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猪增生性回肠炎的临床诊疗报告

2020-02-16刘国信张少飞

云南畜牧兽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患猪菌素肠炎

刘国信,张少飞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山西 阳城 048100)

猪增生性回肠炎(PPE)也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断奶后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多发,有冬春季节多发的特点。临床上以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为特征,发病后患猪食欲明显减退、生长速度放缓等。近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该病呈现高发多发态势,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影响猪生长,降低饲料转化率,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现将2018年12月发生于某猪场的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疗情况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1 发病情况与流行病学调查

2018年12月中旬,山西省阳城县凤城镇某养猪场突然有3头育肥猪死亡,另有13头出现出血性剧烈腹泻,饮、食欲基本废绝。据场主介绍,当年10月该场就曾发生过断奶仔猪腹泻症状,经过治疗虽然有所缓解,但此后腹泻就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停止,刚开始是仔猪和保育猪,后逐渐波及到育肥猪,除精神不振、吃食减少、拉稀粪外,还表现为吃了不长膘,越来越瘦。

笔者入场检查,该猪场存栏生猪237头,其中能繁母猪12头、育肥猪45头、保育猪72头、仔猪108头。目前已死亡3头较大的育肥猪,除能繁母猪外,其余有一半左右的大小猪均有腹泻症状,轻重程度不等,仔猪和保育猪被毛杂乱,浑身脏污,猪场整体环境状况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猪场建场已有20多年,期间虽然做过几次改造,但都是临时性修补,目前已破旧不堪,加之饲养管理不善,防疫制度欠缺,发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同等规模的其他猪场。近年来,每到冬春时节就出现病毒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往往闹腾几个月才能慢慢控制;平时仔猪黄白痢等疾病也经常发生,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长期存在。疫病严重影响猪生长发育,出栏一般都在八九个月以上,由于体况较差,生猪交易收购价较低,经济效益一直处于中下水平,甚至多年出现亏损状态。由于场主养殖积极性受到打击,近年来也不愿听从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建议指导,增加成本加强管理,也无意对猪场实施改造或新建猪场,加之近年来各种引起应激的因素增多,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进一步临床检查发现,在腹泻严重的13头较大的育肥猪中,死亡的3头病猪,眼窝凹陷,肌肤苍白,骨瘦如柴;其余10头中有7头体温较低,37~37.3 ℃,3头接近38 ℃基本正常,精神极度萎靡,吃食停止,有的在拱喝圈舍低洼处集存的粪污水,粪便黄色稀薄(畜主讲,前几天拉血样粪便,后逐渐转为现状),病猪体况衰弱。

检查2~3月龄的生长育肥猪,发现患猪体温较低,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背毛粗硬,喜卧少站;粪便有的呈灰色水泥样,有的呈暗色水样,有的呈沥青样黑色,有的混有血丝或坏死组织的碎片。患病的保育猪被毛杂乱,肌肤脱屑,弓背弯腰,部分腹部膨大如鼓,病程长的皮肤苍白,出现贫血症状,呈现进行性消瘦,机体虚弱。仔猪精神状态尚可,体温大多正常,但臀部脏污,部分有腹泻下痢现象,体况与实际日龄不符,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参差不齐,有的脊椎骨弓起如链刀状,个体明显消瘦。

分别剖检死猪和病猪,可见回肠和部分小肠黏膜增厚,并伴有出血或坏死现象,小肠上皮细胞明显增生,肠肿似橡胶管,肠腔有胀气或炎性分泌物,部分存在积水;已死病猪小肠末端出现严重增生及凝固性坏死,肠腔内有大量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沥青样黑色粪便。

经过病理剖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以及对各生长阶段活猪抽血送检进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非洲猪瘟、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及仔猪红白痢等疾病,确诊为猪增生性肠炎。

3 紧急控制,促进康复

临床经验表明,猪场感染胞内劳森氏菌后,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迅速,猪群普遍出现腹泻症状,且久治不愈,成为消耗性过程。因此,发病后选择对胞内劳森氏菌高度敏感的药物及时治疗,并辅以肠道调节剂和保护剂,对迅速控制病情与促进康复非常重要[1]。

3.1 慢性患猪的治疗

对目前症状不明显的各类猪只,全群在饮水中添加20%泰万菌素500 g/t+绿益态(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益生菌)1 000 g/t,连饮10~14 d,以增强抵抗力。

对慢性患病仔猪和保育猪,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肠泰(主要成分:果寡糖),在饮水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用量均为1 000 g/t,连用7~14 d;对慢性患病育肥猪,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 肠泰+回速壮(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在饮水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用量均为1 000 g/t,连用7~14 d。

3.2 腹泻严重患猪的治疗

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猪,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并注意止血和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1)交替使用恩诺沙星注射液和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后海穴注射。用量为恩诺沙星每千克体重5 mg,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5 mg,每日2次,连用3~5 d;并配合口服适量补液盐,防止脱水。

(2)对于出血性腹泻严重的患猪,同时颈部肌肉注射止血敏,用量为5~10 mL/头,每日2次,连用3 d。

(3)为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在饲料中添加20%泰万菌素500 g/t+30%阿莫西林1 000 g/t,连用5~7 d。

(4)在饮水中添加肠道调节剂绿益态+肠泰,用量均为1 000 g/t,连用7~14 d,以调节机体酸碱平衡,增殖肠道有益菌群,阻止病菌定植,改善肠道生理结构,促进肠道微生态区系平衡,增强猪群的抗病力,以利于猪群快速康复。

(5)对50 kg以上的育肥猪,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回速壮,用量为1 000 g/t,使用至出栏,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强化营养,促进生长,提高日增重,并改善肉质。

4 防治体会

劳森氏菌是一种在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在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中寄生与繁殖,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从而引起节段性回肠炎、坏死性肠炎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道病变等。

该病大部分发生于断奶后和育肥阶段,尤以2~3月龄育肥猪发病率最高,有冬春季节多发的特点。猪感染病菌后,一般潜伏期10~15 d,以后随着病程的发展,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由于这些肠黏膜病变直接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病猪生长发育迟滞,饲料利用率明显降低[1]。

调查检测表明,近年来有些猪场在仔猪保育结束时就已感染劳森氏菌,因此该病在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根据病菌感染及侵害程度,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以及亚健康三种类型[2]。急性型一般不易发生,一旦发生病情危急,有的猪未出现腹泻症状突然死亡,上述猪场育肥猪死亡就属于这类情况;慢性型发生较多,以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发生率最高,预防治疗不及时,往往导致全群感染。

研究发现,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在感染活跃期可从粪便中检出大量病菌,因而病猪和带菌猪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2]。一般病猪感染后排菌时间长达40 d以上,且病菌能够长时间在粪便中存活,从而污染环境,不仅导致该场持续感染,也可能传播到其他猪场;此外,该菌还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也是该病的传播媒介,猪场有效灭鼠有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

从该场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析,长期饲养管理不善,环境卫生脏乱差,前期保育阶段已经感染病菌,引起部分仔猪腹泻,但没有及时找出原因针对性防治,病猪不断排菌,不仅导致病情蔓延进入育肥阶段,导致严重猪死亡,而且影响到全场猪群的正常生长,造成猪场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因此,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强化消毒灭源,搞好环境卫生,尽量控制引起应激的因素,按生长阶段策略性保健预防,对防制该病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患猪菌素肠炎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猪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浅谈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
猪副伤寒的诊断及防治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一模一样,还是截然不同?
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意义
多指标测定黄曲霉毒素B1和伏马菌素B1联合毒性
肠炎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