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路径

2020-02-23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发展

巩 坚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不仅需要提高自身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还要放眼世界,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和办学经验,从而提高我国地方院校教育质量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而采取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经过三十余年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对于地方院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地方院校自身办学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和意义

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顾名思义,就是在中国的地方院校与国外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交流双方的办学理念与教学经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资源,推动我国地方院校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无论是对于西方国家还是对于地方院校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吸收对方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的过程,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地方院校发展,对于西方教育也会产生一定启发。对于我国地方院校而言,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我国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地方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也会有所提升,从而促进地方院校学生成绩进步和能力提高,地方院校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在我国地方院校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发展,对于学生成长也具有积极作用。

(一)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院校是辐射一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机构,对于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办学对于地方学校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外课程设置、改进外国地方院校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地方高校中,地方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虽然近些年来进步很大,但是与我国其他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于大部分地方院校而言,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较差是影响地方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源质量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校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院校开展中外合办过程中,地方院校可以引进西方师资和部分科研、管理人员,与西方人员开展紧密的交流与合作,然后针对我国国情和地方院校自身特点,对国外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借鉴,从而推动我国地方院校的进步和发展。在学生培养上,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了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提高了学生竞争力,侧面上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实现,推动了地方学校人才发展。

(二)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对高校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办学水平的高低对于地方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地方院校的整体通病在于学校的办学水平不高,学术水平落后。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还处在建立初期,或者是多个地方院校合并而来,管理经验不足,学科教学能力有限等问题突出。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许多重点高校也开始与地方院校进行竞争生源和教育资源,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发展空间更加狭小,所以,要想让地方院校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让地方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拓展地方院校自身发展空间。[1]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种方式为地方高校引进了优质教学资源,也为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提供了优质教育管理理念,提高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竞争力。通过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地方院校的专业、学科优势,对于学生培养模式的改善也会提升地方院校的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地方院校的进步和发展。

(三)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提升地方院校教学能力的同时,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地区而言,地方高校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地方院校往往处于二线或者三线城市,有些地方院校作为该地区为数不多的高校,是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力。同时,如果地方高校抓住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机遇,可以引进西方先进的办学资源与管理经验,就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高质量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国外先进的学科和项目的引进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也可以在技术层面为地方院校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地方院校在技术上的发展可以为地方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对于自身办学实力的提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点高校牢牢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上都远远高于地方院校,同时,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也一定程度上低于重点高校。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外方师资和技术,对于地方院校的教学能力和师资队伍都有一定提升,地方院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提升地方院校的教学实力和知名度,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也会有所提高。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准备留学的大学生,满足他们去国外学习更多知识的愿望,从而留住国内优质生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时,地方高校对于我国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内容的借鉴并非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的加以借鉴并且让这些内容与我国地方院校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对于对方优秀的地方要学习,同时也不完全抛弃自身的优点,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促进我国地方院校发展,提高地方院校教学实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地方院校自身定位不清晰,导致虽然中外合作办学在形式上初具规模,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此外,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质量受师资力量所限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在办学模式上,我国地方学院办学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最后,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不规范,影响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效果。

(一)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办学定位不清晰,招生规划存在问题

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是该学校发展的方向和主要目标。我国地方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校项目,最终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优秀资源,提高我国地方院校教育质量,促进地方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但是在地方院校合作办学过程中,地方院校对于自身办学定位并不清晰,主要表现在地方院校低水平重复办学明显。许多地方院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重复率过高,而且存在盲目攀比、一哄而起和低水平重复现象。同时,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办学的地方院校层次并不高,主要力量集中在本科和职业教育,而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合作办学相对较少,不利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难以促进我国地方院校发展。此外,在招生规划上,由于各地方院校办学层次不同,在招生上对于学生能力、水平和分数也就不一样,地方院校由于在招生上竞争不过重点高校,在每年招生活动中都会出现招不满现象,由于招生人数不满,降低入学要求成为最直接的招生手段,但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中外双语教学对于部分学习基础较差,水平较低的同学而言存在一定问题,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终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地方院校合作办学过程中,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由于准入标准的差异,部分外方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不高,外教质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外籍教师往往是短期集中授课,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习外方授课方式的中国教师,此类短期培训很难取得实际效果。[2]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教师与西方教师无论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这会导致学生对于外教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不太适应,所以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外教的中国化问题。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比传统本科教育课程难度更高,情况更加复杂,对于教师教学水平要求更高,所以在本土教师培养上也要更加努力。此外,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还应承担引进国外科研成果的重担,这些都需要强大师资力量做引领,所以,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发展

