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体育的内涵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2020-02-21张永保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家庭体育活动

张永保

家庭体育的内涵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张永保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21004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本单位,发展家庭体育对促成国民健康、推进体育发展、维系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效果显著。文章在明确家庭体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提出了家庭体育的发展策略。旨在增强人们对家庭体育的正确理解,助力家庭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程和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家庭体育;内涵;发展策略

家庭体育对促成国民健康、推进体育发展、维系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效果显著。但因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家庭体育还没有得到家庭、社会、政府乃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家庭体育的发展水平不尽理想,家庭体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水平相对偏低。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时代,研究和发展家庭体育对进一步“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的伟大战略目标意义深远。文章在明确家庭体育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为家庭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策略。旨在增强人们对家庭体育的正确理解,助力家庭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程和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1 家庭体育的内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学术界开始关注家庭体育研究。众多研究成果中有关家庭体育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家庭体育活动地点“家庭环境说”。如,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时间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1]。笔者赞成“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及“利用属于自己时间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的观点,但将活动主要限定于“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存在将社会学中对家庭内涵界定的限定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理解为“家庭居室及周围环境”等居家环境之嫌疑,容易让人把家庭外出参与或把孩子送往社会机构培训等体育活动等理解为不属于家庭体育。

(2)家庭体育活动形式“多人参与说”。如,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不介意其体育活动的地点是否在家庭内[2]。笔者同样赞同“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且“不介意其体育活动的地点是否在家庭内”的意见,但认为将活动人数表述为“两人或两人以上”,①将现代社会学中的单身家庭排斥在家庭体育之外;②豁略了常规多成员家庭中某个成员的家庭体育活动。

(3)家庭体育教育“家庭实施说”。如,家庭体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家庭成员活动为基本形态的活动,是家庭成员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按照一定的体育要求所进行的以增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为目的的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形式的总和。它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体育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体育活动[3]。笔者完全支持“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活动”且包括家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体育教育”的说法,但认为家庭体育教育一定要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实施,把家长在空闲时间将孩子送往社会培训机构接受体育教育行为排除到家庭体育范畴之外。

在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相关理论,联系现代家庭生活的实际,采用逻辑学中较为常见的“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将家庭体育内涵界定为“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将家庭体育的临近属概念确定为“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主要是与体育概念的广义和狭义内涵保持一致,明确了家庭体育包括家庭体育文化活动和家庭体育教育,而对于“种差”的相关表述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1)把家庭体育参与者人数限定为“一人或多人”,目的是将“单身户”以及多人口家庭中一人、多人或全体都囊括其中,这与社会学意义上家庭的外延以及现代家庭体育活动不一定是多人参与相吻合。

(2)将家庭体育的性质界定为“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而没有对家庭体育的活动地点加以限制,这意在表明家庭成员不论是在家里的、户外的、社会上的和出远门的,还是参加学校、机关单位和社区等部门组织的,只要属于上述性质的体育活动,均属于家庭体育范畴。

应该提及的是,家庭体育活动属于“家庭生活中安排的”这一观点应该没有异议,但将“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学校、机关单位和社区等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界定为家庭体育或许有待商榷。众所周知,诸如“全家总动员”和“宝贝2+1”等电视节目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自愿报名参与的,一些机关单位和社区在组织体育活动也时常设置一些“家庭名义”的比赛项目,很多小学运动会也设立学生家庭自愿报名参与的“亲子项目”等。分析认为,类似上述的体育活动,从组织单位的层面看,它们无疑属于电视节目、职工(或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等范畴,但对于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家庭而言,它体现的是家庭体育参与意识、家庭运动能力和家庭精神面貌,是家庭体育生活的安排和体验。这不仅属于家庭体育范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体育已开始渗入其他形式体育之中,并逐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新趋势。

2 家庭体育的发展策略

2.1 加强家庭体育宣传和引导

在我国,制约家庭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群众思想观念的偏差。(1)首先,体育锻炼认识不够。中青年正处于身体健康水平的峰值期,青少年也迎来身体健康水平较高的青春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自身健康水平高而认为自己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2)身体健康认知不足。很多人存在“无病就是健康”意识,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往往要等到自己体弱多病时才知道要参加体育锻炼;(3)体育消费意识淡薄。很多人在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传统的营养强身、药物保健等,即常说的“花钱买健康”,缺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庭体育消费来增进身心健康的意识;(4)闲暇娱乐方式误区。很多人闲暇时借助打扑克、玩麻将、玩游戏和上网聊天等方式来休闲娱乐,没有形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家庭体育生活方式。为此,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养成家庭体育生活的良好习惯,形成合理有效的体育消费,让家庭体育“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具体可采取出版发行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制作可供参考学习考的录音带、录像片、VCD碟,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宣传栏,邀请专家进入单位和社区进行专题讲座等途径[4]。

2.2 出台支持性和保障性政策

体育场地短缺是制约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瓶颈,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支持保障性政策,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居民小区体育活动场所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管部门应将住宅小区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所配套规划写进相应的法规中,相关职能部门应注意该环节规划审批和完工验收;(2)重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路径和站点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搞好预算和规划,注重专款专用,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路径和站点建设工作抓实;(3)出台吸引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场所的政策。国家应在土地政策、贷款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环节上尽可能地出台便捷、宽松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和鼓励个人、社会团体和企业法人投资兴办体育健身产业;(4)要注重开发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如中老年人欢迎的气功养身、保健康复、运动健身等服务的“银发健身保健市场”,男女青壮年亲睐的减肥、健美、形体训练等服务的“青春健美健身市场”,现代家庭需求的游泳、体操、乒乓球、网球、足球、棋牌等项目培训服务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现代市民追求的水上体育娱乐、体育游乐、体育旅游等服务的“体育休闲娱乐市场”,外商及国内部分白领阶层人士崇尚的网球、高尔夫、保龄球、游艇等服务的“多功能高档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5]。

