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疗法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理论探讨*

2020-02-16赖美连于天赫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亚健康艾灸针灸

赖美连 于天赫 黄 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爆发,该病具有传染性高、人群普遍易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及气溶胶传播的病毒特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脏器衰竭。

根据我国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综合征中医证治述要》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等相应诊治方案,此次的COVID-19按照疾病的发展可分为初期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中期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重症期内闭外脱证,恢复期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1-2]。

COVID-19疫情暴发时,寒气当令,重灾区武汉江湖纵横,又值多雨天气,病人多兼湿邪困阻之证。仝小林院士经过一系列考察将其归属为中医“寒湿疫”,其病机为“寒湿裹挟戾气侵袭人体而为病”,寒湿伤阳为其主线[1]。CCTV4《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和江西日报均有陈日新教授结合临床症状,使用艾灸疗法防治新冠病毒亦取得了令人满意疗效的报道。结合中国针灸学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提出艾灸“温阳益气,辟秽化湿”的基本治则介入本次疫情的防治[3]。

1 艾灸疗法简介

艾灸疗法起于原始社会,随着火的诞生应运而生,是用艾叶制成艾灸用品,并用其产生的热量刺激机体体表,调节人体功能,激发机体自主调节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便有“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等诸多关于艾灸疗法的记载,明确了寒证、陷下、病生于脉、经络虚、阴阳皆虚、风证等6种艾灸适宜病证。

2 艾灸疗法在防治COVID-19中的应用

COVID-19所具有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症状相似、病势凶险等疾病特点,与中医所谓“瘟疫”类似。早在3 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对“瘟疫”的记载,后世医家将“非其时有其气”且在某一时期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称为“戾气”,多由口鼻而入,病势较急[4]。

艾灸用于瘟疫的防治早有记载。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肘后备急方》云:“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均记载了艾灸可以预防瘟疫。《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是对通过增强人体免疫力以抵御疾病的最好指导。

2.1 未病先防,增强抵抗

2.1.1 居家隔离的亚健康状态人群:亚健康是人们在情感身心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低质量状态,与躯体、人际关系、心理密切相关[5]。新冠疫情期间,生活节奏被打乱,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不当、不良生活习惯等种种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 ,从而出现亚健康状态。艾灸能够激发机体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气血,改善亚健康,促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恢复正常与平衡,尤其适用于素体阳虚,体内有寒、湿、瘀的亚健康人群。张宜默等研究证明,艾灸能够有效改善阳虚体质人群的亚健康状态[6]。雷龙鸣等艾灸神阙与印堂50例,发现其能较好地调治脑力疲劳型亚健康状态大鼠[7]。COVID-19具有人群普遍易感的特性,对于素来体弱、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则感染率更高,治愈率更低;对比而言,感染前身体机能正常且有较强免疫力者,感染率较低,治愈率较高。因此,预防COVID-19除了做好隔离措施,更应注重改善亚健康状态,增强抵抗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一版)》推荐艾灸保健方法如下:清艾条温和灸足三里(双侧)、气海、中脘,每个穴位15min,每日1灸[8]。足三里为合穴,归属于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能够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气海,属任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可益气助阳、固肾调经、延年益寿;中脘,归任脉,胃之募穴,此穴具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效。三穴合用能够补中益气、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清艾条施灸,能调理气血、驱寒逐湿、温经止痛,该方法能够改善脾胃阳虚、气虚引起的疲乏无力、畏寒怕冷等症状。肺气虚,易感冒患者,可加灸肺俞穴,调补肺气、补虚清热。

艾灸的防治疾病作用,除了通过穴位调理亚健康状态,其产生的艾烟对空气也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中华本草》就有提及艾烟能够有效抑制多种致病菌、真菌及病毒,故可用艾叶燃烧进行室内消毒[9]。不喜熏艾烟雾者,可佩戴含有艾叶的香囊,或将艾叶煎煮后借助加湿器进行室内消毒。

2.1.2 COVID-19期间普通感冒患者:中医认为,感冒是因由肺卫不固,人体感受六淫之气所引起的以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肢体酸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盛。COVID-19流行时,我国正值冬春季,是感冒多发季节,但由于“疫情”的强传染性,去医院看病无疑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概率,王蔼平等人研究发现以艾灸为主治疗感冒效果显著[10],艾灸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对人体起双向调节功能,是居家隔离者治疗感冒的一种好方式。

