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2020-02-23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41

建筑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船政肌理特色

高 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1)

1 项目概况

某船政特色文化街区项目位于我国船政文化城的中心地带,马限山山体东侧和马限山公园南侧闽江滨江区,其滨江部分为某船厂船政遗址,是我国近代船政的诞生之地,用地面积 86 929.4 m2。1866 年(清末),闽浙总督左宗棠于福州马尾罗星塔一带创办该造船厂旧区,区内保留了大量的历保建筑和工业遗存。其间融合的爱国自强、崇尚科学、开放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血脉延续至今,给予独特的时代以教育价值。面对街区内涵的文化价值与资源禀赋,我们需要秉承“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内在的文化和文脉作出梳理和回应,动态协调船政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发扬船政文化与城市更新的关系,运用船政特色文化激活街区的山、水、建筑,使区域焕发新的活力。

2 项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功能不完善

随着该造船厂厂址更新,旧厂区现存的旧办公楼、旧车间、公园街区等作为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在功能上无法适应城市发展新的需求,存在相关文化、娱乐、服务等功能与配套设施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未能与马限山周边已有的圣教医院、马限山英国副领事馆等船政历史文化场所形成联动。

2.2 整体环境不佳

街区依临闽江,背靠马限山。周边生态环境优越,拥有天然的山水生态景观。但因旧船厂工业长期停滞,如今破败萧条,阻断了青山绿水之间的城市生态廊道,街区内部整体环境不容乐观。

2.3 老建筑保存差

由于历史原因,区域内留下的老建筑保存状况较差,大多出现老化和破损情况。

2.4 交通系统不完善

区域内原有多家单位,这些单位各自为政封闭管理,形成一个交通网络末端,导致整个区域之间相互阻隔。

3 更新策略

3.1 体系的构建与功能的组织

3.1.1 体系的构建

特色文化街区的更新应先明确设计对象的实际情况、使用者对现状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望。主动将空间设计与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出有针对性的更新策略。重点考虑区域功能的完善、交通流线和生态建设,在街区构建合理、完善的更新开发体系,将其与城市的发展融合联动,推动城市文化传承与城市历史地段的复兴,真正实现特色文化街区的活化再生和持续发展。

完整的船政特色文化街区的更新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为目标,寻找老城记忆,综合整治梳理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文、建筑与历史的关系,传承船政历史文化,展示古城风韵,塑造福州特色。结合城市修复打造现代化综合活力区域,带动整个船政文化城,打造具有船政文化特征、文脉传承、地域特点的特色文化街区。

3.1.2 功能的组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文化街区的功能以及相关设施等出现落后、不符合时代需求等情况。因此,在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过程中,也要完善街区必要的公共服务功能和相关的基础设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和时尚追求。

在文化街区和城市的联动发展中将历史街区原功能进行合理的置换,以满足城市内居民对文化街区的使用需求。调整街区业态结构,植入文化展览、商业服务、公共休闲等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与周边互补联动,协调发展。打造更具街区活力,集船政文化传承、商业旅游、休闲娱乐和文化创意为一体的船政文化特色互动滨水空间。

3.2 交通游线的通达

根据街区现有历史遗迹的分布状况,明确各区域情景商业购物、滨江休闲观光、船政文化体验等新功能的结构关系。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修补合理的街区游线,将各个功能片区通过慢行系统有效地联系起来,以提供街区交通的便捷性与舒适性。

在交通游线的统筹设置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确保各区域功能相对独立、完整。

(2) 主体游线串联各功能区域,避免相互间的流线交叉。

(3) 船政特色文化展示应相对集中,以保证独立形成的展示点位贯穿在整个游线之中。

(4) 优化街区交通格局,道路分级划分,界定主干道、次干道。

(5) 设置集中停车场,人车分行。合理利用道路两侧节点空间,设置观景休憩区域,增加街区内部的标识导向,提高游览空间的便捷可达与安全性。

(6) 融入“慢生活”理念,结合山地、河岸、建筑等要素,完善“街区慢行交通体系”,形成一条串联山体、滨水环境的慢行绿道。

考虑到街区中马限山山地和闽江滨江的区域关系,在现有山体道路与滨水步行景观带间通过街区内慢行系统与登山道路的集合,建立起造船厂与马限山之间的空间文化联系,形成立体化的道路系统,串联起街区滨江步道、特色街市、游艇码头以及山体步道整体景观。

3.3 基调的统一和形式的多元化

3.3.1 肌理的延续

从整体考虑,对构成街区肌理的建筑、街巷等众多要素整体更新,结合城市上位规划,将街区的建设与城市整体系统融合起来,确保整体长远发展。具体如下所示。

(1)文化街区依山就势,就是顺应原有的场地肌理。

(2) 在文化元素方面,保留和利用街区有价值的建筑材料、构件等文化元素,用于展现更新街区的历史风貌。在细部上,提取、解释与运用船政文化传统符号,凝结与展现特色文化街区整体环境风貌,使人们产生共鸣,唤醒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3) 根据史料记载,在街区的建筑、街巷墙面地面、山体崖壁中,保留一些老字号、老物件、老故事的印迹。其中船政文化故事地面浮雕小品,崖壁浮雕小品,采用新兴的混凝土压模造型技术完成,凸显文化艺术之美。

