄时充分利用各类景别,既有距离拍摄主体较远的远景镜头,也有距离拍摄主体较近的全景镜头,还有突出表现拍摄主体神态、表情的近景镜头。在第10集《飘香》中,雷水平和儿子在自家的茉莉花田中忍受着闷热和酷暑采摘着茉莉花,取景对准花蔓的顶端、乳白色的花蕾、停留在树叶上的蜗牛,以及两人不停采摘的双手,观众在人物眼神、表情及微妙的动作和不断切换的近景镜头中理解、体会劳作的辛苦;而远景、超大远景则展现了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嫩绿枝叶和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画面突出表现被拍摄者所处的环境,这种开阔性的远景剪辑在一起产生的流畅、自然的节奏韵律,让观众能够沉浸在静谧的画面中,闻虫鸣、赏野趣,也开始理解雷水平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及其对家庭的付出,以及辛劳过后花香的沉淀和丰收的喜悦。

不偏不倚地掌握好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在选题、剪辑、解说等方面设置悬念,在宏大的主题中插入贴近生活的微妙细节,一方面能够让纪录片的叙事更加自然、流畅地展开,另一方面也能让观众在既定的节奏中掌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走向和变化,在不同的节奏中将叙事的情绪更深一层地推进。

三、文化价值的追问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纪录片从诞生之初就有着“记录还原”和“创造升华”两种功能。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带领观众认识别的地区和族群的文化。《秘境广西》和《美丽中国》通过呈现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现实需求、精神需求等,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提醒和告诉人们不要遗忘,最终实现文化意义的传达。

首先是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精神。我们不能只把建筑看作是直观的物质呈现,“而应该把它当作可解读的文本,它们能告诉居民及读者有关某个民族的故事,他们的观念信仰和民族特征”⑦。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木质建筑是广西侗族地区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这些古老的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却十分稳固,千年不朽,除了得益于山林赠予的木头外,更得益于匠师的巧妙心思。今日的三江仍保留着111座风雨桥和179幢鼓楼,这些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古老楼桥,“不仅反映,同时也实用性地塑造了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⑧。木楼的设计、结构反映了地方的地理地貌特征,也符合侗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开工、上梁、新屋仪式中则蕴涵了当地人的精神诉求,寄存了他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余秋雨在《废墟》中写道:“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剥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⑨作为昔日繁盛和荣耀的见证,古建筑似乎和现代城市生活毫无关系。广西东北部全州县的古建筑大多未被列入文化保护行列,很多古民居年久失修,从古迹慢慢变为了废墟。永岁乡和好铺村的古宅因铁路扩建而被拆毁,当地一位叫唐以金的工匠把这座古民居建筑拆了运走,用7年的时间按原样修建了起来。在拆解和复建的过程中,唐以金发现百年前的古人在修建之初就已经在每根木头、每一个榫卯的连接处留下了相对应的数字,古老建筑中不仅蕴涵着科技和技术的密码,同时也映射出古老中国文明进步的历程。

传统古建筑是记忆,里面有村落的历史沿革,也有岁月变迁中流传的片段;传统古建筑也是力量,榫卯的交接处有古人对品质的追求。把古老的建筑复原,让昔日的木料和石头重新变为寓意深刻的艺术精品,揭示了往昔的伟大。激活文化遗产,不仅让古老的艺术在代际更替中保持活力,也给人们提供了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导。

其次是一餐一饭中的人生情怀。千百年来,人们得益于大自然的启示,在袅袅炊烟中创造了了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形成和发展虽各不相同,但人类对美食的理解和认知却是相同的,人类在美食中回忆家乡、寻找自我、反观人生。《秘境广西》和《美丽西江》通过挖掘中华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渊源,呈现出有着独特亲情韵味的中国故事。

18000多年前,居住在珠江流域附近的百越人开始驯化栽培水稻,经过漫长的迁移传播,古老的稻作文化延续至今。对水稻生长环境进行交代时,《秘境广西》使用了大全景航拍:稻谷金光灿灿,成片的稻田层次分明,犹如水彩画一般。而呈现食物制作过程时,该片则使用了中近景,不仅从内容上建构了具有诗意的地域文化形象,还用风格化的视听语言营造了诗画般的意境。大光圈的特写镜头、慢速的移动镜头、逆光拍摄的手法配上抒情的音乐,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对美食的具体描写刻画则用特写,在将食材放大的同时又利用浅景深来增强饮食艺术的厚重感。

