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及对策
——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视角

2020-02-23施冰芸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生代英语专业中华

施冰芸

(广东东软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前言

在英语教育学界,文化与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可溯至20世纪80年代[1]。在此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影响,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大多囿于语言形式的讲授,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所幸的是,随着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相关联系的认识逐渐深入,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可取代性[2]。文化教育作为英语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自此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然而,现行国内英语专业文化教育普遍存在文化失衡现象,即目标语文化——英美文化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母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常常沦为附庸,导致相当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失语,即在跨文化交际中作为交际主体却难以准确表达某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3]。对于此类“中国文化失语症”(Chinese Culture Aphasia),我国著名学者王守仁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强调,我们在熟悉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民族特色和文化身份”[4]。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与主流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辰,自古无愧于立足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实践积淀而成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长期以来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着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智力支撑,深刻而厚重。即便历经时空变幻,依然风雨如磬,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其时代价值至今不容抹煞。

时下,经济全球化的洪潮席卷而至,世界文化格局也随之日趋多元。在与西方文化思潮的交汇与博弈之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固守的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核心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新生代大学生恰逢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他们极易受到影响乃至误导,导致价值选择趋向产生偏差及主流意识形态信仰发生动摇。作为新生代大学生中的特定群体——以英美语言文化为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认同更是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因为专业学习的缘故,该群体普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弱化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认同。

何为文化认同?就微观层面而言,文化认同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将特定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内化于自身心理及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地将其作为评价事物、规范行为标准的动态过程[5];就宏观层面而言,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软实力的有机构成,也是增强民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题中之义。换言之,文化认同之于个体成长犹如舵之于舟,指引其方向;之于民族国家发展,犹如翼之于虎,于内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于外提高吸引力。

众所周知,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平等的。这种交流的双向性和平等性要求我们既要尊重目的语文化,又要重视母语文化,不可偏废任一端。如果偏居一隅,置母语文化于无形,忽视其渗透与融合,最终只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低效甚至失败。鉴于新生代大学生终将代表中国未来的知识阶层,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文化认同必将引领今后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而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更是肩负国际交流的历史重任,因此,其主流文化认同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主流文化认同与翻译能力培养”业已成为英语专业教育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

(一)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本研究于2019年6月自编《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主流文化认同与翻译能力调查问卷》(详见附录)在全国各地30所院校(包括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中展开调研。问卷共18题,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认知、意识形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英汉互译等。题型包括不定项选择和填空两种。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0份,问卷有效率为90%。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可知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情况如下:

1.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基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81.25%的受访学生表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主动学习态度;85.01%的受访学生认同目前世界各地掀起的“孔子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孔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孔子热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等诸多合力取得的综合性胜利。而85.01%的高比例也足证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持认同态度。

2.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整体认识,部分领域认知极度匮乏。

书法、国画、国乐等展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创作才艺,包孕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蕴,历来被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掌握传统文化特长不仅可以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还可以陶情冶性,健身养心。然而,85.34%的受访学生不具备书法、国画、舞蹈、民族乐器演奏等任一传统文化特长;拥有某一传统文化特长者仅占6.25%。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印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表达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今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庆祝传统节日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本次调查问卷中,47.75%的受访学生表示不知道“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对应哪三个中国传统节日;知道者仅占5.8%。由此可见,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整体认识,部分领域认知极度匮乏。

3.绝大部分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政治制度方面仍存在认同困惑。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全方位面对和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时代赋予这一群体的历史重任。在本次调查中,对于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张扬和英雄主义,中华文化信奉中庸之道和集体主义,75%的受访学生都予以赞同。无需赘述,独木难成林,单丝难成线。一方面,高举集体主义精神的旗帜,深刻理解集体的伟大价值,在集体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另一方面,努力践行英雄主义,胸怀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不甘落后,勇于创新创造,勇往直前,正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的不二之道。据此,本调查有理由断定,大多数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业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与此同时,49.81%的受访学生表示“部分同意”西方民主法治制度优于中国,0.06%则“完全同意”此说法。众所周知,西方民主政治在过去300多年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内在政治逻辑的局限性导致其劣势渐显。相形之下,中国民主政治逻辑却具有科学性和时间性的先天优势,其优越性正日趋突出。由此可见相当部分的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政治观念相对模糊,政治信仰有所缺失。

4.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认同西方传统节日及西方文化产品。

近年来,洋节日备受新生代追捧,西方文化产品也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固然不乏商家炒作,但文化认同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譬如,同样是情人节,68.31%的受访学生倾向于庆祝西方情人节而非中国七夕情人节,15.46%认为两个节日差不多;49.08%的受访学生倾向于观看含有较多西方元素的电影,31.26%认为电影含有中国元素或是西方元素都无所谓;43.75%的受访学生喜欢阅读现代网络小说,喜欢阅读中国传统文学者占25%,喜欢阅读外国文学者占18.75%。

