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0-02-18戚亚薇

戏剧之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传承

【摘 要】古琴艺术历来是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高雅艺术。当今社会商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这门高雅艺术逐渐面向大众,走向市场,甚至成为一些人争名逐利的工具。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古琴艺术的传统传承方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才能在保证其独特艺术特征的前提下,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古琴艺术;传承;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042-01

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中国古琴艺术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此,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更加为世人瞩目。

一、溯源

有关古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擂鼓墩墓出土的文物,古琴艺术一路传承至今大约有2500年。

古琴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髓,是我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体现与象征。在我国,古琴艺术自两千多年前起就象征着文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节,因此受到世人的推崇。历史上记载中国传统乐器的典籍浩瀚,内容丰富,其中有关古琴的记载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古琴艺术博大精深,其中不仅蕴含了其自身所代表的音乐审美,还包括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这些内涵一起构成了音乐审美的核心。除音乐史外,古琴艺术在美学、音乐表演、乐器制作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二、当代古琴艺术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古琴艺术得到了世人的重视是一件好事,但传统古琴艺术在当代如何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如何将古琴艺术的精髓更好的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也是琴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根据目前的统计,有记录的的古琴曲谱多达3000余篇,其中古琴乐曲大约有700首。而实际上这些曲谱被今人研究发掘并整理在册的仅有总数的十分之一,在那些古代遗留下来的700多首琴曲中,日常得以演奏的仅有50余首。总览当代的古琴演出和已经发行的唱片专辑,曲目范围极小,基本上都是一些广为熟知的琴曲如《潇湘水云》、《酒狂》、《广陵散》等,新琴曲的数目几乎为零。至于那些古代文献中有关琴家、琴学美学、琴艺的大量遗存,更是鲜有人去研究整合。习琴者与研究古琴的人如果仅仅沉浸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喜悦中,不思进取,原地踏步,就容易造成整个大环境形成故步自封的氛围,对于古琴艺术的传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古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古琴艺术在当代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研究古代文献论著,也要在新时期为古琴艺术注入新思想新内容。

只有不断地发掘研究古籍文献,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结晶,才能夯实古琴艺术的根基。古语有云:“温故而知新”,对“故”的反思与深度挖掘促进了“新”的发展,当下的追本溯源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发现研究古琴古籍文献的实质就是古琴艺术的保存与积累,而这正是发展古琴艺术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就是立足传统。适当的创新对于古琴艺术焕发生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人所弹的古曲,不正是古人的新作吗?当下有些人认为传承古琴古曲,就应该遵守传统,一成不变的学习传承。然而,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怎能是一成不变的呢?同时间与艺人的变化而一同改变是时间艺术的本质。清代琴人徐常遇曾有言“古琴曲传至今日,大多经人删改而成其曲”,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比如琴曲《流水》既存在于春秋时期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中,亦存在于朱权的《神奇秘谱》中,可今人所听到的《流水》却并不是这两者中的其一,而是当年张孔山的传本。

古琴艺术有变化才合乎情理。从有琴谱记载的1425年算起,古琴艺术一路发展至今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今人所弹之曲必然与千年前的古曲有所不同。就曲谱而言,仅《平沙落雁》一曲就有100个版本,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或者不同的心境下所演奏出来的同一首琴曲也一定是不同的。古籍文献中关于琴曲曾留有这样的字句:“古曲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大曲过于冗长重沓,大加删汰而成曲者”。古人尚能与时俱进,今人怎能墨守成规?

琴为心声,这是今人应当从传统中汲取并坚守的。那些经典琴曲的背后,大多都有着使人深有感触的故事。今人耳熟能详的《胡笳十八拍》,讲述的就是蔡文姬被胡人掳走十余年后最终被汉使迎回故国的故事,曲中既展现了她历经磨难后得以重归故国的喜悦,又表达了她不得不抛下一双儿女,骨肉分离的悲痛。母子情、家国仇都是人类最典型、最复杂细腻的情感,不管相隔多少年,人性始终是千古相通的。因此,不管今人用什么技法演奏琴曲,都要弹出感情与人性。

四、结语

我们而今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古今中外音乐文化碰撞的激流中,这将是古琴艺术发展至今面临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音乐融合。而古琴艺术因其自身特有的民族意义、音乐内涵、精神内涵在这个时代占据特殊的地位,一旦这门艺术被简单的“现代化”,那么它的价值与意义将不复存在。

在传统的继承问题上,归根到底要从音乐本身出发。古琴演奏家查阜西曾说:“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竭尽其抑扬顿挫、轻重疾徐之妙”,真正能达到“抑扬顿挫、轻重疾徐”这八个字,音乐就能够达到“弦與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和将至矣”的境界。而这个“和”就是古琴艺术,乃至音乐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戚亚薇(199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传承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