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2020-02-22姜苏娟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政建设

□姜苏娟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社会主义高校办学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任务,要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文化环境。(1)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因此,充分尊重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接受习惯,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不同的文化层面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加强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对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不同,学生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基本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重要依托,运用所习得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直接体验。(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1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师生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的精神成果,是彰显办学特色,展示文化育人格局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年7月。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方向,制度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载体。四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核。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如何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推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育人格局的逐步形成,完成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探索一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基本路径。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基本路径

(一)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推进高校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标志性物品、绿化美化、教学和体育基础设施、宣传阵地体系等。高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整体校园文化的显性标志,是形成全面文化育人格局的基础条件。[1]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始终坚持庄子“天人合一”的发展思路,全面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既要抓教学环境的质量,又要抓活动次数规模,推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和现有的办学条件,推出一批有思想、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互动性强的实践活动,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艺术设计学院举办的建筑景观、文化标识设计大赛,“我爱我家”温馨宿舍美化设计大赛,校园文化景观名称征集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对创客集市的认识活动等,与此同时,集思广益规划和建设学生报刊、网络平台、校园电视广播,加强宣传栏、墙报、板报、简报的正面舆论引导,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革教育教学思路和模式,注重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组建政治觉悟较高的优秀师资团队,全力打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精品和亮点,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和影响力。

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内容多样,要发挥好思政课第二课堂的示范引领作用。从教学过程、内容、范围等多方面着手,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和活动次数,适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中的权重,进一步健全完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增加实践实训基地的数量,合理设置软硬件规模。古人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知微见著,要全面把握质量互变的规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集中开展“真学,真信,真会,真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例如,通过“光盘行动在路上“和“争做校园美容师”等活动,形成朴素雅致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对人、财、物多种形式的排列组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从而展示学院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打造与时俱进的物质文化品牌。[2]

(二)建立和培养教学团队,推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定位、办学宗旨、办学特色、校训、工作作风、三风建设等。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整体校园文化的隐性标志,是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导向。[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不断丰富“教研合一”的教学体系,既要抓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又要深化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引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正确航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规范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的教学设计,让师生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底线意识。[4]加强教学管理,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化先进科技手段,探索中小班学研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成立红色兴趣小组、求真读书会,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论坛,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微博互动讨论、分享沙龙和实情研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增强价值认同,提升理论自信,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人。加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设,推动第二课堂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要加强组织领导,追究问责,确保每一次思政课实践教学,从研究、制定到落实都有完备的实施方案和意见收集反馈机制。

深化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提供有力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和辩论。建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搜集解答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理论干部的培养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理论研究,通过自我探究、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研投入力度,并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努力提高实践实训教师的工资福利,落实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出研修培养计划,优化实践教学的设施环境,提供充分的教研资料,搭建网络化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创新的条件保障。

(三)规范和优化教学体制,完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制度文化包括党政系统、教学科研、文化生产、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实训实验、财务管理、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一整套科学严谨、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高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是实现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逐步健全“教辅合一”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科学规范,井然有序,全员联动,上下齐心的良好局面。

规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体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为蓝本,着力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让他们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4]所有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职工,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从而体现制度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备性。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模式,重点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各专项小组成员要多谋善断,加强协调沟通,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不断提升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水平。

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维护师生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基本权益。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人心,使其能乐于所教,乐于所学。在建立规范长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时,要着力将人文关怀和大学精神融入其中,制度本身要更加突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价值判断、人生目标等内容,起到对内约束和激励,对外辐射和传递的作用。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改革为契机,建立现代化的大学制度,学校各部门大力配合,师生积极员工参与良好局面,从而为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提供有力支撑。

(四)整合和拓展教学资源,推进高校行为文化建设

高校行为文化包括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思想道德等多方位、多层次文化建设活动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社团,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高校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体现,是实现立德树人总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创新“知行合一”的育人思路,既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又要在不同领域创新育人思路,拓展思政课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知行合一”的教育形式,从而推动高校行为文化建设有新意、上台阶、上水平。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高校行为文化建设引领正确方向。[5]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参与全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思政课教师可以创新“知行合一”的育人思路,在具体指导参与学生社团活动过程中,定期为学生社团作总结报告。在搭建网络平台过程中,要积极倾听学生意见,通过QQ、微信、微博、贴吧、公众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兼任班级辅导员,参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定期指导党课教学和政治理论学习,身体力行推进高校行为文化建设。

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要不断创新育人思路,开展“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第一,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并认真准备课上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自主学习的兴趣。许多重难点知识和理论热点,在学生自我研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以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6]第二,开展以社团活动为主体的校园实践教学。学院以打造精品社团,设立社团活动展示月为抓手,正面引导学生开展社团实践活动,也可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组建科技竞赛专业团队,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第三,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的校外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在寒暑假或周末不定期进行体验式实践,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经历,撰写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实践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让他们走好学术科研的第一步。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更加全面的育人功能。它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开阔视野,追求真理,规范言行,健全人格。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下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意识,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在思政课第二课堂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在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求得共识,传递正能量,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格局,恰恰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小结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关系到文化育人办学特色的定位与彰显,关系到高校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巩固与坚守,关系到大学之道和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纬度出发,在统一全校师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凝心聚力处理好教学与活动的关系,在课程安排、考核管理、活动组织、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积极的姿态和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来,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政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