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学科背景下开展道地药材溯源实践活动及成果分享
——以三七溯源实践活动为例

2020-02-16李西林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中药

李西林,沈 岚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进入最高等级的A+档,同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名单。在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引入道地药材溯源实践案例,探索实践教学成为《中药鉴定学》教学活动中的特色。

在我国,中药材生产长期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市场经济,价格开放,中药材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中药材市场上出现掺假、制假、贩假的现象,这些有毒、有害药材所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因此,通过药材溯源,实现全过程质量跟踪与溯源,对于保证中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中药材溯源与中药材质量可溯源体系的建立

中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的概念最早是于2010年11月在第3 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可追溯体系是指根据记载的标识追溯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或者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生产情况、用途和位置的能力,包括可追踪性与可溯源性,贯穿产品生产至销售的全过程。

中药材的溯源是指其可药用性的本原,鉴定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其药用价值进行检定和评价。溯源实践即指追踪中药的基原属性,从中探寻影响中药材品质的各个环节。与以往不同,目前使用的中药材大多来自于人工种植,栽培中药材已经成为中药材商品的主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与资源紧缺所造成的供需矛盾及质量问题必将日益突出。与之相伴的是在药材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多样、复杂多变的伪劣药材,通过道地药材的可追溯体系,就能迅速查找道地中药材所出现的问题究竟发生在哪个环节?中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包括本草记载、药材基原、产地环境、药用部位、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炮制技术、存储流通等[1]。

2 道地药材溯源实践活动实例及分析

2.1 三七产地与种植现状[2]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原始物种,是近年发展十分迅速的中药大品种之一,在中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以三七为原料的生产企业1 300多家,是复方丹参滴丸、云南白药、片仔癀、血塞通等中成药大品种的主要原料。据云南省环保厅联合中科院昆明动植物所发布的《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目录》中已明确注明:野生三七已灭绝。故目前的三七药材完全来自于人工种植,其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其分布范围仅局限于中国西南部海拔1 500~1 800米,北纬23.5°附近的狭窄地带,生长周期长,种植难度大。

云南省文山自治州种植三七的历史近500年,是公认的三七道地药材产地。我们深入三七药材种植基地,近距离了解到三七从一粒种子逐渐成长为一味本草的过程,考察三七的种植、采收、加工、贮藏、运输及销售应用等全产业链。从播种到收获一般需要3年时间,在种植周期中非常容易发生病虫害,过去通常采用喷施大量的农药来解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种植户们经过长期摸索,推广无公害化种植措施,大大减少了药材农残超标问题。

2.2 三七种植业的发展瓶颈

三七栽培历史悠久,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其种植规模也随之扩大,面临着种质资源退化、遗传多样性丧失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将会严重威胁到三七产业的未来。基地通过建立三七资源圃,收集三七近缘物种的遗传资源,开展三七优良品种的培育,保护其遗传种质资源,以解决目前三七种植生产中种源退化、病虫害加剧等问题。但制约三七种植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其存在着连作障碍,表现为种植过三七的土壤不可以继续种植三七,轮作间隔时间长,否则会产生毁灭性的三七根病。三七的种植土壤由于受到连作障碍的严重制约,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地资源匮乏,需要不断地向周边寻找新的土地,随着栽培的地域和范围不断地延伸和扩大,导致三七种植成本增加,并由此可能会导致其药材的道地性受到影响。

2.3 三七的市场调研实录[3]

在三七国际交易市场考察中,我们发现三七多为原药材、饮片及各种粗加工产品,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栽培年限不足或采收时机不当

栽培种植年限不够或采收季节未到而提前采收,并冒充多年生野生三七进行销售,其品质和效力均达不到道地三七药材标准,欺骗性强。

(2)产地加工不当或硫黄熏蒸

新采收的三七含水量高,如不及时加工或加工不当,非常容易霉变腐烂变质。用硫黄熏蒸,以保湿增重、改善外观,延长其保质期。甚至将外形干瘪,有破损、发霉、腐烂变质的三七经过染色、涂抹碳粉、工业石蜡等有害物质处理,掩盖霉变及蛀虫孔,增加卖相。市场上出现了灰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严重超标的三七商品。

(3)“加馅”或“浸提”三七

“加馅”三七是将个大的剖开加入个小的或掺杂伪制,以增加重量或提高规格。“浸提”三七是把已被工厂提取过的三七,经过染色、烘烤干燥后重新流入市场或掺入正品销售,其外观性状与原药材相似,但药材的有效成分已经丧失,药材不假,但属劣质,达不到药效。

(4)商品等级混乱

三七以“头”作为其商品等级分类标准,为增加“头数”,人为用橡皮筋将剪口与主根捆绑在一起,形成“带帽七”“皮筋七”。更有甚者用泥浆涂抹遮蔽破损口,增加重量。

2.4 对三七产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1)建立三七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三七是全部来自于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应从源头上开展三七种植环境的系列标准化研究,对于药材及饮片,完善三七的质量体系,制订可供鉴别、检验的依据和标准,明确并测定其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同时要制定农药及重金属检测等系列标准,对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菌毒素等进行限量检查,建立三七“从生产到消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对于推动我国特色中药三七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4]。

(2)三七的深加工产品开发与产业链打造

三七除了作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材,还被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目录,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制假贩假,三七已成为伪劣药材的重灾区,对三七行业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三七产地,我们看到现阶段三七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以种植和原料初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为此需要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深加工产品开发及产业升级,提高其附加值,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品,生产各种系列产品以满足市场消费群体的精细化需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龙头企业占领市场。同时要加大三七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宣传,在收获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严格遵循“取之有节,还之有道”的自然法则,用耐心和匠心精心守护这块中华瑰宝。

3 溯源实践成果的应用与辐射效应

3.1 溯源实践成果提升中药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

《中药鉴定学》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双一流建设学科背景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中药鉴定学课程体系中,力求打造具有特色的《中药鉴定学》金课。我们将三七溯源实践成果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进行有效融入,在溯源活动特定拍摄场地,以基地实景、实操演示、访谈等模式,选择不同的拍摄模式,多机位拍摄素材,视频设计、后期剪辑、配音、字幕等制作,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药材种植基地、加工生产、药材市场等实际场景中,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将“低头族”转变成“抬头族”,对于中药材溯源实践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学到了书本上没有但却非常实用的知识,开拓了视野,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中药的发展及所存在的问题,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知识。

3.2 溯源实践成果分享与辐射效应[4]

(1)构建课程网站育人平台

我们将拍摄的溯源实践活动素材,通过不同专业的人员通力合作,精心编排,制作成适合现代传媒播放的教学视频片,将道地药材溯源实践活动成果予以展示。线下教学的推广及应用,通过线上线下师生讨论,深化知识理解,拓展知识面,构建界面友好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2)社会辐射效应

通过推送公众号、微信等多种方式,以满足当下受众对于知识和讯息实时便捷的接收需求,既宣传了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又提高了大众对中药材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竞赛活动,承担社会服务功能,走进社区和中小学进行科普教育,向大众宣传普及中药鉴别知识,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了责任、道德与感恩情怀意识,在享受大自然宝藏的同时,更要心怀感恩,敬畏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之和谐共存。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予以展示和宣传,促进进一步的合作交流。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中药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