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杂家性”主持人转向垂直领域的“专家”

2020-02-23朱晓杨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主播传统媒体

□ 朱晓杨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传统媒体主持人缺乏自我的精准定位

传统媒体的主持人从接受专业训练开始,便以综合素养的培训为主。发声训练、语音正音、语言表达、副语言训练……培训的目标是培养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可以满足任何一档节目的主持。

然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操作流程从来都是节目选主持人,而非为主持人专门设立栏目,主持人在内容生产链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方式使主持人必须成为一个“杂家”,对于各种知识都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皮毛,以便能迅速地理解和消化节目组提供的内容信息,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此以往,在各个类型节目中不停地切换,主持人缺乏自我的精准定位。所谓的主持风格也只是以服饰、发型等外在条件以及惯用话术的设计为基点。

在“你播我看”的线性传播时代,受众对主持人知识面的垂直深挖并没有特别要求,单位时间的线性播出也使得内容来不及让人细探究竟。主持人能一人兼任多档节目被认为是突出的“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垂直类专家型主播以语言表达专业化取胜

新媒体时代的内容展示是平行的,即同一时间无限量内容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同时上线,这使得内容的整理归置更加精细,强调分类化。“场景”思维的导入,正是适应于此生态布局。所谓“场景”,指的是人们行为发生的特定环境,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更注重时间、地点以及什么人会看什么,每一个账号从外化设计到核心内容制作,都有独特的标签,深耕某一领域,主打媒体传播“场景”,这是“分众”精细化的最早呈现。

内容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主持人(主播)的定位。在新媒体的“场景”意识中,主持人同样需要匹配于内容的专业度。比如美食主播对于美食知识的掌握;时尚达人对于时尚潮流变化的敏锐;唱作型主播不俗的音乐表现力,等等。受众既然在特定“场景”观看想要了解的信息,对于主播的阐述和表达自然有更多的专业要求。为什么要看?为什么要停留?这是当前每个主播在内容策划和专业发展上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中,受众对于内容有着更多的选择性。许多原本站在镜头后面撰稿的专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纷纷成为垂直领域的专家主播。他们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能更精准地捕捉用户的需求,从而可以实现精准传播,做到语言表达专业化,比以稿件二度创作的传统主持人的讲述更具有信任度。

例如红透网络的李佳琪成为网络带货量惊人的红人主播,1小时直播的时间,在他“oh my god买它买它”的诱惑下,几千万的销量简直是销售的奇迹,实际就是粉丝在他账号的场景中对于他的信任。有人细致剖析李佳琪的成功之道,发现受众对于他的第一认知是口红色号;第二认知是极其专业的美妆领域词汇表达。换言之,深耕于美妆具象的口红,让他成为业界权威、产品销售的风向标。但也有人说他已经拥有惊人的粉丝团队,未必在特定精分领域也能带动销量,但也有消息显示,李佳琪直播不粘锅的使用,现场“翻车”。在不适应的美食领域,他无法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最优化来展示产品,致使煎蛋出现粘锅的尴尬。面对突发状况也无法做出最好的化解,最终传播失败,个人信誉也蒙上阴影。这就是为什么新媒体上受众对主播的专业知识要求苛刻。

二、传统媒体主持人如何转向垂直领域专家型主持人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在过去以广告为主的领域出现式微。在新媒体的竞争和危机影响下,融媒体将是传统媒体占领市场的出路。融媒体本身就是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做到精准传播、精准到达,以赢得更多的受众和市场。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必将真正经历从“杂家型”主持人到垂直领域专家主播的转变。

(一)注重“人设”,选定方向

成为垂直领域的专家型主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主持人首先需要划定自己的“人设”,也就是划归赛道。既是对自身传播领域的设定,也是对自身性格的设定。新媒体内容和传统媒体相比,更为注重人的刻画,重点研究如何依靠人来引入粉丝流量,直接关乎效益的转化率,因此,新媒体中靠“人”去和受众产生情感交流是最为讨巧的做法。主持人和主播根据内容领域的划分,回归“场景”思维,以其为参考依据,设计自己的行为动作、脾气个性、衣着打扮、表达方式,塑造一个接近自己又符合“场景”需求的人格形象,并在视频中保持前后一致。

网络红人“李子柒”最初只是简单的团队,但他们参考了日本美食电影《小森林》,刻画了一个不善言辞但拥有众多生存技能和烹饪技巧的山村女孩,上山采食材、搬石垒灶、劈柴生火,这更像人们印象中神仙般田园生活的主角,团队不断地强化深耕乡村美食这个特质,并逐步加以剧情逻辑的创意设计,用细节打造这个人设性格的“李子柒”形象,使之血肉丰满,为观众所接受。目前她已经成为全网A级美食大V,成功的人设是“李子柒”最终赢得市场的关键。

(二)深耕领域知识,力求语言表达专业化

以前的“杂家型”主持人,需要训练的是知识的广泛扩容,横向增加储备,不用深度了解,以应对不时之需,减少主持人的知识盲区。现在垂直领域的专家型主持人的语言表达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不能停留于皮毛之间,必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录制过程中和受众实现畅通交流,在专业领域游刃有余,从容把控。与传统意义的备稿和背稿不同,语言的专业化需要主持人真正做到垂直深耕,学习相应知识,常态化扎根领域一线采风,接触相关专业领域专家,不断丰富储备,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美食节目为例,对于炸鸡,以往主持人会形容:“很好吃”“外酥里嫩”“表皮酥脆,鲜嫩多汁”……这样的大众体验度表述,如若没有极富创意的样式设计,在内容蓝海中绝无被人深刻记忆的可能。

可以这样说:“果然近220度的油温,锁住了水分,让外皮看起来金黄,咬起来酥脆,挂糊均匀,薄薄的外壳下就是鲜嫩多汁的鸡肉,应该是提前腌制,味道沁入鸡肉的纹理之中……”从看到咬,从外到里,形成一条动线,清晰地诉说,并且告诉受众为什么那么外脆里嫩,为什么那么味道鲜美,观众既能有所共鸣,又能有所收获,对于主持人的记忆自然深刻。

(三)主持人融入前期环节,充分参与策划,知晓全过程

主持人在内容把控上也需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这是由于专家型的主持人对于知识的掌握度有了较高的要求,单纯依靠编导给予框架搭建和串词文稿很难让其表述自然。因此,主持人融入前期策划是必要的。

在新媒体端较为出彩的主播,比如“李子柒”“办公室小野”“野食小哥”等,要么是项目初创期就是主播闯出来的,要么就是团队以主播为核心,完成前期策划。

策划期是内容逻辑搭建的过程,主持人的深度参与能使每个环节都拥有充足的语言词汇予以表现,能完全融入节目之中,有利于语言的创新表达,清楚地知道每个知识点与创意点埋在什么地方,如何清晰地传播给观众。在整个内容的串联表述中,让自己的个性自然地流露于节目中。

三、结语

传统媒体在向融媒体转变的初期过程中,主持人的转型同样在摸索之中,内容分类越来越精细化,也会使每个环节都趋向专业化,主持人走向垂直领域的专家是必然的趋势,虽是初始,但高速发展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并不多,主持人转型,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主播传统媒体
『人气』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中国蓝主播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我是小主播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