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口疮中西兽医结合诊治探讨

2020-02-17孙裕光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重庆荣昌402460

福建畜牧兽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温病口疮脓疱

孙裕光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重庆荣昌 40246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羊肉的消费在增长,养羊的数量也一直在增加,羊跨区域调度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给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羊脓疱性口疮就是其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羊唇、颊、舌、齿龈黏膜上的脓疱性、似桑椹状的肉芽增生病变。它严重危害羊的健康,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紧探讨羊口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羊口疮是外感温病,毒邪从口鼻而入,壅于上焦,淫于肌肤,失治误治毒邪则内陷心包,心经积热,口舌生疮,不能采食,后天生化无源,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羊口疮大多预后不良。羊口疮最佳治疗法则是中西结合:可用羊口疮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加以预防;一旦发生羊口疮可用康复羊血清治疗;局部涂抹碘甘油、紫药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肌肉注射青霉素;也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透邪外达”的中药煎汤内服。

1 现代兽医学对羊口疮的诊治

1.1 病原、症状 羊口疮是传染性脓疱(Contagious ecthyma)的俗称,是指由羊口疮病毒(0rf virus,又称传染性脓疱病毒,Contagious ecthyma virus)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唇、颊、舌、齿龈等口腔黏膜上的脓疱性病变[1]。发病初期,表现口腔疼痛,采食障碍,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如果未被人们及时注意和察觉到口腔病变并迅速采取治疗措施,病情就会恶化,症状就会更加明显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就会按它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下去,即在口腔黏膜出现丘疹、结节、出血、水疱、溃疡、脓疱,最后结痂,痂下发生肉芽增生。由于增生的肉芽组织呈桑椹状使唇外翻[2],痂皮龟裂,症状恐怖,患羊体温升高,粪干燥,尿短赤,采食、咀嚼困难,如果施治不当,久治不愈,每况愈下,羊只逐渐消瘦,衰竭而亡(见图1)。

1.2 流行病学 该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羊口疮的发生是由于健康羊接触了患羊;或健康羊接触了脱落的口疮痂皮污染的媒介包括生物媒介 (鼠、苍蝇等)和非生物媒介(厩舍、用具、饲料、水源、空气、粪便)而感染发病。因此,应该强化预防检疫工作,把健康羊和已经感染的羊隔离、分开饲养,防止传染源接触健康羊,缩小传染范围,控制感染数量和速度,同时防止感染羊上市流通。对厩舍和用具等生物和非生物传播媒介进行每日消毒 (可用10%石灰乳、或20%草木灰和2%NaOH溶液混合消毒),切断传染源的传播渠道。

1.3 防治 羊口疮病毒对山羊和绵羊具有感染力,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失去平衡,羊体质变差,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羊的机会就越来越大。羊在活动的时候,极易被杂草等割伤口角、唇部皮肤,这样很容易使伤口发生感染,加大了病毒入侵羊体的风险;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的草地上放牧;还可在饲料中合理添加食盐,避免羊啃墙、啃土造成唇部皮肤创伤;羔羊要饲喂营养全面、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全价饲料,保护羊的皮肤、黏膜不受损伤。

羊群应该定期注射羊口疮弱毒疫苗,增强羊的免疫力,使它们能够更好地对抗传染源,才能够大大地降低口疮病毒在羊群中的传染力,使羊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

药物治疗:首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及其他皮肤病变部位,并用1:10碘酒和甘油或2%紫药水涂擦疮面。接着肌肉注射80~160万单位青霉素等抗生素,或静脉注射等渗葡萄糖生理盐水与甲硝唑溶液,防止继发感染;同时肌肉注射抗病毒的药物如聚肌胞、吗啉胍、利巴韦林、30%黄芪多糖;肌肉注射射安纳咖以强心提振精神;患部肌肉注射发病2周以上的康复羊血清1 mL/只,给羊紧急救护[3]。

