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自省意识
——以《猫》为例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自省意识

2020-02-22

语文天地 2020年17期
关键词:逆向原文语文课堂

黄 宇

本课的设计思路突破了对文章从前往后的分析思路,而是反其道而思之,先由本文的结尾引入本文的写作对象——几只猫的故事,再重点探究造成第三只猫亡失的结局。

一、找结局

学生通过课下预习文本,课上跳读课文,找到文章的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笔者铺设悬念,让学生思考作者做这个决定前家中养过几只猫,它们的性情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这几个小问题的设置难度不高,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筛选出答案。但是学生在解决第三只猫的结局时,把握得不够准确,要引导学生得知第三只猫的结局是先失后亡。

二、析原因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第16~28段,创设情境,更利于学生感同身受。挖掘造成第三只猫亡失结局的原因。当作者发现芙蓉鸟死了后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反复说了两遍“一定是猫”。作者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失去理智仅凭直觉就做出主观臆断。两个“于是”写出了猫是凶手的顺理成章。作者不仅在言语上做出判断,他在行动上拿木棒打了猫,猫逃走了。人凭借自己的强大,动用武力恃强凌弱去殴打一个弱小的动物,这是作者的武断。此时学生对第三只猫已经充满了同情,在这样的情境下,笔者抛出问题“根据文本,分析第一只芙蓉鸟到底是不是第三只花白猫咬死的。”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出了火花,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可以从黑猫的出现、第三只猫身上没有血迹、躺在露台板上态度很安详的晒太阳、嘴里好像吃着什么、死在邻家屋脊上等细节描写分析判断出第三只猫不是凶手。

“忽然”一词表现了作者全家对于第三只猫两个月走失的毫不在意。可以想象这只猫的心情多么悲伤,真是一只可怜猫啊!作者的怒、臆断、武断造成了第三只猫先失后亡的主要原因。而三妹的“帮忙”、妻子的指责、张妈的默默无言都加剧了悲剧的发生。如果在芙蓉鸟被迫害时有人为第三只猫辩驳一句,如果在第三只猫走失的这段时间有人找一找它,如果全家人对第三只猫多一些关爱,也许它就不会遭受这样的结局。

三、悟情感

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对第三只猫的遭遇充满了怜悯,笔者投影展示修改过的文本,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知道真相后的复杂情感。

我开始觉得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暴怒,虐待,都是针,刺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误解呢?

两个月后,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顶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家中永不养猫。

学生对照原文可以发现原文有很多个“我”字,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懊悔之情。原文用了“我们的猫”,可见作者此时已经将第三只猫看作是自己的一家人了。此外原文的标点符号用了很多感叹号,加强了作者情感表达的语气。

作者用了一句话总结自己造成第三只猫亡失的原因:“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妄断指轻易地胡乱地下决断。相比于前两只猫,原来全家人都不喜欢第三只猫!只是张妈可怜它捡来的,其他两只猫都是主动要过来的。而且第三只猫长得不好看,又不讨人喜欢,甚至连一只猫应该捉鼠的本职工作都不做,实在是一只又懒又忧郁的猫。相比于家人对第三只猫的冷淡,这只小猫却表现出希望得到家人喜欢和关爱的心理。第15段它常蜷缩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但是就连三妹那样爱猫的人对第三只猫也只是有时逗着它玩。“常”和“有时”形成对比,可见猫的境遇。正是因为它若有若无,不受关爱,没人管它,它才因为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被烧脱了好几块毛变得更难看了。两处对比显示出同样是猫,同样是生命,做同样的事却可能发生不同的结局,缘于人的偏见。

继而投影展示作者写作缘由:

郑尔康《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一文中回忆《猫》的写作背景:“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时候。一次,一只可爱的小猫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在邻家屋顶上发现了它的尸体,显然是被人打死后,抛上屋顶的,身上带着多处伤口。姑妈们为此哭了好几天。后来还在花园里为这小猫修了一个小坟,立了个小木片作为‘墓碑’,上书‘小黄之墓’。

又有一次,邻居的一位先生喝醉了酒,而我家的一只小花猫却不知趣地去和他亲昵,“咪咪”地缠着他,他正心烦,一怒之下,拎起它便从三楼窗口扔了下去。虽然没摔死,但跌断了一条腿,从此成了一只跛脚猫……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

蒂姆·洛特说过:“经典的文学作品,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身,畅谈感受,学生一课一得,如平等对待动物、善待生命、宽容、理性、向善,等等。笔者将学生的感悟整理汇总写在黑板上,也板书自己所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四、思哲理

走进课堂,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更深一层,学生思考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情怀与心境,那么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乃至黑猫的结局又是否会发生改变呢?第一只猫已经生病了,但是三妹没有带猫去看病,反而还是逗弄它。三妹并不是真的爱猫,她只是把猫当玩具。没有把动物当作平等的生命。过路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他就不会抱别人家的猫。即使他以为是流浪猫也要问问周围的邻居。周家的丫头缺乏同情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明看到邻居家的猫被抱走,既没有阻止也没有及时告诉作者家人,漠视生命,冷漠自私。人类站在自己的视角去评价喜好这三只猫,反之,在三只猫的眼里,人又是怎样的呢?人是自私、虚伪、冷漠、蛮横,等等。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思考后,不由得发现,人身上有如此多的缺陷。再提问学生回忆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又该如何避免生活中类似的悲剧发生呢?由此引导学生学会自省与反思,及时修正改变自己,努力改变他人他物的结局乃至自己的人生,从而遇到更完美的自己。

最后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悟已往之可变,知逝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有自省的意识和精神,去反思和改变自己的不足,只要改变自己,就可以改变事情的走向,最终改变人、事、物的结局,甚至改变世界。从此刻开始发现自身的不足,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更善、更宽容、更理性、更博爱的人。现在开始改变你,刚好来得及。学会自省,完善自我。

核心素养的四个指向中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以往语文课堂中极为欠缺的,新课标也越来越重视逻辑思辨能力考查,笔者以语文课堂为立足点,一改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模板化和浅层化,重视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再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对文本的“感”到“发”,即“感发”。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了第三只猫的冤屈,为它而感到可怜,完成了对小说主题第一层意蕴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共鸣。但是更要做到一课一得有所启发,这不仅仅是启发自己做一个平等博爱的人,更启发自己从文本中读出领悟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及时做出改变,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提高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逆向原文语文课堂
逆向而行
逆向思维天地宽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