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背景下的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2020-02-16郑州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王彦青

营销界 2020年28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业景区

郑州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王彦青

早在2016 年前后,国家旅游局(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负责人就明确提出在全国发展全域旅游,将其作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通过与旅游业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环境建设相配合,构建与旅游相关联的服务体系,实现高水平的旅游服务供给,在交通、景区、服务集散地、导游队伍、旅游服务保障等方面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游客全天候、全领域的观光游览和参与互动,从而通过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一、现阶段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一)旅游经济蕴藏更大潜在优势

首先,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安全健康和温饱需求后,就会追求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而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中旅游这一关键要素必不可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明在旅游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上还要较大的改进空间,同时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利好下,旅游经济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将在未来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旅游业属于生态友好型产业,其环境资源耗费低,能源投入产出比高,是未来的朝阳产业之一,而以旅游业为中心延伸出来的上下产业链涉及面广,城乡旅游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转型,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逐步缩小,城际间旅游可以让城市资源流通更加顺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多流合一,促进资本与实体的有效承接和融合,既带动了地域间的平衡发展,由拉动了交通、市政、生态环保、商贸流通、农林牧渔等各行各业的产值增加,对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也有积极意义,而城乡、城际间的旅游模式不断深化融合就是全域背景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二)当前旅游经济转型中面临的挑战

一是我国在现代旅游业的探索之路上经验仍相对缺乏,配套保障措施也为及时跟进,开发理念过于激进和传统,可持续发展思路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导致很多项目扎堆开展,竞相攀比,同质化严重,在开发中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运营中粗放经营,尽管钱包鼓了,但是青山绿水被破坏,其生态代价远远大于项目的货币收益,得不偿失。二是旅游供给主体的实力水平参差不齐,旅游行业乱象频生,很多旅游景点的服务保障疏于形式,各类景区服务都不能满足大多游客需求,很多景点企业短视行为严重,急于求成,大搞面子工程,不注重内在品质,徒有其表,而很多旅游中介服务企业更是不遵循基本的法律道德约束,黑导游,黑商家等现象屡禁不止,游客的身心健康甚至是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很多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单一传统,新建景区的目的是短期溢价套现,因此在前期规划、资金投入、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没有做好长期的统筹安排,很多景区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依靠短期的关注度实现收益,缺乏全域化的布局安排,这样的旅游经济是难以持续的也是不科学的。

二、全域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布局特点

(一)以创新为动力实现领域融合

单一的景点式的观光旅游是把旅游地域简单的割裂成点、线,内部各干各的,缺少配合协同,而景点旅游转为全域旅游后,景点和路线被区域集群和旅游资源网所替代,同时旅游发展上升为全局性的工作,在当地政府甚至是中央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开展,比如今年习总书记提到要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各地规划高质量发展规划时都有提到黄河生态园的建设,这就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入手来发展全域旅游的典型案例。在全域化的转型中,对旅游管理机构体系要改革,实现旅游管理的综合化、专业化、高起点,有效破解管理体制受限与产业融合发展间的突出矛盾,借助改革助推旅游经济转型,释放潜在的旅游活力。目前县域级旅游经济开始发力,特别是中部地区部分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和资源的市县,大多成立以党委政府为领导,旅游部门牵头,其他部门联合的全域旅游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在该地搭建全域旅游的生态网络,进一步的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实现本地旅游与全国资源的共享共建。同时该地区加大旅游行业乱象整治工作,加大对黑导游、黑中介、黑景区的打击处罚力度,加强公安、城管、旅游等部门的联合监管、联合执法,彻底净化旅游环境,县区因地制宜,以农村“四荒地”为基础,合理有序流转土地,以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打造了文化旅游集群,迎合当下公众的旅游消费需求,整合优势力量,优化资源供给,借鉴南方各地先进经验,逐步打造出了全天候、全产业链的全域旅游新模式。

(二)以精品为目标打造旅游项目

高层次的全域旅游必须依靠精品的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前期预研和总体规划,运用全域旅游的相关公共服务保障评价体系开展现有旅游开发项目和服务产品的评估,找出当前旅游服务上的短板所在,加快出台措施补齐。并以游客需求服务评价体系为抓手,找准本地、外地游客对旅游需求的痛点、痒点,以需求为导向制定旅游项目规划方向,要实现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需求融合,打造主客共享共联的新型旅游服务体验,整合现有的各领域各行业的资源,统一协调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带来资源浪费,也保障项目开发有序进行,对于跟风盲目建设,面子工程、地方保护主义等不利于旅游景区长期健康发展的弊端要坚决杜绝,有效化解。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加快打造智能化全域旅游网络,比如在景区建立智慧导引平台,全域无线信号覆盖,快速定位导航,门票智慧化预约、景观区承载情况实时监控预警,游客信息数据采集和规范化利用,景区文化元素的智能化体现等方面的建设,推进游客的自主参与度提升,促进游客与景区的深入互动,以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方式优化为宗旨让游客切身感受到景区和配套服务的温度,以智能化引领全域旅游的变革方向。

三、全域背景下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一)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旅游业供给侧改革

以人为本是党和国家开展各项经济工作的宗旨和原则,在全域背景下的旅游经济的创新发展中更是如此,当前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南沿海城市和一些经济基础好的城市在旅游项目创新和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都走在了前列,实现了旅游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实力增长反哺旅游业的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而三四线城市和广大乡村地区,因生产力水平存在差距,经济基础薄弱,在旅游经济发展上后劲不足,因此要对欠发达地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旅游服务供给质量,中央、省级有关部门要拿出专门的政策,专项的投资基金,丰富的融媒体渠道,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全域旅游项目的投资新建,同时在规划理念、项目布局、产业融合、资金保障、品牌宣传方面做好帮助和辅导,要让旅游经济成引领当地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基础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进步创新。

(二)严守生态底线,确保旅游资源有序合理开发

当地政府要坚决遏制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形成的旅游项目,这是不可持续的,更是有悖于当前的经济发展理念,更是触碰了法律底线。在旅游景区规划时,就要融入生态保护理念,对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做全面的评估分析,因地制宜,实现山水林田湖的综合协调利用,资源的有度使用,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和旅游项目运营的同步推进,打造更多的自然生态景区,把生态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真正地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

(三)建立规范运行体系,重塑旅游市场秩序

要加强旅游行业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大旅游市场的宏观指导调控与微观的监督管理,引导旅游产业结合市场情况建立起有序规范的运行体系,对于一些旅游市场乱象必须要及时整治,并开展深入督查检查,分析背后的原因,铲除旅游黑色产业的根源所在,营造公平公正为民服务的旅游市场环境,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旅游市场的长期稳定。

(四)加大全域旅游产品的创新,迎合多元化消费需要

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本源是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运营,旅游产品的打造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当前的发展阶段,因此旅游开发管理主体要广泛借鉴和汲取旅游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先进经验,重点对其发展思路和产品的布局进行学习研究,同时也要注重实事求是,立足自身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文化、生态、科技为支撑,着力加强产品的创新力度,在创新过程中也要注意迎合游客的消费需求,抓住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力求特色精品,避免盲目铺张,实现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的旅游经济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口浪尖,旅游业规模扩张迅速,全域旅游模式也在深入推进,但是蓬勃发展势头下,旅游业也面临着诸多危机和挑战,如果放任自流,势必会影响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政府、企业需要正视发展问题,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加快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在全域旅游中的应用,摆脱陈旧发展思路,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创新旅游模式,实现全域旅游业的高水平转型。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业景区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