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0-02-23梁冰倩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师德师高校教师建设

梁冰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0)

深入贯彻和落实高校教师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打造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教师队伍,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的重大历史课题,是直接关系到全面提升青年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对高校教师承担的历史使命、职业素养、信仰担当、师德师风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时代,高校教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主力军的培育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办好思想理论政治课的关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出席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1]因此,我们必须注重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使其永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的鲜亮底色,切实履行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对更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和新要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也同其他各个领域一样,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师也出现了一些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情况,形成了这一阶段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特有的一些阶段性问题,这些构成了对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同时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偏颇

理想信念既是精神之钙,也是成为新时代合格高校教师的基本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2]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名高校教师前行路上的指路明灯,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的前提条件。然而面临着当前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有的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出现了巨大偏颇,未能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国家责任和历史使命,未能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前途命运联系上一起,未能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动摇政治立场,对党的认识不足。有的高校教师政治敏感性和是非辨别力较低,在课堂教学和一些公开讲座上不负责任、信口开河的散布一些不利于党和国家的言论,或者随意对一些热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从而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建立;有的高校教师不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信鬼神,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和思考;有的高校教师不关心政治和社会事务,常常以一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自居等等。因此,需要加大理想信念的宣传力度,让高校教师都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3],才能把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培育为实现伟大梦想的正能量。

(二)职业素养弱化,存在功利性倾向

爱岗敬业是对人们从事某项职业的一个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教师作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承担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时刻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更应该让自己在恪守职业规范、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品德修养、增强综合实力上下功夫,更应该坚持做到以知识扎实立学、以高尚师德立身,使其可以担当起培育一代又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终身奋斗的有用人才的使命。然后,在市场经济运行出现多元化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教师经受不住金钱利益的诱惑,在立德树人这个教育平台上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获得感,把更多时间放在能给自己带来明显收益性的事情上去,进而导致基本功夫不扎实,职业素养弱化,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倾向。有的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不熟悉,不能形成良好的逻辑框架,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也有的老师讲课缺乏激情和活力,照本宣科,在课下对学生提问的问题敷衍了事,未经详细思考便忙于应答,没有做好教师“解惑”的工作;还有的老师未能及时更新知识库,一些思想和关于一些重大事件的论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和提法,但这些老师仍固守已有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转变,仍像学生灌输一些不合时宜的概念和思想,缺乏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有一些教师以功利化为直接导向,轻教学而重学术,大部分时间不是放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而是放在一系列课题申报和论文发表等有利于自己评职称的学术研究上;更有些教师,为了满足自己职称评定的需要,在论文撰写方面存在着抄袭、造假、一文多投等严重的学术不端现象,“窃取他人教学成果,剽窃或篡改他人学术观点的现象时有发生”[4]。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弱化,不利于高校良好师德师风的建设。

(三)育人意识淡薄,师生关系冷漠

高校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做好育人这一项春风化雨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出于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育人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冷漠。部分高校教师不能把党的教育方针自觉的贯彻到教书过程,认为自己只讲授该讲授的业务知识便可,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未能从情感上关心学生、及时正视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部分高校教师只是按相关要求按时上课,但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迟到、旷课、早退、玩手机等现象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未能树立良好的课堂纪律,从而不利于课堂秩序的正常维护;还有的教师不注重自己师德仪表的建设,言语穿着随意,“过分放纵自己的行为,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甚至违法乱纪,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5],未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等等,这些教师育人观念都十分薄弱,对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有些教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不能够完全认识,更别说私下里敞开心扉的谈心,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师生关系冷漠。这些问题都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补齐的短板。

二、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新时代,导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以上问题是由各个方面导致的,既有整个社会大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有学校体制机制设计不合理带来的影响,更有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带来的一些影响。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范围也不仅只是停留在经济方面,而是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把世界上具有不同发展历程、价值观念和文明程度的国家纳入到一个体系之中,使各国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局部地区,让各国在相互交流中寻找更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技术和经验,从而促进各国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浪潮下,在各国相互融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从中吸取了师德师风建设的营养和精华,使我国高校教师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吸收新的学科知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但同时也给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全球化加剧了世界上不同文化观念、不同思想道德观之间的冲突,同时也把西方的一些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利益至上的思想带入到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去,动摇了高校教师正确的职业立场,让部分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弱化了国家和集体意识,还有的高校教师只追求功名利禄,职业素养弱化等。其次,我国社会转型期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对高校师德师风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旧的道德观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步形成,面对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价值观念的交锋,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迷茫和困惑,当然也包括高校教师。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出现混乱的情况。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体制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关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在各个场合发表关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讲话,但我国仍存在高校教师评价、激励、奖惩等各方面的机制不够完善,对党的有关政策文件执行不畅的现象,从而导致高校教师队伍活力不足、教育水平低下。一方面由于有些高校领导流于形式,虽然意识到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但仍较多的注重学校的经济效益和整体评定,把高校教师的奖惩和人才评定与科研成果挂钩,把学校大量的财力物力都花费到科研成果上,不注重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只停留在口头和理论层面上,缺乏执行力。由于高校领导对师德师风采取不够重视的态度,所以也无形中导致高校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冷漠情绪,导致高校教师不得已只注重科研成果而忽视课堂质量的提升。还有的高校对教师设计的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对所有学科的教师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对待,而没有注重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而对教师提出的不同要求,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不利于高校教师积极性和专业技能的发挥,还有的高校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但由于其内容太过笼统,方式方法较为落后,缺乏先进性,未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管理方式,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约束,导致这些规章制度在实践中无法具体落实。这些不健全的体制机制严重影响了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