针对风寒感冒,传统中医多采用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大椎、风门(双侧)、肺俞(双侧)、上印堂等腧穴,15~20min/穴,1次/d。大椎穴属督脉,为督脉与手三阳经交会穴,被称为“阳脉之海”,“总督人体一身阳气”,能补能泄,双向调节,功能退热解表、截虐止痛;风门穴归足太阳膀胱经,功用宣肺、平喘、理气,是临床驱风常用穴位之一,《针灸甲乙经》云:“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肺俞穴为肺之背俞穴,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是肺部保健的功能特效穴,能治疗与肺系相关的疾病;上印堂归经外奇穴,在印堂穴上一寸,能够解表、疏利头目、通鼻窍。艾炷隔姜灸,能增强散寒解表之力[10]。

若风热感冒,多艾灸大椎穴和合谷穴(双侧)。合谷为合穴,归手阳明大肠经,能清热解表、通络镇痛、聪耳明目;若出现腹痛、腹泻、胃寒等消化道病证,可选择中脘、天枢、神阙等腹部穴位和胫部的足三里灵活施灸。

2.2 己病防传,控制病情

2.2.1 轻型、普通型患者:轻型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未出现器质性损伤,临床诊断多为寒湿郁肺证或湿热蕴肺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戾气侵袭,多由口鼻而入,肺为五脏之华盖,位置最高,邪必先伤,邪正交争、肺气失宣,肺气亏耗,故出现发热、咳嗽、倦怠乏力等肺系症状;寒湿困脾,脾阳受困,胃失和降,则出现脘痞纳呆、呕恶、便溏等脾胃系列症状。普通型患者肺部出现损伤,影像学表现为肺组织毛玻璃样病变,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或有黄痰、胸闷气促、腹胀、便秘等湿毒郁肺证,或低热、身热不扬、干咳、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等寒湿阻肺证。

《本草正》曰:“艾叶,能通十二经脉……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艾火特有的温热刺激可穿透肌表,直达深部,驱散寒邪,温阳化湿。故无论是轻型或普通型患者,只要表现以寒湿郁肺证或寒湿阻肺证,建议以艾灸为主。若患者为湿热蕴肺证或湿毒郁肺证,热象明显,则考虑针刺或中药为主,艾灸为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推荐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针灸方如下:主穴:(1)合谷、太冲、天突、尺泽、孔最、足三里、三阴交;(2)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轻型、普通型每次在(1)(2)组主穴中各选2~3穴,并根据辨证进行加减[3]。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功能平肝熄风、疏肝解郁、祛湿通络;天突,归任脉,《针灸甲乙经》:“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有宣通肺气、通利气道、消炎止咳之功效;尺泽、孔最分别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隙穴,前者能清肺润肺、肃理肺气,治疗咽干咳嗽;后者则清热利咽、润肺、止血,能去气分、血分实热;三阴交归足太阴脾经,为肝、肾、脾三经交会穴,能治腹胀、泄泻等脾胃病,功用健脾化湿、调补肝肾;合谷、足三里前面已论述,此处不再赘述。(2)组中肺俞、心俞、膈俞为其相应脏腑之气灌输于背腰部的腧穴。COVID-19病位主要在肺,易累及心脏,这组穴位均位于背上部,与上焦心、肺相对应,故能够治疗COVID-19引起的呼吸、循环系统病症。(1)(2)组穴位的结合,能鼓舞肺脾正气、驱除疫邪,减轻脏器损害。其培土生金、肺脾同治思想的运用,有助于截断病势。此外,因为COVID-19病性特殊、治愈率未知,易使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情绪,艾灸的温热作用和腧穴的良性刺激,能舒缓心情,坚定信心,打败病邪。

2.2.2 重型、危重型患者:重型、危重型患者已进入湿毒化热、致瘀、变燥状态,热入营分和血分,严重者发展为呼吸困难、动则气喘或需要器械通气、汗出腹冷、伴神昏烦躁、舌质紫黯、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的内闭外脱证。

中医有“热证可灸”的说法[11],中国针灸学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亦有提出COVID-19重型患者针灸干预方案: 每次于中府、膻中、关元、中脘、气海这组穴位中选2~3个穴位[3]。但是考虑到COVID-19患者已出现阴液亏损,病情变化快而凶险,此组穴位应做针刺操作为主,慎用艾灸。临床果断使用血必净、热毒宁等中药注射剂,控制过度反应的炎症,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采取呼吸支持等手段减轻肺部渗出,稳定血氧饱和度。

