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的“突围”

2020-02-22程显英

语文天地 2020年17期
关键词:突围抒情诗人

程显英

于漪认为:“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须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诗歌就是优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诗歌教学中,以教材为圆心,选取、甄别其他诗歌作品为补充,把握好诗歌教学“突围”的广度、深度、高度,造就学生丰富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实现其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位文学积淀深厚的孩子站在你的课堂,气定神闲与你激荡文字,言谈举止精彩了你的课堂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欢喜和感动啊!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浩如烟海的诗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教材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但我个人觉得诗歌作品还可适当充实,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适当“突围”,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诗歌教学的“突围”就是突破原来的诗歌教学单一的樊篱,旨在拓展诗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延展中与文本相呼应,形成丰厚的文学积淀,从而跨越诗歌教学的高度。简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突破教材的个例,提供给学生更多优秀的范例,让学生在教材的个例和众多的范例中吟咏、品析、思考、感悟,从而碰撞出自己智慧的能量和光辉。

一、“突围”的广度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些名言说的无外乎只有一个道理:厚积而薄发!在诗歌教学中,“突围”的广度我侧重于从题材内容中去拓展学生的眼界,为提升学生文化涵养做准备。就诗歌题材的广泛丰富,可粗略分为“山水田园”“边塞风情”“送行赠别”“羁旅行役”“友谊爱情”“人情世态”“咏史怀古”等。学习“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文,可选择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和《辋川六言(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农村这一片明朗纯净的天地是怎样鲜活地烙印在诗人心中的。学习杜牧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赤壁》,则可以选择作者另一作品《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牧对史事的见地: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繁星璀璨的诗海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更要有目的、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积累、去吸收,最大限度地增加诗歌的储备,丰盈学生诗歌的灵魂。

二、“突围”的深度

“突围”的深度就是在积累的前提下对诸多文本的比较鉴赏。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选择比较诸多文本的突破口,从而进行文本、学生、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学生只有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才能逐渐理解、顿悟,而后涵养自我,提升境界。教学中,我简单将诗歌比较分为人、事、物三类。比如,诗歌创作中,同是赠别诗,教材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意境的开阔,语言的锤炼,音韵的和谐,节奏的明快,无不显示诗人的才情横溢,大有“一洗凡尘万马空”的气概。在比较教学中,我另选择王勃的《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因作《戏为檄英王鸡文》得罪高宗,被废职客游蜀州,充满对仕途坎坷的慨叹和前途渺茫的悲观情绪。“言为心声”,写作的背景不同,心态不同,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思想情调。

再如,同为重阳登高,我选择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杜甫的《九日五首·其一》三首唐诗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对一题多作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在普遍的情感体验中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九日齐山登高》“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则是以看破红尘的旷达来排遣世路艰难。《九日五首·其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抒写的却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情怀。

通过同题阅读比较,才能品析鉴别出作品的优劣差异,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文本的深度阅读加固印象。

三、“突围”的高度

“学以致用”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如运用。让自己写作时笔下有物、心中有情、眼中有意。“突围”的高度落实在诗歌教学中,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学会写作。学会立意,学会选材,学会布局,学会描写,学会抒情等写作技法都可以在诗歌教学中体现、渗透。下面仅以部编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来谈谈“突围”的高度。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王昌龄的诗作《送狄宗亨》中“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就是直接抒写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崇尚含蓄美,诗歌中情感抒发以间接抒情为主。如何借助诗歌学会间接抒情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感情,诗人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江天交接处,抒发无穷无尽的惜别之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抽象、不可触摸的“愁”实化为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舟轻愁重”“纷繁如丝”,使“愁”有了重量、形体、长度,将独特凄婉的情感体验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助想象,用虚拟的办法来抒写心情,使情感表达更缠绵悱恻。“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则是刻画诗人“掩柴扉”时的心理描写,将情思之深渗透于字里行间。“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则是在细腻别致的动作描写中将不忍离去的心刻画得深刻入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却是运用反常,将有违情理的行为淡淡道出,更见思乡之焦灼。用古人创作的作品为实例,学生进行借鉴、模仿,大大提高了表情达意的能力。得法课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手法,是为了学生得益课外,创作出自己优秀的习作。

当诗歌教学从广度、深度、高度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传授、引导,我想:学生语文学习的诗意春天就到来了。

猜你喜欢

突围抒情诗人
春 日
苏东坡突围
会抒情的灰绿
堵车“突围”记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借物抒情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饿了么突围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