优秀合理的办学模式不仅对于地方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地方院校合作办学过程中,单一的办学模式也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成效的关键因素,地方院校的合作办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选择范围较为狭窄,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两种模式,“双校园”模式和“专业归口式管理”。所谓“双校园”就是让学生在国内和国外两个校园进行专业学习和生活,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节约了学生的培养成本,而且课程对接相对简单,但是前期课程较为基础,后期涉及到相关科研成果教学,则不利于我国地方院校对于教学技术、教学手段以及科研成果的引进,不利于地方院校在教学能力和科研成果方面的发展。“专业归口式管理”就是指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据专业的不同归到所属院系和班级,由院系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需要打破原有的院系框架,操作方便快捷,缩短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的筹备时间,但是,这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也存在双方课程衔接不恰当,课程管理上出现断层,学生课堂管理混乱,而且在地方院校与外方学校也存在沟通问题。每一种合作办学模式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开发多种办学模式,让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自身需要进行选择,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四)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上政策制定模糊,监管不规范,影响合作办学效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文件已有二十余项,但在具体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并不能用已有的法律法规加以解决,反而对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产生了一定阻碍。良好的办学政策不仅有利于地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很多政策都存在制定落后于现状的现象,这类政策不仅缺乏前瞻性,也不利于地方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在这种政策和法规指导下,教育部门的行政效率下降,使得地方中外联合办学效率低下,同时,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监管不到位也是影响地方院校合作办学效果的重要原因,部分地方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受经济利益驱使,忽视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公益性,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牟利,不仅不利于地方院校发展,而且阻碍了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提高。[3]

三、提升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主要路径

科学恰当的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以提高地方院校的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地方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要明确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定位,在招生问题上要提前布局;其次,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采取措施引进国外师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地方院校发展;此外,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合作办学新方式,促进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最后,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督管理体系上,要加大力度,促进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一)明确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提前布局地方招生规划

清晰明确的办学定位是地方高校办学成功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在我国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大部分地方院校都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效果上与预期相去甚远。对于大部分地方院校而言,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模糊,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不仅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不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针对办学定位和招生问题地方院校应该找准自身优势与长处,在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过程中,既要吸引国外优秀大学与我国地方院校进行合作,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找准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学习西方大学的优势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促进我国地方院校发展。在招生问题上,地方院校要提前做好布局和规划,在招生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邀请外方学校共同参与招生工作。同时,对学生外语水平也要着力提高,帮助学生熟悉外教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促进地方院校教学质量的发展。针对某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要尽量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外语技能,保证学生在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掉队,不影响教学质量。

(二)提升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队伍整体规划水平

在我国地方院校中,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是阻碍我国地方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地方院校首先要在准入标准上严格把关,对于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聘用的教师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引进的外籍教师除了要学识渊博,还要品行端正,不得向学生在课堂上传播偏激的西方文化,也不能有不良的政治意图。对于教学内容上,引进的外籍教师必须按照约定授课时间完成规定内容教学,保证学生发展。对于地方院校教师而言,首先要对教师进行职前培训,达到培训标准后方可入职,对于在校教师,要多开展学术交流会,推动地方院校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同时,选派一些教师到国外各大高校进行学习参观,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最后,对于中外合作办校的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多加了解,吸收外籍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促进地方院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探索多种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在办学模式上,我国传统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过于单一,不能让每个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变通。所以,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探索多种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促进地方院校发展。就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而言,校校合作、引进外方的办学课程、由外方派遣或招聘部分教师等形式,在“1+3”“2+2”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外合作办学经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例如:国内实习、国外实习、在合作项目领域上逐步拓宽,等等。[4]此外,在合作过程中,各地方高校应找准自身优势和定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拓宽地域覆盖范围,让地方院校中外合作更加广泛,创新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新形式。各个高校应该充分发现自身的长和优势科目,吸引国外院校真诚合作,而非仅仅吸收西方院校的培养管理方式和教学内容。

(四)优化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督管理体系

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办学管理体系和制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前提,针对我国地方院校合作办学现状,首先要制定具体的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监督政策,同时还要积极落实。目前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政策法规虽然数量上不少,但是仍然缺乏连贯性、及时性和创新性。要想优化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督管理体系,就要在监督体系中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以及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在审批办法上尽可能做到量化,针对院校在审批中出现的问题,要给地方院校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促进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在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上,国家需要考虑制定鼓励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例如,对于开展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进行鼓励,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院校的活动也要进行鼓励,积极引导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使地方院校的科研成果服务于地区经济,双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