2.3 改革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政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与广大人民群众家庭体育生活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首先,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障金管理制度。据报道,江苏省南通市出台了相关文件并启动了“医保—健身”一卡通,南京市也有政协委员提出设立“医保阳光健身卡、构建新型健康服务平台”。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障金管理制度,通过医保阳光健身卡的推行,逐渐培养参保人员从疾病保险到健康保险和生活习惯转变,推动参保群众从重视单纯的治疗到防治结合转变,从以药物治疗为主向改变生活方式转变,积极引导群众花小钱“买健康”,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发生的风险。其次,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法规和制度。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很多让学校担忧的问题。首先是责任问题。很多学校不对外开放就是害怕承担安全责任,如市民在学校锻炼发生意外伤害谁负责?其次是成本问题。学校体育维持费用较为紧张,而体育场地开放的损耗费用该由谁来买单?此外,还有组织管理等其他问题。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责任、耗损补偿、人员工资等具体政策、监管评价办法,让学校吃“定心丸”,促成学校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政策。

2.4 重视和落实国民体质监测

我国城市居民不能高度重视和积极家庭体育锻炼通常与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知晓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为此,国家要高度重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一是要认真坚持和落实单位职工定期体检政策。我国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通常都有职工体检的规定和制度,但部分私营、外资和合资企业对职工体检规定和制度落实不够理想。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敦促有关单位切实落实职工定期体检制度,让职工及时知晓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尽快加入“家庭体育”阵营。二是要积极完善和实施国民体质测试制度。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对国民体质非常重视,国民体质监控体系较为完备。我国国民体质也深受国家重视,并要求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试。目前,很多城市市民在“全民健身日”可以通过对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俯卧撑、仰卧起坐、背力、台阶试验等11个项目的测试,最终获得一份体能报告及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民体质测试制度应该在不同地区的逐步得到完善和实施,以便国民可以根据体育质测试获得的改善建议,做到合理膳食、科学锻炼,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

2.5 完善社区体育机构和服务

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或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制约我国城镇街道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应主要包括社区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群众体育社团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他们分别担负着综合管理社区体育、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等职责。完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是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有条件的社区可组建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家庭体育俱乐部”,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满足有消费能力和愿意消费的家庭需求,并力求做到规范管理、合理收费。也可积极尝试成立城市家庭体育服务中心,服务内容主要包括:(1)设计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体育健身套餐,并根据需要进行辅导或培训;(2)举办各类体育项目的培训班;(3)协助街道社区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各类比赛,并建立季或年赛制;(4)帮助家庭购买体育健身器材和各种体育书刊;(5)组织家庭观摩各级各类比赛和体育表演;(6)指导病人及家属科学进行家庭体育康复保健和合理选购体育康复器械[6]。

2.6 落实学校体育制度和改革

家庭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合理沟通、有效互动,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落实学校体育的相关制度,切实做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要求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研究认为,学校应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首先,要认真执行开齐并上好体育课、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等制度,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2)应通过体育课、校园网、家长学校和宣传栏等,甚至进入社区积极宣传,让“阳光体育运动”“家喻户晓”、“生生参与”,实现体育进入学生家庭生活;(3)切实做好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将测试数据按时上报,并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提醒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家庭体育锻炼。再有,应深化教学改革,调整现有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学校体育运动会,让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和活动形式等与家庭、社会接轨,促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互动发展。最后,学校体育资源优势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社会和家庭开放,为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和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效益。

3 结 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稳固安和,则社会稳定和谐,家庭的发展状况关乎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本单位,是全民健身的落脚点、学校体育的归宿点、竞技体育人才的发祥地、家庭和谐的催化剂。在社会体育蓬勃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家庭体育的地位日益提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中,家庭体育的作用更为凸显;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征途上,家庭体育的意义越发深远。家庭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需要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升体育消费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扶持、制度改革和管理服务,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学校在内的理解认同、支持配合和献计献策。只要国家、社会和家庭一起达成共识、付诸行动,家庭体育一定能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并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的伟大战略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叶展红.关于开展家庭体育的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02):45~48.

[2] 蔡传明,黄衍存.现代家庭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1(06):1~3,10.

[3] 王则珊,杨一庄.家庭保健体育实用手册[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0.

[4] 吴玉华.我国家庭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01):69~71.

[5] 钟天朗.上海市民家庭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02):10~14.

[6] 余道清.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家庭体育发展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7(04):10~11,14.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amily Sports

ZHANG Yongbao

Sports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China.

Family is the cell of society, and family sports is the basic unit of social s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sports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romoting national health, promoting sports development, maintaining family stability,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family sport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sports in China, th 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family sports. It aims to enhance peopl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sports, hel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mily spor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and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healthy China.

Family sports;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G80-051

A

1007―6891(2020)04―0083―04

10.13932/j.cnki.sctykx.2020.04.20

2019-09-14

2019-10-24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95)。

猜你喜欢

家庭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家庭“煮”夫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恋练有词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