(4) 在建筑整体的基调方面,该文化街区建筑遗存多为欧式风格,造型以船政文化元素为基础。在建筑色彩方面,红墙、青砖、灰瓦构成了船政文化建筑褐红的主体色彩与灰色、白色的辅助色调。对于有保留价值的老旧建筑,依据建筑尺度、形式、色彩、风格等,仅对建筑内部进行功能与设施的更新改造,植入博物、创意产业等功能,顺应原有的场地肌理,增强街区的复合功能。对于影响整个街区美观和城市界面的建筑给予拆除处理,增强街区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3.3.2 传承与时代的有机融合

以“活态遗产”的视野看待船政文化遗产,加深对船政文化的整体认识。对环境设计“最小干预”,增设的环境元素应与街区的现状肌理协调,同时体现重塑历史美和建构时代美。

在建筑更新方面,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建筑理念、技术和风格相互碰撞。设计通过提炼欧式建筑元素,结合现代建筑语汇表达,在突显船政风格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向现代风格过渡,体现船政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将船政的历史与未来完整地展现给来自全国、全世界的游客。

在特色街区 3 个功能组团中,入口服务组团在船政风格基础上穿插玻璃等元素,体现历史文脉与现代时尚的融合。滨江休闲组团传统建筑通过透明与半透明空间的打开,将江景与步行街、画室、美术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休闲、文化等实质功能的无遮挡滨江步道。船坞文化组团中建筑与坡道结合,形成展示、观景建筑特征;结合浮码头功能的置换、滨水湿地的修复和游船码头改造,融入文化博物,形成别具一格的滨江体验。依托这些极具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实体建筑,并结合现代技术,激活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再现历史空间,构成独特的真实的街区视觉环境。如建筑与船政特色文化街区的“故事情节”相结合,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属性,构建环境的叙事效果。协调新旧关系,使人们在空间上直观体验和感受到历史氛围、传统美学以及现代感。

1869 年 9 月,中国第一艘千吨级木壳蒸汽机兵船“万年清”号建造完成并试航成功。在入口综合服务区的船政文化水幕景观广场中,以中国第一艘兵船“万年清”号为依据,小比例复原构建船体部分龙骨、桅杆、风帆,与喷泉水体组合展现乘风破浪的“船脉”活体之姿。该景以抽象的简约实体来表达,全面、清晰地展示出马尾船政从无到有的中国造船工业艰辛发展之路,展现辉煌的船政海防建设历史,体现出时尚的设计手法与审美价值。

街区借助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全面快速地传递丰富的船政文化与现代服务信息。搭建智慧街区,吸引公众参与, 寓教于乐,促进传承。

3.3.3 形式的多元化

从文化街区来看,既需要多样的历史文化来提供精神享受,同时也需要多样的商业服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遵循需求多样化和综合性的原则,引入功能多元,符合现代生活和长远审美情趣的建筑、娱乐休闲场所等。同时塑造街区多样化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气息,提升街区空间的舒适性和当地人乡情的归属感。在寻求文化价值获得文化上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的同时,实现历史真实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平衡。

3.4 环境的提升

3.4.1 建成环境的修补

传承街区船政历史文化及船政工业遗迹,和塑造富有特色的文化街区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延续街区环境肌理。因此,在马尾船政特色文化街区总体更新改造中,首先对马尾船厂船政主遗址区原有的城市肌理进行分析,对遗迹的现状建筑、码头、雕塑、道路、山崖垒石等逐个梳理,尊重和强化有价值的文化风貌,以此为基础,延续和营造良好的建筑、崖壁、步道、河岸等街区环境与风貌。如街道空间,在延续采用原有厂区青石铺装肌理的基础上在地面嵌入讲述船政人物及故事的福建砖雕,街道灯具、标识采用船舰桅杆形式,休息座椅采用老船木的肌理,以彰显船政文化特色。

3.4.2 历史文化环境的修复

周边的造船厂、圣教医院、英国领事分馆、绘事院等建筑实物,见证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近代新式海军的兴起,和东西方文化开放交流、自强固防的勇敢实践,表现了特有的船政文化内涵。依托周边现有遗存的船政文化要素修复更新船政特色文化街区,将零碎的记忆整合成为整体的标志,重塑船政文化空间形象和氛围;以沉浸式的船政文化体验,引导人们感受空间氛围,获得场所认同感。

3.4.3 生态环境的修复

充分考虑生态效益,注重植物、风貌、地域文化延续性,凸显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人文特色。通过对船政文化街区马限山及造船厂临江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建立起青山绿水之间的生态联系。对工业污染土壤进行改良;在保留造船厂原有的古树名木的基础上,濒临闽江增加一些滨水特色的柳树、榕树,与灌木、草地结合;马限山坡地结合原有大树,丰富崖壁藤蔓植物与林下多层次花灌木组合,丰富街区景观效果与修复生态环境。通过山体、河岸、道路与绿地的绿化营造、生态重塑,构建完善的区域化与网络化结合的生态系统,使文化街区融合在滨水绿带与马限山生态林带之中,形成以马限山为核心的生态绿地网络。

4 结 语

本文以某船政特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街区的现状、问题及船政文化内涵,探索城市文化街区的更新策略。在更新中,一方面要做到对遗产空间整体的物质环境改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做到船政文化精神的传承,提升城市人文精神。秉承“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对船政特色文化街区在体系上的构建、功能上的活力转换、交通游线的组织、肌理的延续等,实现环境、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上的修复与传承,以塑造其多样的活力、审美意趣和生活氛围,对游客有足够的吸引力,达到城市与街区更新的可持续联动。

猜你喜欢

船政肌理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完美的特色党建
船政文化对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