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边疆学的新时代特征和知识原理*

2020-02-23吴楚克赵环宇

关键词:马克思时代国家

吴楚克, 赵环宇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把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放在国家重大改革的前沿位置,深度构筑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新的时代必然孕育新的中国边疆学思想,也必然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边疆学的知识原理。

一、新时代特征对构建中国边疆学的要求

第一,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开放的边疆意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抵抗外侮、救亡图存的伟大胜利。但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仍然面临域外敌对国家干涉、颠覆、分裂的现实威胁,边界领土争端挑起的冲突和反击,因此维护国家的生存权是当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心。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融入世界,传统安全威胁下降,维护“陆路边疆”已经不是问题的核心,边界防御越来越转向边界疏通,而空疆、海疆,海外权益和网络疆域越来越成为国家利益管控的重心,日益成为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边疆新内涵。新时代到来引起边疆内涵的重大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在边疆意识上采取开放态度,用立体的纵深的边疆意识取代平面的线性的边疆意识。这是新时代中国边疆学面临的最大变化。

第二,中国边疆学是时代的产物,不是主观思考或者人们呼吁的结果。时代是思想之母的涵义是人们感应时代要求而提出新的学科构想,马大正等老一辈边疆学者就是感应新时代要求,最先提出构建中国边疆学。这和政府层级是否提倡没有直接关系,也与那种认为“没有中国边疆学并没有妨碍事物照样发展”不是一个问题,更和那种认为“国外就没有边疆学,我们为什么要有”之类的论调无关。中国新时代的突出特征就是中国道路,中国几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史就是中国自信自强的发展史,中国边疆学不需要跟在外国人后面。同时,对新时代潮流的感应是学者的天然使命,只有站在时代思想潮流的前沿才能敏锐回应时代重大课题,这是学者的学术使命。理论的意义并不在于总结归纳,而在于引领实践,中国边疆学产生和发展也必然指导和引领中国边疆理论和实践。

第三,中国边疆学理论的科学性是随时代变革而变化推进的,不是构建之后就一劳永逸,其内容的科学内涵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因为,认识边疆和边疆本身都处在变化当中,任何存在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比如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和知性判断来证明其存在,而有些社会存在需要透过现象才能揭示其本质,边疆就属于这类社会存在范围。边疆存在的地域性、历史性和国别性的特点,同时也提示我们不是构建一个通用全球的“边疆学”,也不是建立一个类似“经济学”的通用本,而是适应新时代要求构建当代中国边疆学理论范畴,为中国边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的中国边疆学。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边疆学的知识原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是植根于中国实际,而不是教条地或者经验式地利用。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涉及边疆的理论观点都蕴涵在宏大的研究著作中,很少直接论及,然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前期著作中,精辟地论述了国家、分工、革命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问题,为构建中国边疆学理论原理指明了方向。

第一,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是构建中国边疆学原理的核心基础。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当然不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讨论的观点,在他们二人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1.这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讨论的国家差别在于马克思始终把国家置于阶级统治之下,并且,“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国家产生和消亡的全部伟大思想都蕴涵在他思考无产阶级利益及未来共产主义国家形态中。如果我们仅仅是选择那些词语含义接近类似国家、边疆之类段落,并不能真切理解马克思理论的伟大。

第二,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切阶级产生和消亡的原因,这是中国边疆学原理的根本基础。因为,当一个国家的阶级利益阻碍生产方式进步时,新的阶级必将取代旧的统治阶级。“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6.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是决定一个国家处在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根本,具体到一个民族,分工程度将决定这个民族先进还是落后。因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水平。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马克思指出了一个民族的分工程度是这个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民族间和民族内部关系的决定因素。其实,生产和内部交往的基础依然是分工水平。那么,分工的先进与落后,就是民族间存在差距的根本因素。中国边疆民族社会演变发展历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边疆与内地、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关系问题,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分析这类问题,就会得到真理性认识,而不是纠结于谁曾经更强大!

第三,马克思坚持以实践对象来解释一切思想观念,是中国边疆学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1.那些通过“搜索文献”来研究边疆概念则属于资料归纳。事物存在的客观性拥有否定所有强加在该事物存在本质规定之外的天然能力,这是一个仅凭权威和简单多数根本无法战胜的自然本性,更不是靠声音大小和文章多少就能确证胜负的规律。中国边疆学本身就是新时代现实发展要求的产物,只有与中国边疆现实紧密结合,一切从中国边疆实际出发,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第四,马克思关于先进生产方式对腐朽专制制度的否定,是中国边疆学保持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关键。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指出:“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守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马克思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认为“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祖传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53~854.事实上,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那些阻碍物质生产力发展、阻碍全人类相互交往的制度和势力,必将被先进的制度和进步势力取代。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第四次科技革命,人们生活空前数字化的时代,不管我们对传统社会和传统关系怀有多么美好的留恋,发展这个时代步伐是谁也阻挡不了的,那些企图建立“隔离墙”,设置边境阻拦各国自由交往和自由贸易的做法是违背时代潮流的,并必将失败。

三、新时代中国边疆研究的自身特点

中国边疆研究本身最大特点是研究角度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是“边疆”作为研究课题自身复杂性的一种反映。这就要求学者既要善于综合性、整体性研究问题,又要在自身研究的着眼点上有所突破。正如边疆学研究的前辈马大正先生指出:“中国边疆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只有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后,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7)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这对学者的理论视野、知识积累和个人素质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审视当前的边疆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例如历史纵深不够的问题,部分人缺乏对中国边疆的历史、现实的认识,“就历史谈历史”“就现状谈现状”,“采取削足适履的做法进行研究,其结论不科学是肯定难免的”。(8)张云.中国边疆研究的内涵和特征刍议[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3).