(三)部分教师对加强师德师风主动性不强

根据唯物辨证法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知道,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是起到加速或者延缓其进程的作用,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一个条件,内因才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虽然出现以上问题受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部分教师对加强师德师风主动性不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教师在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立场不够坚定,动摇了先前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术成果以及社会分配等方面,过多注重物质利益的获取,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而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认识出现了偏差,未能意识到教师这份职业带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未能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未能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6]的深刻道理,未能很好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认为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就是看自己科研成果有多少,而不在乎师德师风,师德师风的建设跟他们并无关系,只靠法律和一些规章制度就可以了,自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主动性不高。有些教师虽然也意识到自己从事职业的崇高性,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还有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各方面压力下,当自身利益和教师道德行为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时,仍会以自身利益为主,把教师道德规范搁置一旁。可见,教师自身加强师德师风主动性不强是导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策略

上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若仍忽视不管,对这些问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监管,势必会影响教育事业整体质量的提高,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需加强理论学习涵养师德师风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前提条件,新时代教师已经不仅仅扮演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一项角色,他还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高尚品格养成和爱国主义精神孕育的引路人,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有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而这一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则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学习什么样的理论,践行什么样的理论,决定着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和质量,是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紧紧抓住理论学习这个首要环节,打牢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根基。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用这些来加强理想信念,筑牢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根基;其次,加强理论学习,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灵活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更好的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加强理论学习,还要不断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只有真正弄懂我们从哪里来,才会从对历史的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才不会受到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才能更好的承担起教师立德树人的这一神圣使命。总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广大教师必须带着感情学、带着问题意识学、带着强烈的责任担当去学,并自觉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行动,以学习进步促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这样就可以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涵养师德师风。

(二)要完善有关体制机制提升师德师风

要想保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朝着良好的轨道运行,就必须有合理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合理的体制机制可以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保驾护航,指明前行的正确方向,也可以作为教师日常晋升的评价标准。因此,必须建立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有利于高校好教师脱颖而出的评价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管理、科研成果、服务等各个方面,从而扭转不科学的教师晋升评价机制。首先,完善教师准入机制。高校教师作为青年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人,这一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扮演知识传授者、道德示范者、服务管理者等多种角色,同时也必须成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协调者,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和高尚的道德,高校在引进教师时,应从多方面对引进的教师进行考察,特别是严把入职教师的道德水准和个人品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确保把专业知识扎实和师德水平也高的教师引进到高校教师队伍,确保教师准入考核体制机制的严格化和规范化。其次,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应从多维度出发,把教师在上课质量、师表塑造、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育人等方面的业绩综合起来加以评定,而不是以科研成果衡量一切,提升育人业绩所占的比重,同时在各类评比中,应该坚持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增强教师在各类评比材料中申报的自觉性,抵制一切虚假和学术不端的行为。最后,完善教师监督制度。高校应该把教师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建立由高校领导者、广大学生群体还有社会群体组成的监督小组,对教师日常的师德师风进行监督。由于教师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且带有自主性,这就需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外部督促教师的师德师风,最终促进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

(三)强化教师主体促进师德师风

高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从而为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有利条件。“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2],因此必须充分激发教师这一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从源头上促进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应利用好榜样的力量。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遵循典型示范、榜样引领的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利用榜样的力量,把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涌现的爱岗敬业、恪守职责的生动案例借助于开表彰大会、新闻报道等方式进行大量宣传,充分弘扬在这些先进典型身上体现的优良品质,实现对广大教师的再教育,让其内化于行,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提高教师主体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教师培训,把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到高校教师成长和进步的全过程,让广大高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7]广大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更宽阔的理论视野,不断更新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体系的新认识,也通过培训熟悉相关的教育法规和党内领导人对师德师风重要的讲话,提高高校教师对加强师德师风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养成安贫乐教、爱生育人的良好作风,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最后,引导高校教师加强实践。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想政策、高喊口号的阶段,最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唯有真抓实干、脚踏实地,才能切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做出好成绩取得真实效,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因此必须引导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的活动中自觉做好师德师风的要求,要自觉躬行于实践,坚持在实践中积极、主动的增强师德师风。

高校师德师风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关系到人们对更好教育期望的实现。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意识到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意识到导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出现问题的因素的复杂性,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个永恒的课题,常抓不懈,并以增强理论学习涵养师德师风为切入点,通过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统筹联动,最大限度提高高校教师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校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师德师高校教师建设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组织人事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教职工音乐活动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影响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