2 中兽医学对羊口疮的辨证论治

2.1 病因病机分析 羊口疮属于中兽医学所指的温病范畴,口疮的发生与羊体防御机能下降和外界致病因素(六淫、温毒、疫疠)的侵袭密切相关。羊感受六淫邪气发病称为新感温病;外邪诱导机体而发的温病称为伏邪温病,即伏于里自内而发。发生伏邪温病和新感温病,均破坏了机体动态平衡,或阻滞气机,或水液代谢失常,或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或气阴两伤,表现为各种临床证候[4]。一般地,发生口疮的羊只素体正气亏虚,卫外不固,特别是羔羊脏腑娇嫩,易寒易热,加之患羊往往有内在的藴热,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羊一旦遭遇时令邪气入侵,邪气搏结气血,藴结成毒,消灼津液,津液壅滞,腐败血肉,化为脓血,发生口疮;由于传染性、流行性很强,故发病羊只较多,《内经》云:“五疫乃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口疮初起,外邪从口、鼻而入,病邪发于头面,壅于上焦,淫于肌肤,即《温病条辨》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正邪相争则发热;邪气在卫,卫外失司,则微恶风寒;邪气上扰清空,则头痛;燥伤津液,则咽干、鼻燥;邪气袭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咳嗽;热为阳邪,津液受灼,则口渴;邪气上攻咽喉,咽部气血壅滞,则咽红、咽痛;邪气在表,则舌红、苔薄白。

随着病情发展,邪气由表入里,正邪相争,机体功能活动亢奋,疫毒壅滞,搏结气血,津液壅滞,壅积成毒,疫毒聚结在局部,腐败血肉,化为脓血,发为口疮,《内经》云:“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病情进一步发展,邪热深入营血,口疮患羊出现烦躁不安、昏迷惊厥、耗血动血、亡阴失水。或出现邪热内陷心包,心经有热,轻则心神不安,重则水火不能既济,心神不能控制肾精,肾司二便功能失常。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经有热,循经下移小肠,影响了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尿液短赤、浑浊,产生下焦淋证。《元亨疗马集》云:“舌上生疮者,心经积热者也”[5]。

2.2 治法 治疗羊口疮一般按照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同时结合脏腑辨证进行施治,应以疏散风热,行气止痛,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治疗原则。根据口疮病情轻重,病位浅深,正邪盛衰,患羊会依次出现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等四种不同阶段的证候,卫分和气分证候是脏腑功能活动障碍的病变,营分和血分证候是营养物质损伤的病变。因此,可分别采用“疏散风热,行气止痛,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治则,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辛凉清解表邪;到气才可清气,寒凉清热;入营尤可透热转气,清营凉血;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外感温热篇》)。用药须注意“养阴不敛邪,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

口疮初期,用消法;治宜疏散表邪,透邪外达,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可选用白芷、防风、连翘、桔梗、薄荷、山豆根及板蓝根,或金银花、连翘、竹叶等透邪外达,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为疮家圣药;青黛外敷效果很好,清热解毒;可选用乳香、没药、归尾、赤芍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可选用贝母、天花粉等化痰、散结、消肿;用陈皮舒展气机,化湿;用生甘草清热解毒,保护脾胃;热毒入侵中焦,宜芳香化湿,可用菖蒲、藿香、白豆蔻。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液,故用麦冬、生地、玄参、石斛、芦根等以养阴生津清热;加川芎引药达头面部。清心热,可用生地、竹叶、生甘草梢、木通。如出现抽搐、惊厥,表明热毒已经侵入营分,需清香的犀角(或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开窍,防止神昏,保护心神,防止秽浊蒙蔽;清热凉血可用蒲公英[6]。

口疮属于阳证,容易耗散津液,出现无尿或少尿。因此,应该以甘寒生津药清热为主,热去津复,热退津还,津复小便自然下,切忌使用利尿药,如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切忌腻补药,如熟地、龟甲、鳖甲等;慎用苦寒药,如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因为过苦化燥伤津;切忌辛温发汗,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等,因为它们会助热伤津,引邪深入。

2.3 方药 连翘 20 g、薄荷 20 g、桔梗 10 g、竹叶10 g、黄芩 10 g、金银花 10 g、山豆根 1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赤芍10 g、丹皮10 g、甘草10 g。水煎服,每只羊每日一剂。

3 病 例

重庆大足区石马镇邓某自养黑山羊400只,其中成年羊300只、羔羊100只,采用放牧和舍饲补料相结合的方式饲养。2018年12月20日,该场有50只羊相继发生口疮,各年龄的羊均有感染,初期主要发生于羔羊,后逐渐蔓延至哺乳羊及独立分圈饲养的公羊,发病率12.5%,病死率22%,损失惨重。邓某根据以往的经验给患羊涂布抗生素、碘甘油等,连续3 d,1次/d,疗效不明显;又过了几天,发现患羊口腔黏膜的丘疹变成了脓疱、溃疡和疣状厚痂,突出于口唇外,形似菜花,散发腐败臭味,极其难闻,十多天后,部分患羊因为病情危重,虚脱死亡。其余羊只由于服用上述方剂,症状明显减轻。

猜你喜欢

温病口疮脓疱
传染性脓疱病在羊养殖中的防治分析
治口疮验方
青蒿白矾煎洗治脓疱疮
我长口疮了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
脓疱症早辨别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