如何理解边疆这个范畴是把握边疆研究方向的前提。“边疆的本质是指人们活动的特定区域,这个区域被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机构认定为远离中心区域,并行使有效的管理。边疆的根本特征是变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边疆始终在变动当中,不变的是边疆始终指边缘区域。边疆的主要特性是政治利益最大化,无论是企图拓展还是保持稳定,边疆都是国家政治利益的敏感部分。时空性是边疆的基本形态,不管边疆在时空范围内扩大还是减少,特指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是不变的。人们把这样时空范围的特定区域和特殊利益抽象化为‘边疆’概念,逐步形成这一概念抽象的本质规定性。”(9)吴楚克,马欣.解构边疆观与重构边疆学[J].思想战线,2018,(2).因此,边疆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决定了中国边疆学研究的特点:一是边疆概念的本质规定是国家的边缘,这个“国家”可早可晚,这个“边缘”可大可小,但前提必须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国家形态,当下的“边疆”就是当下的国家“边缘”。二是边疆多样化特征在边疆研究中都有所涵盖,比如边疆区域、边疆政治、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民族、边疆历史、边疆地理、边疆军事,甚至边疆旅游、边疆风情,等等。三是从边疆研究的过程视角,经历马大正先生所言的“三十年辉煌”,正朝着构建一个新学科发展。任何一个新学科的诞生,都是先有大量研究积累,后应运而生了学科,即并非沿着“整装待发、隆重开幕、官方宣布”的方式,而是“人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的方式。学术思潮是对社会现实的思想反映,中国边疆研究经过“一些人到一群人到一大群人”的汇聚。学科的形成,仅仅是时间问题。

四、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创新发展的路径

第一,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在西方国家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主要西方大国都有自身的地缘政治学理论,中国学者要采取批判继承、本土发展的态度,要正确认识地缘政治学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的双重性。美国学者鲍曼是政治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地缘政治服务、政治实践的代表人物。他担任美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年,3次领导南美洲的地理调查,是美国领土问题专家,倡议开展美国拓荒带的研究,他的《战后新世界》一直是美国政治地理学的权威著作。中国边疆学作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在继承地缘政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到西方地缘政治学理论的意识形态性,不能“囫囵吞枣”、不分黑白的“拿来”;要注意到中国边疆特殊的历史与现状,注意到中国与主要西方国家在国家建构民族历史上的不同特点,正如马大正先生所言,世界上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边疆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中国,这指明了边疆的中国特色,同时,也指明了我们在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研究中,有更多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增长点。

第二,双重重构问题。边疆研究必须要有国际视野,也必须放到历史长河中。建设中国特色的边疆学,要批判继承以往学术成果,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两个重构的过程,在中国边疆学是同时、交叉、立体体现的。一方面,对主要西方国家地缘政治学建构的反思,要求新时代的中国不能按照传统地缘政治学的路子,刻意构筑中国的地缘政治理论,而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就是中国边疆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王朝时代和民族国家时代边疆的不同特点,消化中国边疆历史的地缘政治经典材料,如果说世界上拥有“典型边疆”的国家和拥有“典型边疆历史”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则是典型中的典型。这个“双重重构”,是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遵循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和政府政治制度。中国边疆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既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又存在各个时代客观的运行轨迹,各时代都会依托当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把控边疆的发展趋势、开展边疆治理活动。中国边疆学必须依靠政治学的最新成果,不断创新发展中国边疆政治学,为国家政治利益服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边疆治理做出贡献。

第四,边疆研究的应用核心在安全与稳定。封建王朝皆把“传教化,守四方”作为治理边疆的宗旨,在当时,边疆治理的核心在“人”不在“地”,土地是不能搬走的,重在土地上创造财富的人。现时代,边疆成为国家政治利益的核心部分,是主权的直接体现,过去地球上国家分割是“平面”的,现代国家则是“立体”的,这种全面整体国家的存在,让国家核心利益的“立体边缘”意义重大且复杂多样。应运而生的中国边疆研究肯定也复杂多样。

五、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总书记指出的问题可谓切中要害。

第一,有名称无“线路”的问题。中国边疆学,远看貌似清晰,近观却非常模糊。边疆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社会科学研究能涉及的所有方面,在边疆实践中都有体现。而且边疆历史、地理、文化独特,所涉内容庞杂,仅有“中国边疆学”名称,却没有明确的“线路和站点”。支撑学科体系的原理、论纲类成果较少。所以,中国边疆学建构亟须在路径上突破,在方法上创新。当前,路径上突破的最大问题是分歧太大,方法上创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现成方法”。

第二,研究环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困难。正如马大正先生谈道:“要理顺研究与决策的关系。……在研究与决策中,决策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时,决策者需要有更多的政治家气度与远识,应该为研究者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和保证。”(10)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280.“正因为是科学事业,边疆史地的研究过程中,出现匡正旧说、提出新见的事,论断分歧、发生争议的事,都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都是学术发展的契机。也正因为如此,边疆史地的研究成果所表述的只是学者们的学术见解,而不是代表任何社会集团的意愿,更不是代表政府在边疆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11)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280~281.我们需要这样的见解和态度,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第三,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构筑中国边疆学亟待解决的新命题。马克思最深刻的思想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0.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再版的序言中指出:“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1888年恩格斯写的再版序言中,仍然引用这段话,40年里他们反复推敲指导世界工人阶级革命的宣言中哪些是过时的,哪些依然是真理。我们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科学精神,中国边疆学的发展与创新,需要这样不断重新审视自身方法论与理论实践成果,没有这种精神,是难以随着时代前进的。

猜你喜欢

马克思时代国家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