酸鱼是侗族传统美食,腌制酸鱼需要漫长的等待,但时间的酝酿是享受美食必不可少的过程。《美丽西江》第九集《米粉》用镜头记录了酸鱼的制作过程:刚蒸好的糯米饭油光晶莹、香气飘逸,被盐渍过的鱼肌厚肉紧,结实的木桶中铺满了鱼和糯米糟,腌制数月甚至数年后,酸鱼就有了糯米的香醇,而糯米则有了酸鱼的鲜、香、辣。普通的食材经过加工成为色、香、味俱佳的艺术化存在,人类的智慧让食物得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食物用无限多可能的形式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这种口味的延伸,隐藏了人类对收获季节的留恋以及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从采摘、捕捞到制作,最后呈现在餐桌上的美食,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正是这份参与,让美食具有了意义和情怀,它是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憧憬,也是家的温暖和对故乡的眷恋。“民以食为天”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生存哲学,与食物惺惺相惜,是因为人类感恩自然的馈赠。

最后是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底蕴。民俗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人所选择的生活模式和意识规范,它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而做出的先天选择,已经渗入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方方面面。关注民俗、描写民俗,能够让观众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仪式把握其背后的文化,进而把握人性的审美。作为中国的民间传统习俗,舞龙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心理情结”⑩。龙在民间传说中有着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能力,用舞龙的方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寄托了人民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广西宾阳的炮龙节上,人们在舞龙的过程中用燃烧的鞭炮和炮弹来助力狂欢,用“活”的形态来展示古老的民俗文化。

舞动的炮龙每年都会在大地上起舞、狂欢,舞龙的人往往赤膊上阵,即使面对的是万炮轰鸣,也不能丢龙而去,同时还要保证整条龙上下翻腾、舞动自如。为这一民俗文化做嫁衣的,是扎制炮龙的手艺人。扎炮龙是一个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手艺活,几根粗壮的竹子在扎龙人的手中变成了一条条栩栩如生的炮龙。这些结实、牢固、美观的炮龙身上有千年技艺的传承和对土地历史文化的认知及美好的祝愿,也有新鲜的、时代的元素注入其中。炮龙的银幕化呈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民风状态,同时也说明,尽管外部世界在飞速地发展和变化,但人们对民族传统的执着却从未改变。

“了解过去时代的人类行为,将使我们从中获得关于我们自身的许多新的认识。”⑪纪录片《美丽西江》第四集《村落》通过对黄姚古镇黑瓦黄砖的老宅、青石板铺成的弯曲街道、拱桥下长满青苔的假山的描绘,试图捕捉传统文明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黄姚古镇的古朴和人文底蕴的确通过画面、空间、声音和运动镜头呈现了出来,但更为深刻的是,它也开启了人们对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进行思考:面对现代文明和商业文化的冲击,黄姚古镇该何去何从?对河水的敬畏和崇拜该如何延续?遭遇现代文化强势冲击的传统文化该如何应对自身的危机?大量游客为黄姚古镇的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同时也污染了河水,打破了古镇的宁静。在河水中蜿蜒向前漂流的柚子灯,让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对时间的把握,这种把握能够削减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也能帮助人们确立未来的方向:只要对传统的执着未曾改变,和大自然携手解决冲突的问题,人类就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毕竟,只有依赖于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的生活才能富足和平静。

总的来说,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讲述广西故事,在习以为常的景观、食物、仪式活动中挖掘耐人寻味、不为人知的故事,能够让观众更具体地感知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广西的广袤大地上,山川湖海、各种各样的生物都藏有自己的秘密,窥探大地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而农民、建筑工人、厨师、渔夫等,都用自己的奋斗和耕耘,诠释着中国匠人的初心,以及对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从不停流变的历史中摘取中国的根,对它们进行文化的阐释、故事的讲述,能够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世界看到飞速向前的中国如何将传统和现代进行融合,让传统文化滋养自己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

注释:

①[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3.

②苏仁先.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2):43-45.

③陈旭光,范至忠.中国电影蓝皮书201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8.

④丁方.文化地理与精神艺术[J].艺术百家,2017(01):114-117.

⑤唐晓峰.阅读与感知:人文地理笔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32-33.

⑥周振华.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27.

⑦[美]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

⑧[美]W.J.T.米切尔.风景与权力[M].杨丽,万信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399.

⑨崔骥.电影·空间·建筑(Ⅰ):住在电影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78.

⑩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⑪陈勤建.文艺民俗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403.

猜你喜欢

秘境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秘境甘南
小十二秘境·方舟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水果秘境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秘境
秘境 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