2.3 瘥后防复,减轻后遗症 通过回访COVID-19出院患者发现,恢复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虽已转阴,但部分患者出院后仍有气短懒言、疲乏无力、纳差呕恶等肺脾气虚、气阴两虚或肺脾不足的表现。此阶段患者正气损伤、邪气尚存、余热未清,法当扶助正气、清除余邪,以改善生活质量。《针灸经纶》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故予以艾灸之法,固护正气,补益气血,调和肺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推荐出院居家康复的患者采用以下艾灸方法:主穴:内关(双侧)、中脘、足三里(双侧)、天枢(双侧)、气海[3]。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有宁心安神、宽胸和胃、止痛的功效。艾灸内关穴不仅能改善恢复期COVID-19病人心神不宁、焦虑等情绪问题,还能调节上、中焦气机,治疗心律不齐、呕吐等疾患;天枢属足阳明胃经,是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腹、舒畅气机,治疗脘痞、纳呆等消化系统后遗症;足三里、中脘、气海这3个腧穴前面已论述,此处不再赘述。此外,尚可配合穴位贴敷、经穴推拿、传统功法、足浴熏洗等其他疗法均有利于恢复期患者康复。

2.4 疫情期间艾灸注意事项 通常而言,艾灸前大汗淋漓、情绪不稳、高热、昏迷者禁灸,过饥、过饱、极度疲劳、醉酒者禁灸;艾灸时,患者应选择合适的体位,充分放松;艾灸后30min内不宜触碰冷水,应饮用适量的温开水;整个艾灸过程要在温暖的房间中进行,以免受凉。

艾灸顺序由上到下,先灸背腰部、再灸胸腹部,壮数也是先少后多。艾灸间隔时间视病情隔日1次、1次/d、2次/d均可,注意不可过度频繁艾灸,疗程视病情而定。若烫伤,轻微发红可不予理会,起小水泡者不可弄破,待其自然吸收;发红疼痛严重,小水泡较多者,可涂抹烧伤膏或芦荟胶治疗;水泡破裂化脓者,每日清洁消毒,上抗炎药。若易上火,可加灸两脚底涌泉穴各15min,灸后服淡盐水 150ml。特殊人群:(1)孕妇小腹、腰骶部禁灸,三阴交、合谷、肩井等易流产穴位慎灸。(2)3岁以上小儿,艾条悬灸肺俞、身柱,3min/穴,灸至皮肤潮红,1灸/2d,共3 次;1~3岁小儿,艾灸方法同上,时间改为2min/穴;1岁以内小儿慎灸[12]。(3)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对症治疗COVID-19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谨防继发感染。(4)重型、危重型患者应以给予氧疗支持、循环支持、肾功能衰竭和肾替代治疗等为主,此时不推荐灸法治疗。所有操作都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找准穴位,辨证配穴,且注意和西医、中药、针灸等其他疗法相结合,以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2.5 艾灸防治COVID-19机制研究 COVID-19的首发症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但其所受累器官并非只有肺脏,根据现有的感染者尸检报告分析,COVID-19不仅对肺脏有极大的侵害能力,其对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损伤。故在防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体入手,通过机体对自身各系统的调节,增强自主抵御能力,促进病理性损伤的及时修复。

在防治COVID-19的过程中,艾灸疗法能够同时作用于机体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血液循环等多方面,体现了良好的中医整体观念。研究发现,隔药饼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能有效提高NK细胞活性,促进溶血空斑的生成和B细胞对葡萄球菌A蛋白刺激的有丝分裂,良性调节补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3];王磊等人研究认为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利用燃艾时所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因子,作用于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传入神经,产生刺激信号传到中枢,经过大脑整合后传出信号调控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循环系统等,进而调治人体内环境,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14];宋小鸽等人研究表明艾灸具有促进机体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的作用[15]。不仅如此,艾灸散发出的温热刺激能够作用于神经—体液网络系统,恢复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失眠、抑郁及焦虑症状的治疗目的[15]。

综上所述,《扁鹊心书》强调:“保命之法,灼艾第一”。COVID-19的发病以湿毒为核心,多裹挟寒湿邪气,寒湿伤阳,虽有热化、致燥、致瘀、闭脱等病变,但是艾灸疗法“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滞,气中之血滞”,加之其“廉、简、便、效”的特点,适应面广,故能在COVID-19的初期、恢复期以及居家隔离人群、普通感冒人群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应注意疫情复杂,病情进展快且凶险,所以在病情的重症期、危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才是最好的方法,早期患者可针药并用、针灸协同,往往能起良效。

猜你喜欢

亚健康艾灸针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夏天怎么做艾灸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跟踪导练(一)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