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民居的发展和保护

2020-02-14李妮蔓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古民居古建筑

李妮蔓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民居遭到破坏,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民居正在消失。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民居建筑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保护古民居刻不容缓。文章以丰都小官山建筑群为例,就当前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小官山;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利用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居住的建筑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而不断变化,它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住房,更承载了当下的文化。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居遭到破坏,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民居正在消失。如果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居就此消失,我们就会失去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乡村文化。如何保护传统古民居,是城市化进程中绕不开的话题。

2 丰都小官山古民居概况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重庆),或治垫江(合川),或治平都(丰都),后治阆中。”丰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300多年。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丰都建县。隋恭帝义宁二年(618)丰都设县,取平都山下“豐民州”的“豐”和平都山的“都”字,改名“豐都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豐都单独设县,在“豐”字旁边添包耳,改名“酆都县”。1997年3月,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丰都自此隶属重庆直辖市。1992年由于三峡库区移民,丰都县全县搬迁,随之留下了许多地面文物亟须保护,丰都小官山建筑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丰都小官山古建筑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名山社区小官山彭家垭口,属明清时期建筑,由王家大院、卢聚和大院、丰都秦家大院、会川门、周家大院、天佛寺等七处文物建筑组成,总占地22373.33平方米,建筑面积7669.41平方米。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物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同时研究民居建筑的风格对于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和习俗有重要意义。

3 小官山古民居保护价值

3.1 考古价值

丰都小官山古建筑群是丰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峡江地区古代民居的重要实物资料。该组搬迁文物建筑具有精神创造和物质生产两重性功能,使它们携带的历史信息包含了从意识形态、人类审美趣味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内容。与此同时,这些古建筑还能够表达造就它们的那个时代的物质内容,如木材加工、制造技术、运输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等多方面内容,从中更能反映出它们背后涵盖的经济社会状况。这些古建筑身上的每一次改建都能够反映当时那个社会的文化情况,这些痕迹都是人类发展变迁的历史证明。

3.2 民俗价值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会对传统古民居建筑的外形以及发展产生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当时所具有的原材料资源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民族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从这些方面来看,丰都小官山古民居与中国其他地方的传统民居有共通之处,建筑以横纵相区分,以纵轴为建筑的主线,横轴进行辅助功能的修建,进行组织建筑及空间布局。和其他地方的传统民居类似,强调门庭院落。另一方面,丰都小官山民居作为川东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典型的西部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布局对称,因地势原因变化较多,外墙厚重,石制,而院内以木门、木窗为主,门窗部分雕刻精美,空间通透,木构件采用穿斗式等。这些搬迁文物建筑的建筑形式是根据环境的不同,科学地灵活运用的典范。由这些建筑可以看到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如卢聚和大院,其前厅陈列盆景,左右次间分别陈列丰都榨菜制作场景、丰都豆腐豆腐乳制作场景,可以从中得知明清时期丰都百姓喜食榨菜、豆腐乳,已经具备了制作榨菜的生产水平。又如天佛寺的设立,据黄洵《改建天佛寺》记载,该寺原名天福寺,远在县城西郊,后毁于兵燹,明嘉靖十九(1540)改建,明万历十二年(1584)重修,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明朝时丰都人民的宗教崇拜。

4 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古民居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佐证。传统的古民居作为有特色的历史性建筑,如果加以保护和利用,不仅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可以运用创新发展的思维,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一步开拓其经济价值,凤凰古城就是个成功的案例。凤凰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元明时期为五寨长官司司城,而在明嘉庆三十五年(1556)将原来的土城改为了砖城,康熙五十四年(1716)将砖城改建为石城。现在的凤凰古城旅游区仍旧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原有基础上将居民居住区与旅游区分开,以沈从文的《边城》为契机,打造了现实中的“边城”。同时在古城内部仍旧最大限度地保留清代的古民居建筑,打造古民居博物馆,从而在保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也随之而来一个不可被忽视的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些古民居建筑如何自处,如何在高楼大厦中占据自己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4.1 转变观念,以旧创新

以小官山古民居建筑群为例,开设民俗博物馆,以旧创新。在这一点上,丰都政府重视丰都小官山建筑群的作用,并未因为其老旧而拆除,而是对它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从积极的保护观念出发,以旅游开发来促进保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環机制。建设了古民居民俗博物馆,在保护古民居的同时,又促进了旅游消费,让人们更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自己祖辈传下来的风俗文化。不仅如此,丰都县政府还打造了小官山主题公园。2017年,小官山民俗文化主题公园首次向游客开放,与节庆活动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学习了历史知识,成功地为古民居保护提供了新范例。

4.2 建立法律法规,完善保护机制

不少地方由于缺乏合理的保护机制,使古民居的破坏更为严重。建立健全相关保护机制,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还能够弥补相关法律政策的空缺。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发展规划需要,编制针对性的古民居保护规划,明确古民居建筑的保护范围,从而为之提供法律上的保护。同时,对于古民居建筑破坏和残损的部分,尽可能地保证其原真性的修复,避免不必要的改造,保证其“修旧如旧”,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好那些古民居建筑中岌岌可危的部分。在修缮的时候,不仅要保证“修旧如旧”,还应当适当地保留历史记忆,有些有背后故事的建筑破坏反而应当适当保留,以供后人进行历史调研。组织专人对古民居的历史遗迹开展文献调查和田野调查,建立与之相关的文献档案,对不同类型的古民居建筑进行分类,从而为实现古民居的全面保护奠定基础。丰都小官山古建筑群正是因为政府和文化部门有了这样的保护意识,才使其能够发展到现如今的主题公园。

4.3 宣传保护,全民参与

古民居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历程,是城市发展的珍贵资源,是居民情感的精神家园。加强古民居的保护,既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广大居民的愿望。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民居建筑开始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的方式吸引众多游客,加大了古民居建筑的知名度,但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古民居保护的难度。当地文化部门应当合理开发古民居建筑,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为辅。古民居的保护也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民的责任。通过社区宣传、开展讲座、新闻报道等方式,让民众了解保护古民居的重要意义,让民众了解到古民居既是一种物质财产,更是一种全社会的精神财产。一座城市正是因为有这些古民居建筑的存在,才赋予了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让民众形成一种文化自信与自豪感,自觉参与到保护古民居的队伍中来,主动配合政府的保护,自觉抵制破坏古民居的行为,积极参与古民居的保护。

5 结语

综上所述,古民居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产。通过古民居研究,可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帮助政府去理解百姓需要,从而更好地发展城市。同时,古民居还能够还原一个地区的历史,探索历史脉络,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之下,许多古民居建筑不再是以前的“摆设”文物,更多的是进行旅游开发,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但对于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有区别对待,因地制宜,不能机械性地复制粘贴,需考虑每个城市的文脉与整体性,在认识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适当开发,使之形成“延续—挖掘—创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温涛.晋东南汉族传统民居的民族学分析——以山西省沁源县古寨村为例[D].呼和特浩: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张潇尹,陈蔚.文物迁建的保护规划与展示利用——以丰都小官山古建筑群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4):118-122.

[3]丁勇,刘莹.中国古民居与民族传统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6-69.

[4]吕红艳.灵川县长岗岭村古民居与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6(4):61-63+32.

[5]雷建林,唐青雕,李燕.淺析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保护与利用——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干岩头村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4):25-27.

[6]罗爱红,朱珠.古民居保护和开发的策略——以镇江西津渡古民居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08(4):11-14.

[7]刘先觉.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考[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苏州)论坛资料汇编,2006.

[8](西晋)常璩.华阳国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古民居古建筑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贫困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浅论民居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拿什么拯救你,古民居?