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雁”往返

2020-02-21王淼

幸福·悦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尺素简牍牧羊

王淼

古代中国,手写的信函,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和含义。诸如,尺牍、尺帛、双鲤、雁足等,它们都隐含着典故与文脉。

纸张发明前,人类传递信息是以竹片或木片书写文字,称为“简牍”。现在发现,最早的“简牍”,是两片木片上有墨书,寄于战国末年,是秦兵黑夫和惊两人从河南淮阳寄回湖北云梦的家书,约两百字。

《诗经·小雅》有句:“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就是以竹木作“简牍”书信最早的记载。该诗作于周宣王时期,距今已2800多年。

古人以“简牍”为信函,标准长度为一尺,故信函又有“尺牍”之称,也有人以价格昂贵的丝帛书写信函,又有“尺帛”“尺素”之称。

“简牍”有短小不足一尺的,称为“牒”,酷似现在的“便条”。汉文帝通好于匈奴,所用“简牍”为一尺一寸,匈奴单于答书,“简牍”长一尺二寸,以表自谦,那是正式的“简牍”文书。不足一尺的“牒”,也有人用兽皮或树叶书写;唐及五代,就有不少红叶题诗传情、流水传书的故事。

西汉学者路温舒,少时好学,牧羊时,就从泽中取蒲为“牒”。六朝书中,记载名人董竭少游山泽,拾树叶以代书简。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以树叶作读书札记,积叶满篮,后经整理为一代名著《辍耕录》。

纸张发明后,饰有花纹的纸笺,不仅色彩绚丽、图案典雅,称为“花笺”,有些还加入香料,称为“香笺”。最有名的是唐代女诗人薛涛自制的“薛涛笺”。

唐代《初学记》记载:东汉末年,已用纸质信函,建安十一年,曹操曾命令主事者,给其部属有关人员,纸函各一,令总结得失,函封送呈阅览。可见,手写书函,已经盛行。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说的就是唐时纸质信函,用硬纸做成鲤鱼状信封。汉乐府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兒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诗人孟浩然曾写道:“尺书如不吝,还望鲤鱼传。”其实,信函又被称为“鱼函”“鲤封”,所谓“鱼雁往返”,的确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称信使为“鸿雁”,也叫“鸿鳞”。鸿雁传书的故事,典出《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被拘不归。后来双方通好,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探得,苏武被困沙漠牧羊,往见匈奴单于,称汉天子在长安上林苑狩猎,捕获一雁,足系书帛,言苏武尚在沙漠牧羊。单于闻言惊视左右,最后将苏武释回。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诗作写道:“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衡阳雁足书。”相传,衡阳有回雁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名句。自古即有衡阳断雁,譬喻音讯断绝;雁足书至,则表示音信相通。

南宋末年,元使郝经出使宋,被锢禁于真州16年。后得一雁,手书书帛系之雁足,纵其飞去。其手书曰:“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书后写明: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

秋季放雁,次年冬,为元人获得,进呈于忽必烈。忽必烈见书恻然良久,遂决意南伐。两年后,南宋灭亡。这封雁足传书,后来珍藏在元朝秘书处,也就是当时的皇家博物馆。

从前信函传递,均由官府设置驿站办理。唐代,全国有1600多座驿站,后来由各州府分设邮传馆舍,现在则由邮政局办理。时至今日,寄信派生出平信、挂号、限时专送与包裹快递等形式,因为科技发达,固定电话、手机和互联网普及,寄信的人越来越少了,大街小巷的邮筒也渐渐减少,眼下,如若寄一封信,恐怕要跑到邮局了。

摘自《河北日报》

猜你喜欢

尺素简牍牧羊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苏武牧羊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秋枫
Chapter 3 Back to the village 第三回 重回村庄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鱼儿传尺素,春水携相思
民国风烟,尺素缠绵
牧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