5.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视自行上网搜索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对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58.05%的受访学生选择“自行上网搜索”,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教师课堂讲授”(18.75%)、“向前辈请教”(20.34%)及“其他”(2.86%)。可见新生代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同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基于信息技术视角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对策

把脉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本研究认为,其根源在于主流文化认同弱化,而要强化主流文化认同,提高翻译能力,借信息技术化之东风,可从汉语文化负载词微课资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通识课慕课做起。

(一)典型汉语文化负载词:微课资源开发

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文化内涵词。此类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烙刻着深刻的地域和时代印记,肩负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神圣使命,自古以来便是翻译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重点和难点。又因为文化负载词往往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我有你无的特质,又注定了文化负载词永远都是跨文化交流中难以逾越的藩篱。前文所及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正是翻译中对文化负载词无能为力的典型表现。

在中华民族无限接近伟大复兴的今天,随着中华民族全方位的进步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日益为西方人士所关注、了解、熟悉和接受。文化输出正值其时,恰逢其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让西方受众“听得见”乃至“听进去”,是处于历史进行时中的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认为,在本科英语专业的教学视角应该从单向的英语语言文化转为英汉语言文化的互动。具体而言,可以尝试将常见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尤其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制作成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微课,分门别类,生态范畴、物质文化范畴、社会文化范畴等等,自成系列。孰可译孰不可译,孰直译孰意译,或探溯词源,或阐释译法,或解析语用,或英汉对比,或问题引导,或任务驱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加上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炼,教学设计精细,学习针对性强,认知负荷适量适度,且直观、形象、生动,较之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微课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负载词系列微课宜作背景知识处理,换言之,其播放不必局限于课堂。众所周知,常规教学中,教师统一的授课进度与学生参差的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与生俱来,难以调和。教师无法同时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然也就难以有效促进所有学生的同步发展。试想,对于典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基础扎实者对相关知识早已了然于胸,基础者一般者可能一知半解,而对于学困生而言,即便课堂播放、教师讲解,也可能是茫无头绪。总之,课堂统一播放容易造成课堂信息量下降,节奏拖沓,令教学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安排学生课余自学,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自行处理,或反复看,或跳跃看。课上教师可通过针对性测试和提问,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确保落到实处。这样就跳出了课堂四十分钟的窠臼,也使学习发生的空间由教室扩展到任何可以收看微课视频的地方,大幅度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又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实践经验等不尽相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可能相差甚远,故宜按照具体学生具体学情分开录制微课,比如可以选择英文或中文讲解,英文讲解可以选择配字幕或不配字幕,不配字幕的英文讲解可选择常速、慢速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可以说,文化负载词系列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学习帮助,符合信息化时代学生随时、随地、随需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对学困生意义尤为重大。通过反复观看特定的知识点讲解片段,学困生可以理解、吸收每一个细节,达到知识吸收的最大化,这就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得到了贯彻,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通识课:慕课平台建设

与微课助力于翻译教学相仿,慕课的规模性、开放性、自主性、实时交互性等实践指征同样能够为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强化与翻译能力培养所用。

前文已经论及,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其能够准确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在大力夯实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让其从本质上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应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弱化其对英美文化的盲目崇拜;应将英美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机统一起来,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效度。因此,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囿于英语语言和翻译技巧本身,而应该兼顾汉语和汉语背后的文化。因为只有了解本土文化,深化对本土主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在翻译实践中更准确、更充分地传达和再现中文文本信息。从这一意义而言,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通识课的慕课平台不失为促进主流文化认同及翻译能力培养的不拔之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丰厚,传统线下通识课课堂难以言尽其详。慕课大范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在线课程宜以经典文本为据,以古今案例为辅,汉语解说,附以英文字幕,同时注意提供中西视角,消除学生认知偏差,让学生在先贤与原典的指引下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余,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汉英互译水平,一举多得。学生则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我管理学习进度,作业也可以通过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较之传统课堂更为显著。

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本文相信,“中国文化失语症”将不同程度地得到缓解、减轻,加之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该症状或将痊愈,不复作为普遍现象而存在,而仅仅成为个别翻译学困生的难题。

结语

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子已然迈出,如何在“走出去”的基础上“走进去”乃至“融进去”,如何消除未来国际交流主力军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需要每一个英语高等教育领域从业者树立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先进理念,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强化主流文化认同和提高翻译能力兼而有之的科学、优质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乘风破浪。

猜你喜欢

新生代英语专业中华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